2003, 9(1):1-3.
摘要:目的:建立斑秃生发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用HPLC法对斑秃生发颗粒中主要成分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0-β-D葡萄糖苷进行含量测定,流动相为乙腈-3%冰乙酸水(12∶88),检测波长320nm。同时对制剂中的主要药味黄芪、何首乌、当归、羌活进行薄层鉴别。结果: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33%,RSD=1.74%(n=6)。薄层图谱斑点清晰,阴形对照无干扰。结论:本方法可靠准确、重现性好,可有效控制制剂的质量。
2003, 9(1):4-5.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中药复方OPG片中橙皮苷含量的方法。方法:样品用甲醇超声提取30min,在C18柱上以甲醇-水(41∶59)为流动相,在波长283nm处紫外检测。结果:橙皮苷含量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05658~1.13μg,线性回归方程为Y=2637.54768X-7.43358,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4.94%,RSD为2.37%。结论:该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中药OPG片质量控制的方法。
2003, 9(1):9-10.
摘要:目的:研究制定补肾强身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对淫羊藿、女贞子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用HPLC法测定了淫羊藿苷的含量,流动相为乙腈-水(30∶70),检测波长270nm。结果:薄层色谱鉴别检出淫羊藿、女贞子,含量测定平均回收率100.7%,RSD=2.55%(n=5)。淫羊藿苷在4~36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结论:本法操作简便,方法稳定,专属性强,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2003, 9(1):11-12.
摘要:目的:应用HPLC法制定三七药材指纹图谱检测标准。方法:Nova-Pak?C18分析柱,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10nm。结果和结论:建立了三七药材的指纹图谱检测标准,实验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
2003, 9(1):13-14.
摘要:用HPLC色谱法,选用PhenomenexC18柱(150×4.6mm,5μm),以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乙腈(94∶6)为流动相,210nm为检测波长,对强力枇杷露中可待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平均回收率为99.9%,RSD为1.6%。该方法准确、灵敏、重现性好,可作为此制剂质量标准的控制方法。
2003, 9(1):14-15.
摘要:目的探讨胃炎平颗粒剂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选用CLC-ODS柱,以乙腈-0.05mol/L磷酸二氢钾(用10%氢氧化钾调节pH至5.0)(30∶7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49nm。结果:回归方程为A=41225682.72C-34463.27;r=0.9999,线性范围为5~30μg/ml;平均回收率为101.03%,RSD为1.0%(n=6)。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2003, 9(1):16-18.
摘要:目的:建立解郁止痛颗粒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以控制药品质量。方法:研究制订香附、赤芍、延胡索、黄芩等四味主药薄层色谱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了臣药赤芍中芍药苷的含量。结果:薄层色谱鉴别斑点清晰,HPLC芍药苷在0.214~0.1070μg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66%,RSD为0.71%。结论:此方法简便、可靠、实用。
2003, 9(1):19-21.
摘要:为了探讨益气活血方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血脂、血液流变学、过氧化脂质及内皮舒张因子的影响,用高脂饲料复制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模型,按体重和血脂水平随机分组,6周后,取血和肝脏测定上述指标。结果显示,与高脂血症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方能显著地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从而改善脂代谢;益气活血方能降低实验高脂血症大鼠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含量,益气活血方能降低肝中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MDA含量,益气活血方可提高血浆中NO的水平,减少内皮细胞的损伤,保护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2003, 9(1):27-30.
摘要:目的:研究桂枝汤对发热和低体温大鼠下丘脑组织内15-PGDH活性的影响,进一步阐明桂枝汤体温双向调节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核素示踪技术测定酵母性发热和安痛定性低体温大鼠及桂枝汤处理组下丘脑组织内15-PGDH活性,并观察其与体温变化的关系。结果:皮下注射酵母可降低下丘脑15-PGDH活性,桂枝汤灌胃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该变化并促进发热大鼠体温的恢复,两者呈正相关;而腹腔注射安痛定后,随着体温下降,15-PGDH活性有升高倾向,桂枝汤可抑制该酶活性并加速体温恢复正常,但两者呈弱相关。结论:大鼠下丘脑内15-PGDH可能参与机体体温调节并可能是桂枝汤解热作用靶点之一,但与其抗低体温作用关联不大。
2003, 9(1):31-34.
