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9(20):1-3. DOI: 10.11653/syfj2013200001
摘要:目的: 优选荆三棱中三棱内酯B和三棱双苯内酯的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HPLC测定三棱内酯B和三棱双苯内酯含量,色谱条件为汉邦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1%冰醋酸(65:35),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385 nm,进样量10 μL。以三棱内酯B和三棱双苯内酯提取量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 各因素对三棱内酯B提取量的影响顺序依次为提取次数>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时间,各因素对三棱双苯内酯提取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乙醇用量。优选的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70%乙醇水浴加热2次,每次1.5 h,三棱内酯B、三棱双苯内酯平均提取量分别为13.95,5.95 μg·g-1。结论: 优选的工艺稳定可行,提取效率高;建立的HPLC测定方法灵敏、准确、重复性好。
罗友华 , 李成付 , 杨辉 , 黄恺飞 , 黄亦琦 , 许光辉
2013, 19(20):4-7. DOI: 10.11653/syfj2013200004
摘要:目的: 建立板蓝根水提液中(R,S)-告依春的含量测定方法,优选板蓝根水提液的陶瓷膜微滤精制工艺。方法: 采用HPLC测定(R,S)-告依春含量,流动相甲醇-水-磷酸-三乙胺(14.0:85.3:0.6:0.1),检测波长245 nm。以板蓝根水提液中有效成分(R,S)-告依春转移率、除杂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优选陶瓷膜孔径并测定精制前、后板蓝根水提液的浊度。结果: (R,S)-告依春在0.002 5~0.248 μg与峰面积成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98.9%,RSD 1.9%。优选的精制工艺为陶瓷膜孔径200 nm,进口压力0.2 MPa,当储液桶中药液量无法循环时,加相当于膜滤系统最少循环量的水顶洗1次,当膜滤液量等于原液量时结束微滤,该陶瓷膜微滤液的(R,S)-告依春转移率(87.8±1.9)%,除杂率(18.7±0.4)%。200 nm膜滤液,50 nm膜滤液,10 nm膜滤液的浊度分别为(1.4±0.3),(1.5±0.2),(0.5±0.2) NTU,截留液的浊度依次为(181.0±2.1),(220.4±2.5),(226.2±2.4) NTU。结论: 该方法快速、准确,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均良好,可测定板蓝根水提液中(R,S)-告依春含量。3种孔径的陶瓷膜均能较好地分离板蓝根水提液体系中不溶性悬浮微粒物质,但各孔径间的澄清效果无差别。
刘史佳 , 戴国梁 , 程小桂 , 余伯阳 , 居文政 , 纪伟 , 谈恒山
2013, 19(20):8-11. DOI: 10.11653/syfj2013200008
摘要:目的: 制备柠檬苦素乳膏并考察其质量稳定性。方法: 以柠檬苦素为主药制备乳膏剂,采用HPLC测定主药含量及有关物质,色谱条件为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150 mm,5 μm),Zorbax SB-C18保护柱(4.6 mm×12.5 mm,5 μm),流动相水-乙腈(42:58),检测波长207 nm,流速1.0 mL·min-1,柱温室温,进样量20 μL,考察3批样品的初步稳定性。结果: 柠檬苦素乳膏呈乳白色,鉴别、检查项均符合相关规定,线性范围20.26~101.3 mg·L-1,平均回收率99.6%(RSD 0.68%)。3批样品中柠檬苦素质量分数100.4%~101.6%,除了在高湿或高温条件下体积会略有增大或减小,其他检测在不同环境中均稳定。结论: 该制剂工艺简单、质量可控,应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
2013, 19(20):11-13. DOI: 10.11653/syfj2013200011
摘要:目的: 优选宝藿苷Ⅰ的超声波辅助酶解工艺。方法: 采用HPLC测定宝藿苷Ⅰ含量,色谱条件为Diamond C18色谱柱(4.60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水(25:75),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70 nm。以宝藿苷Ⅰ转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考察超声功率、pH、温度、酶用量及反应时间对超声酶解工艺的影响。结果: 最佳酶解条件为超声功率200 W,pH 5.0,温度40℃,酶用量5%,反应时间4 h;宝藿苷Ⅰ转化率97.4%。结论: 超声波辅助酶解法制备宝藿苷Ⅰ具有转化率高、反应温度低、反应时间短、酶用量少等优点,优选的工艺简单稳定,适合工业化生产。
朱林 , 彭国平 , 李存玉 , 郑云枫 , 李红阳 , 陈农 , 王艺
2013, 19(20):14-17. DOI: 10.11653/syfj2013200014
摘要:目的: 考察川芎挥发油中内酯类成分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HPLC分别于不同时间测定避光冷藏(4℃),室温 避光(18~25℃),室温不避光条件下川芎挥发油中藁本内酯的含量,计算藁本内酯的降解速率常数,色谱条件为Hedera ODS-2 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65:35),检测波长273 nm,柱温30℃,进样量10 μL,流速1 mL·min-1。分析相同质量浓度下川芎内酯A、丁基苯酞和丁烯基苯酞的峰面积变化。结果: 在避光冷藏、室温避光、室温不避光3种条件下挥发油中藁本内酯的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2.0×10-4,6.4×10-3,8.4×10-3;随贮存时间的延长,丁基苯酞和丁烯基苯酞含量逐渐升高,藁本内酯和川芎内酯A含量逐渐降低,且丁烯基苯酞含量升高幅度与藁本内酯含量降低幅度接近。结论: 川芎挥发油宜避光<4℃贮存,主要成分在贮存过程中可相互转化。
2013, 19(20):18-20. DOI: 10.11653/syfj2013200018
摘要:目的: 考察祖师麻总香豆素有效部位的透皮吸收特性及促渗剂对其透皮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V-C水平扩散池法,以祖师麻甲素的平均渗透系数、累积渗透量和皮肤蓄积量为指标,考察祖师麻总香豆素的透皮吸收动力学特性,并考察不同促渗剂对其促透作用的影响。采用HPLC测定祖师麻甲素含量,色谱条件为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22:78),检测波长327 nm,进样量20 μL,流速1.0 mL·min-1。结果: 祖师麻甲素透皮吸收质量浓度与时间均表现为一级动力学模式。1%,3%,5%冰片的吸收时滞分别为2.3,2.9,3.3 h。氮酮、丙二醇、冰片及氮酮与丙二醇合用等促渗剂均能明显促进祖师麻甲素的透皮吸收,总体促渗效果为氮酮>冰片>氮酮与丙二醇合用>丙二醇>无促渗剂。结论: 选用3%氮酮作为祖师麻总香豆素有效部位的促渗剂。
姜琼 , 邹盛勤 , 周伟华 , 易增兴 , 伍晓春 , 龚慧芬
2013, 19(20):21-23. DOI: 10.11653/syfj2013200021
摘要:目的: 优选肉桂总多酚的提取工艺条件并观察其降糖作用。方法: 以肉桂总多酚提取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提取工艺的影响。以小鼠空腹血糖(FPG)为指标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小鼠分成5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盐酸二甲双胍)、肉桂总多酚低剂量组及肉桂总多酚高剂量组,考察肉桂总多酚对链脲佐菌素(STZ)所致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结果: 肉桂总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体积分数30%,料液比1:10,提取时间90 min,提取温度80℃;总多酚平均提取率3.9%,总多酚质量分数39.1%。各组给药前的FPG(x+s,n=10)分别为(6.33±1.27),(18.06±3.12),(18.71±3.51),(18.06±3.27),(18.41±3.54) mmol·L-1,灌胃3周后则分别为(5.36±1.06),(31.59±2.94),(25.08±3.35),(15.33±4.02),(12.50±3.85) mmol·L-1。结论: 优选的提取工艺科学合理,可作为肉桂总多酚中试生产的依据。肉桂总多酚具有明显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的作用。
孔艳 , 李开 , 苏建春 , 赵俊霞 , 张立 , 尹蓉莉
2013, 19(20):24-26. DOI: 10.11653/syfj2013200024
摘要:目的: 优选满山红总黄酮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工艺。方法: 分别以聚乙二醇6000(PEG6000),聚乙烯吡咯烷酮K30(PVPK30),泊洛沙姆188(Pluronic F68)为载体,采用适合载体的熔融-溶剂法和溶剂法制备满山红总黄酮-载体不同比例(1:1,1:2,1:4,1:6)的固体分散体。以满山红总黄酮为检测指标,通过UV测定体外溶出度,计算各固体分散体的Td值。结果: 最佳制备工艺为以4倍量PVPK30为载体,加20倍量无水乙醇溶解,于50℃旋蒸除去无水乙醇,满山红总黄酮的体外溶出率达100%。PEG6000为载体时,不同比例的固体分散体Td分别为6.329,5.225,0.096,4.755 min;Pluronic F68为载体时,各固体分散体Td分别为4.045,3.561,0.018,0.026 min;PVPK30为载体时,各固体分散体Td分别为5.000,5.000,0.005,0.056 min。结论: 溶剂法可用于制备满山红总黄酮固体分散体,具有很好的增溶效果,但不适合工业生产。
2013, 19(20):27-29. DOI: 10.11653/syfj2013200027