摘要:目的:初步观察桂枝汤对发热大鼠下丘脑组织中蛋白质的差异表达,为进一步探讨桂枝汤的解热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蛋白质组技术,对酵母发热大鼠模型和桂枝汤治疗组下丘脑组织中蛋白质表达进行比较,观察其差异点。结果:发现模型和治疗大鼠下丘脑蛋白表达有明显差异,主要是蛋白表达量的增加和减少以及个别蛋白等电点的改变,其中在给予桂枝汤后有8种蛋白(Mr/pI:289kD/4.47,24.4kD/6.28,25.4kD/6.39,25.9kD/6.39,17.6kD/7.38,17.2kD/7.43,24.9kD/7.39,26.9kD/7.59)表达增强,6种蛋白(Mr/pI:14.3kD/4.83,28.5kD/4.39,16.2kD/4.11,15.3kD/6.7,30.5kD/7.09,30.5kD/7.13)表达降低,1种蛋白(Mr/pI:14.8kD/5.4)等电点发生了改变,差异蛋白数量约占可分辨蛋白点的2.3%,本次实验未发现新的差异蛋白点。结论:桂枝汤的解热作用可能与改变下丘脑组织中某些蛋白质的表达及修饰有关。
2003, 9(1):35-36.
摘要:目的:研究脑创宁对开放性脑挫裂伤大鼠记忆力和血清中的ET(内皮素)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开颅和自由落体法相结合,造成开放性脑挫裂伤大鼠模型。在Y型水迷路中测定大鼠的记忆力;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ET的含量;结果:脑创宁能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记忆力,缩短大鼠抵达平台的时间;显著降低血清中的ET含量;结论:脑创宁对开放性脑挫裂伤模型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003, 9(1):40-41.
摘要:目的:观察参蓉降糖颗粒对高血糖大鼠的影响。方法:应用四氧嘧啶复制大鼠高血糖模型。结果:参蓉降糖颗粒能明显降低高血糖大鼠血糖血脂水平,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和肝糖原含量。结论:参蓉降糖颗粒对高血糖大鼠有一定治疗作用。
2003, 9(1):42-44.
摘要:扶正祛邪中药复方“艾克冲剂”对猴SIV感染模型(SAIDS)治疗作用。方法:利用SIVmac病毒液静脉接种恒河猴造成猴艾滋病实验模型,流式细胞仪测定感染及治疗动物外周血CD+4细胞、CD+8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并以MTT法观察T、B细胞对有丝分裂原诱导分化增殖反应。结果:艾克冲剂能提高CD+4细胞百分数及CD+4CD+8比值,并能促进T、B淋巴细胞增殖。结论:扶正祛邪中药艾克冲剂能够提高、改善SIVmac感染动物免疫功能。
2003, 9(1):45-46.
摘要:目的:研究双苓扶正抗癌胶囊对小鼠肝癌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肝癌(Heps)实体瘤及腹水癌模型,观察抑瘤率和生命延长率,并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小鼠肝癌实体瘤的细胞周期及癌细胞凋亡率。结果:双苓扶正抗癌胶囊在15g和30g/kg剂量下,对小鼠肝癌实体瘤有显著抑制作用,也能延长荷腹水型肝癌小鼠的生存期;还可引起小鼠肝癌瘤细胞S期及G2-M期细胞减少,G0-G1期细胞及凋亡细胞增加。结论:双苓扶正抗癌胶囊对小鼠移植性肝癌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周期中S期DNA合成、干扰细胞的分裂增殖速度及诱导癌细胞凋亡有关。
2003, 9(1):47-48.
摘要:通过对比观察中药和转移因子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中药组总有效率达86.5%,西药组总有效率为59.5%,差异显著。同时观察患儿免疫功能,治疗后有明显改善。
2003, 9(1):49-50.
摘要:目的: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结合蝮蛇抗栓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方法: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治疗组予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结合蝮蛇抗栓酶治疗,根据辩证,随证加减。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和64.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结合蝮蛇抗栓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
2003, 9(1):51-54.
摘要:以经方的配伍研究为切入点,从实验设计方法、药理学研究、药物化学研究三个角度总结了经方配伍现代实验研究的现状,对中药复方配伍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探讨。提出在实验设计中应突出中医理论的指导;必须选择多项评价指标,谨慎解释实验结果;实验条件必须标准化;药理研究须与物质基础研究相结合;动物研究须与临床研究相结合。
2003, 9(1):55-59.
摘要:综述国内外对芍药科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查阅国内外文献70余篇加以整理。芍药科植物,主要活性及活血化瘀等作用,鉴于我国芍药科植物资源丰富和其广泛而独特的药理的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展开进一步研究对搞清其物质基础及开发单体药物都是十分必要的。
2003, 9(1):60-61.
摘要:从中医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角度,对现行的以复方中主要药味的成分含量来评价和规范中药的质量标准提出质疑。指出在复方化学意义上,认识特定药效条件下复方物质间的关系是确定中药质量标准的先决条件;中药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产物,应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符合临床实际的中药质控标准体系;中药的化学质控不仅要借助先进分析技术手段,也要遵循中医“方(药)证相关”的逻辑和现代“病证结合”的思路。
2003, 9(1):65-65.
摘要:
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84076882
E-mail:syfjx_2010@188.com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