摘要:目的: 优选蒸制菟丝子饼的炮制工艺。方法: 以金丝桃苷、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为综合评价指标,选择加水量、闷润时间和蒸制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L9(34)正交设计优选菟丝子饼的炮制工艺。采用HPLC测定指标成分含量,色谱条件为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200 mm,5 μm),流动相甲醇(A)-0.15%磷酸溶液(B)梯度洗脱(0~10 min,60%A;10~20 min,45%A;20~30 min,60%A),检测波长365 nm,流速1.0 mL·min-1,进样量15 μL。结果: 蒸制菟丝子饼的最佳炮制工艺为20 g菟丝子生品加40 mL水闷润10 h,蒸制2 h。结论: 优选的炮制工艺合理可行。
2013, 19(20):30-32. DOI: 10.11653/syfj2013200030
摘要:目的: 考察羊胆汁预处理方法对胆酸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直接干燥法、皂化法、真空冷冻干燥法、离心法制备胆酸,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胆酸含量,考察不同预处理方法对胆酸含量的影响。结果: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羊胆汁中胆酸含量影响较大,皂化后粗品、皂化后精品、冷冻干燥品、离心干燥品1、离心干燥品2、胆囊直接干燥品的胆酸质量分数分别为63.41%,79.55%,39.67%,30.62%,41.71%,36.26%。结论: 综合干燥品总得率及胆酸含量考虑,直接离心后加95%乙醇除去蛋白成分的方法和真空冷冻干燥法较好。
杨凤梅 , 熊永爱 , 侯莉伟 , 黄晶 , 王念明 , 杨明
2013, 19(20):32-35. DOI: 10.11653/syfj2013200032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提取工艺制备的通脉提取液对实验性小鼠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建立小鼠心肌缺血模型,比较不同提取工艺制备的通脉提取液A和通脉提取液B、市售通脉口服液、复方丹参片不同药物对小鼠血浆ATP含量、心肌组织的影响。结果: 模型对照组、通脉口服液组、通脉提取液A组、通脉提取液B组、复方丹参片组、空白正常组血浆中ATP质量浓度分别为(197.06±77.78),(239.60±60.90),(328.21±84.27),(318.42±70.87),(271.13±66.45),(475.93±94.98) μg·L-1,心肌组织损伤指数分别为(2.26±0.86),(1.16±0.28),(0.59±0.17),(0.76±0.23),(0.68±0.12),0。通脉提取液A和通脉提取液B均表现出比通脉口服液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优于复方丹参片,且通脉提取液A效果略优于通脉提取液B。结论: 变更工艺后制备的通脉提取液A和B均可显著改善小鼠心脏缺血,提高心功能,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市售通脉口服液,其中通脉提取液A作用更显著。
2013, 19(20):36-38. DOI: 10.11653/syfj2013200036
摘要:目的: 建立白头翁中白头翁皂苷D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PLC测定白头翁皂苷D的含量,色谱条件为依利特Hypersil ODS2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水-甲酸(38:62:0.1),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03 nm,柱温25℃,考察不同产地白头翁中白头翁皂苷D的含量差异。结果: 白头翁皂苷D线性范围0.311 2~3.112 μg(r=0.999 9),精密度RSD 1.36%,重复性RSD 1.65%,供试品溶液在24 h内稳定,平均加样回收率98.07%(RSD 0.64%)。吉林产白头翁中白头翁皂苷D含量最高(0.256%),比广东产白头翁高了约20倍。结论: 该测定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重复性好。不同产地的白头翁中白头翁皂苷D的含量差异较大,选用时应慎重。
2013, 19(20):39-42. DOI: 10.11653/syfj2013200039
摘要:目的: 建立平哮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TLC对平哮颗粒中麻黄、白芍、蛇床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测定盐酸麻黄碱含量,色谱条件为Hedera ODS2色谱柱(4.6 mm×20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3:97),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07 nm,柱温30℃。结果: 平哮颗粒中麻黄、白芍、蛇床子的薄层色谱斑点清晰,盐酸麻黄碱线性范围0.069 6~0.417 6 μg(r=0.999 0),加样回收率99.35%(RSD 1.84%),3批样品中盐酸麻黄碱质量分数量分别为0.202 2,0.209,0.207 2 mg·g-1,暂拟定本品每1 g含盐酸麻黄碱不得少于0.17 mg。结论: 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作为该颗粒的质量控制标准。
2013, 19(20):42-45. DOI: 10.11653/syfj2013200042
摘要:目的: 建立HPLC同时测定了哥王中伞形花内酯、西瑞香素-7-O-β-D-葡萄糖苷、triumbelletin、西瑞香素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依利特Hypersil-ODS色谱柱(4.6 mm×20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45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0℃,进样量20 μL。比较9个产地了哥王中4种香豆素含量的差异。结果: 伞形花内酯、西瑞香素-7-O-β-D-葡萄糖苷、triumbelletin、西瑞香素线性范围分别为0.070~0.770(r=0.999 9),0.190~2.09(r=0.999 9),0.765~8.42(r=0.999 8),4.08~44.9 mg·L-1(r=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0%(RSD 1.9%),96.6%(RSD 1.2%),96.5%(RSD 1.7%),101.3%(RSD 1.1%)。不同产地了哥王中triumbelletin和西瑞香素含量明显高于伞型花内酯和西瑞香素-7-O-β-D-葡萄糖苷,伞形花内酯和西瑞香素含量差异较小,西瑞香素-7-O-β-D-葡萄糖苷和triumbelletin含量差异较大,其中云南产地2的西瑞香素-7-O-β-D-葡萄糖苷含量最高,四川产地的含量最低;江西产地的triumbelletin含量最高,云南产地1、广西产地3和贵州产地均未测到triumbelletin。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了哥王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
范建伟 , 李艳芳 , 闫光军 , 刘武占 , 苏瑞强 , 赵志全 , 王永刚
2013, 19(20):46-49. DOI: 10.11653/syfj2013200046
摘要:目的: 建立HPLC同时测定茵栀黄颗粒中栀子苷、山栀苷、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酯和京尼平-1-β-D-龙胆二糖苷4个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 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A)-0.05%三氟乙酸溶液(B)梯度洗脱(0~15 min,5%~6%A;15~23 min,6%~10%A;23~35 min,10%~22%A),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8 nm,柱温30℃。结果: 栀子苷、山栀苷、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酯和京尼平-1-β-D-龙胆二糖苷进样量分别在0.334~3.344,0.041 5~0.415,0.046 6~0.466,0.093 1~0.931 μg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3%,99.6%,97.6%,99.2%,RSD分别为1.6%,2.7%,2.3%,2.2%。结论: 该分析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完善茵栀黄颗粒的定量分析方法,以提高该制剂的质量标准。
2013, 19(20):50-51. DOI: 10.11653/syfj2013200050
摘要:目的: 建立密蒙花配方颗粒中蒙花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Inertsil ODS3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55:45),流速1.0 mL·min-1,柱温20℃,检测波长327 nm,进样量10 μL。结果: 蒙花苷进样量在0.104 8~1.048 μg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102.2%(RSD 1.9%)。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良好,可作为密蒙花配方颗粒中蒙花苷的含量测定方法。
2013, 19(20):52-54. DOI: 10.11653/syfj2013200052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等级川芎饮片中藁本内酯和阿魏酸的含量,为传统川芎饮片分等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藁本内酯、阿魏酸含量,色谱条件为Comatex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柱温30℃,进样量10 μL,流速1 mL·min-1;藁苯内酯、阿魏酸流动相分别为甲醇-水(70:30),甲醇-1%乙酸溶液(30:70),检测波长分别为326,321 nm。结果: 一等、二等、统货川芎饮片中藁本内酯含量分别为3.14%,2.91%,0.30~2.84%;阿魏酸含量分别为0.26%,0.23%,0.1~0.21%。结论: 川芎饮片中藁本内酯和阿魏酸含量为一等饮片最高,二等饮片次之,统货最低,证明川芎饮片的传统分级方法具有一定合理性。
蔡灏 , 吴翠萍 , 孙秀漫 , 彭光天 , 谢智勇 , 廖琼峰
2013, 19(20):55-60. DOI: 10.11653/syfj2013200055
摘要:目的: 研究5种紫珠属药材中总酚、总黄酮与其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5种紫珠属药材总酚和总黄酮的含量;采用清除O2-·,DPPH·,ABTS+·,·OH评价法、Cu2+螯合法、Fe3+还原法及对大豆卵磷脂脂质过氧化的抑制效果评价它们之间抗氧化活性的差异。结果: 5种药材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相差较大,其中,裸花紫珠含量最大;各种方法所得抗氧化活性强弱顺序有区别;除了抗脂质过氧化外,其他方法所得结果均与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5种紫珠属药材富含总酚和总黄酮成分,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可以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进行开发。
朱明贵 , 李丽 , 肖永庆 , 于定荣 , 麻印莲 , 顾雪竹
2013, 19(20):60-64. DOI: 10.11653/syfj2013200060
摘要:目的: 建立五味子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分析比较五味子醋制前后物质基础的变化。方法: 采用HPLC,以乙腈-15 m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pH 2.0)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10,254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5℃,分别测定生、醋五味子指纹图谱。结果: 五味子醋制前后指纹图谱有明显的差异,其中以5-羟甲基糠醛含量变化最显著。结论: 建立的方法可以较好体现出五味子醋制前后物质基础的差异,为五味子饮片的质量评价标准及炮制原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3, 19(20):65-67. DOI: 10.11653/syfj2013200065
摘要:目的: 完成紫锥菊口服液质量研究与评价。方法: 采用硅胶GF254预制板,以乙酸乙酯-甲酸-水(6:0.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进行TLC定性鉴别;以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3%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2 mL·min-1,检测波长330 nm,柱温35℃,进样量10 μL,进行HPLC含量测定;同时对指标pH、相对密度进行质量研究。结果: 紫锥菊口服液有良好的薄层鉴别特征;有效成分菊苣酸含量在0.004~0.128 g·L-1,进样量与其色谱峰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101.13%,RSD 1.41%。结论: TLC定性鉴别,操作简便,重复性好。HPLC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柴锥菊口服液质量控制。
2013, 19(20):68-71. DOI: 10.11653/syfj2013200068
摘要:目的: 对祖师麻药材进行红外光谱的结构特征的分析和鉴别。方法: 以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二阶导数光谱、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的双指标序列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本品进行结构及指纹图谱分析。结果: 确定10批全国购置及采摘的祖师麻药材红外光谱的8个共有特征吸收峰,3种基源植物相对对照药材的共有峰率波动范围为77%~85%,变异峰率波动范围为11.8%~29.4%,4种伪品相对对照药材的共有峰率仅在63.6%~71.4%,且变异峰率波动较大。结论: 应用红外光谱可对祖师麻进行快速鉴别,且方法可靠、易行。
2013, 19(20):72-76. DOI: 10.11653/syfj2013200072
摘要:目的: 测定15份不同来源沉香药材中铜、铅、砷、汞、镉、铬、锰、钴、镍、锌、锡、钡、钛、硒等1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 沉香药材粉末经微波消解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测定各样品中上述14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 7份市售沉香样品中有4份样品中铅元素或镉元素超过国家药典委员会规定的最低限量要求。7份通体结香沉香和1份接菌法沉香样品中5种有害重金属元素含量都满足国家药典委员会规定的限量标准要求。结论: 目前沉香药材市场鱼龙混杂,有害重金属含量超标现象严重,其用药安全性堪忧。
刘俊宏 , 刘佳 , 刘丽娜 , 谭安菊 , 李勇军 , 刘童 , 王爱民
2013, 19(20):77-80. DOI: 10.11653/syfj2013200077
摘要:目的: 建立UPLC测定云实皮中二氢红花菜豆酸苷和(±)原苏木素B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50 mm,1.7 μm),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检测波长266 nm,柱温45℃。结果: 二氢红花菜豆酸苷、(±)原苏木素B分别在0.497~79.6 mg·L-1(0.999 8),1.50~240 mg·L-1 (0.999 9) 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9%(RSD 1.9%),99.89%(RSD 1.8%)。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评价云实皮药材的质量。
樊玲玲 , 张雯雯 , 丛晓东 , 蔡宝昌 , 钱建华 , 方小民 , 彭美仙
2013, 19(20):80-83. DOI: 10.11653/syfj2013200080
摘要:目的: 建立测定玉竹酒基提取液中多糖含量的近红外光谱(NIR)快速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73批玉竹酒基提取液中多糖含量,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透射光谱技术采集玉竹酒基多糖提取液的近红外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多糖的定量校正模型。结果: 玉竹酒基提取液多糖校正模型校正集的相关系数(R)、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分别为0.970 3,0.771,经外部验证,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69 2,预测均方差(RMSEP)为0.624。结论: 该方法快速方便、准确可靠,可用于玉竹酒基提取液多糖含量的快速测定。
付辉政 , 钟瑞建 , 罗跃华 , 王栋 , 周国平 , 张东明 , 万凯化
2013, 19(20):84-87. DOI: 10.11653/syfj2013200084
摘要:目的: 建立雷公藤多苷中雷公藤对醌B定性分析和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HPLC-ESI-MS)联用结合LC-DAD技术,通过和标准化合物雷公藤对醌B的保留时间、紫外吸收光谱以及质谱中的准分子离子峰[M+Na]+相对照,快速鉴定雷公藤多苷中的雷公藤对醌B,对其含量的测定则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结果: 一级质谱扫描结果表明雷公藤多苷中保留时间tR=13.2 min的峰化合物结构为雷公藤对醌B,准分子离子峰[M+Na]+为353.1,高效液相色谱结果表明雷公藤多苷中雷公藤对醌B在0.115~1.15 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和RSD分别为99.32%,0.7%。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可作为雷公藤多苷中雷公藤对醌B的含量测定方法。
韩永成 , 龚海燕 , 刘伟 , 陈宁 , 崔永霞 , 吴明侠 , 王丽果 , 茹凡书
2013, 19(20):88-90. DOI: 10.11653/syfj2013200088
摘要:目的: 建立UPLC同时测定不同产地野菊花中蒙花苷和绿原酸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系统, C18 色谱柱(2.1 mm×50 mm,1.8 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以0.2 mL·min-1的流速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26 nm,柱温25℃。结果: 蒙花苷在3.0~120.0 mg·L-1线性关系良好(r=1.000 0),平均回收率99.43%,RSD 1.54%(n=6);绿原酸在0.48~19.2 mg·L-1线性关系良好(r=1.000 0),平均回收率98.67%,RSD 2.13%(n=6)。结论: UPLC法分析速度快,重复性好,结果准确且高效、简便,可用于野菊花中蒙花苷和绿原酸含量的测定。
2013, 19(20):91-93. DOI: 10.11653/syfj2013200091
摘要:目的: 评价小槐花Desmodium caudatum (Thunb.)DC.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方法: 通过建立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小槐花提取物进行活性筛选。结果: 小槐花提取物均有较好的α-葡萄糖酶抑制作用,其中以乙酸乙酯部位(DCEA) 和石油醚部位(DCPE) 活性较好(IC50=9.79,39.2 mg·L-1),其次为正丁醇部位 (DCBU) (IC50=625.1 mg·L-1),抑制活性均远远大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 (IC50=1 103.01 mg·L-1)。DCBU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呈显浓度依赖性;DCPE和DCEA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对浓度的变化较灵敏,随浓度的增加而急剧上升。结论: 小槐花石油醚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非常显著,具有开发治疗糖尿病降血糖药物的价值。
2013, 19(20):94-96. DOI: 10.11653/syfj2013200094
摘要:目的: 对中药材藿香枝叶中的多糖进行提取,并测试其抗氧化活性,为藿香药材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超声法辅助提取藿香枝叶中的多糖,设计L9(34)正交试验考察料液比、pH和超声提取时间对藿香枝叶中多糖提取的影响,确定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藿香多糖进行清除·OH试验。结果: 藿香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0、超声提取30 min、pH为6,可使藿香多糖的提取率高达7.50%,藿香多糖对Fenton反应产生的·OH有明显的清除作用。结论: 藿香多糖具有抗氧化活性,可从藿香枝叶中提取多糖,其多糖有开发价值。
2013, 19(20):97-99. DOI: 10.11653/syfj2013200097
摘要:目的: 分析两种南瓜(蜜本和超甜蜜本)瓤挥发性成分。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来分析两种南瓜瓤的挥发性成分。结果: 从蜜本南瓜、超甜蜜本南瓜瓤中分别鉴定出23,32个化合物,分别占总峰面积的95.47%,100.00%,其中蜜本和超甜蜜本有19种共有成分。结论: 蜜本南瓜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棕榈酸乙酯(18.64%)和二氢猕猴桃内酯(12.05%);超甜蜜本中含量最高的是棕榈酸乙酯(22.68%)和亚麻酸乙酯(15.57%)。两种南瓜瓤的挥发性成分具有差别。
2013, 19(20):100-102. DOI: 10.11653/syfj2013200100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川藿香和广藿香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运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质谱库检索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川藿香挥发油中分离出88种成分,鉴定出45种化学成分,占总含量的93.81%;广藿香中分离出92个成分,鉴定出22个化学成分,占总量的85.80%。结论: 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川藿香和广藿香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二者差异较大。
姜艳艳 , 张乐 , 刘娟 , 孟祥娟 , 周海燕 , 刘斌 , 李军祥
2013, 19(20):103-107. DOI: 10.11653/syfj2013200103
摘要:目的: 建立香橼、佛手药材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及HPLC特征图谱。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特征图谱进行研究,并对橙皮苷和柚皮苷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为Waters SunFireTM C18(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4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0℃。结果: 所建立的特征图谱可同时用于含量测定,香橼、佛手黄酮类成分分离度良好,柚皮苷线性范围为0.190 4~1.142 4 μg(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2.98%(n=6);橙皮苷线性范围为0.173 6~1.215 2 μg(r=0.999 5),枸橼中橙皮苷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19%(n=6),佛手中橙皮苷平均回收率为99.11%(n=6)。结论: 所建立的特征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快速、准确、可靠,为香橼、佛手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可用于香橼、佛手质量的科学评价。
黎豫川 , 贾波 , 彭腾 , 李柏群 , 邓赟 , 杨菁 , 袁海梅 , 贺钢民
2013, 19(20):112-114. DOI: 10.11653/syfj2013200112
摘要:目的: 揭示香砂六君子汤水煎液活性成分的化学物质基础,对其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按传统煎煮方法提取,反复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进行分离,并通过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白术内酯Ⅱ(atractylenolideⅡ, 1)、去氢木香内酯(dehydrocostus lactone, 2)、白术内酯Ⅰ(atractylenolide Ⅰ, 3)、白术内酯Ⅲ(atractylenolid Ⅲ, 4)、芒柄花黄素(formononetin, 5)、丁二酸(succinic acid, 6)、柠檬苦素(limomin, 7)、蜜桔黄素(nobiletin, 8)、4',5,7,8甲氧基黄酮(tetramethyl-o-isoscutellarein, 9)。结论: 这9个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方中分离得到。
2013, 19(20):115-118. DOI: 10.11653/syfj2013200115
摘要:目的: 建立炒麦芽配方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Megres5-C18(Hanbon, 4.6 mm×250 mm, 5 μm)为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16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0℃。结果: 炒麦芽配方颗粒指纹图谱共有9个共有峰,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各批炒麦芽配方颗粒样品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88,可以用于炒麦芽配方颗粒的定性鉴别。结论: 采用HPLC指纹图谱可实现全面和整体的评价,为有效提高炒麦芽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刘瑞新 , 张杏芬 , 李学林 , 施钧瀚 , 李慧玲 , 仇继玺
2013, 19(20):118-122. DOI: 10.11653/syfj2013200118
摘要:目的: 对比3种口尝评价方法用于药物苦度评价研究的特点。方法: 以苦参碱为模型药物,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水溶液,由20名经筛选、培训合格的评价员口尝测试其苦度等级及具体苦度值,对样品进行排序法、评分法、排序结合评分法3种方法的评价,经过对所得数据的处理,用排序正确率、判断灵敏度、赋值精密度、拟合度4个指标综合分析。结果: 排序结合评分法的排序正确率为100%,判断灵敏度为96.4%,拟合方程复相关系数为0.991 6,3个指标均优于其他2种方法;评分法在赋值精密度方面较其他2种方法更优。结论: 3种口尝方法就上述4个指标来看数排序结合评分法最优,但各有自己的特点,具体的口尝方法可根据自己实验目的、样品数目等选择。
2013, 19(20):123-128. DOI: 10.11653/syfj2013200123
摘要:目的: 对国内不同产区栝楼进行种源间亲缘关系的分析。方法: 采用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对不同种源栝楼过氧化物同工酶(POD)进行研究。结果: 不同产区栝楼过氧化物同工酶在酶带数、迁移率和酶量等方面存在差异。栝楼POD酶谱共有10条谱带,分为5个类群,Ⅰ,Ⅴ和其他4个类群亲缘关系都较远,Ⅱ,Ⅲ,Ⅳ这3个类群的亲缘关系较近。结论: 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可以作为不同种源栝楼遗传多样性鉴定的参考依据。
聂小忠 , 党建章 , 王晓利 , 龚千峰 , 蔡仲希 , 余香
2013, 19(20):129-131. DOI: 10.11653/syfj201320012
摘要:目的: 建立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前胡药材中白花前胡甲素和白花前胡乙素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为其药材的质量评价和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Diamonsil C18色谱柱(2)(4.6 mm×250 mm, 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5:25),流速为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为321nm,以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为对照品。结果: 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质量浓度在0.5~40 mg·L-1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1,平均回收率为102.15%,RSD 0.82%。结论: 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前胡药材中白花前胡甲素和白花前胡乙素存在一定差异。江西产前胡药材质量好,江西产栽培品与野生品的内在成分相近,质优。
张蕾 , 孔令提 , 孙兰 , 叶林虎 , 肖冰心 , 曹方瑞 , 刘新民 , 常琪
2013, 19(20):132-136. DOI: 10.11653/syfj2013200132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同时测定小鼠脑组织中7种神经递质的LC-MS/MS分析方法。方法: 小鼠脑组织加入4倍量冰冷的0.2%甲酸-水超声匀浆,匀浆液加入0.2%甲酸-乙腈沉淀蛋白,离心,取上清液,加入内标,混匀后进LC-MS/MS分析。采用TSK Gel amide 80 (4.5 mm×150 mm,5 μm) 色谱柱,柱温35℃,流动相乙腈-6 mmol·L-1甲酸铵水溶液(pH 5.5)(67.5:32.5),流速0.2 mL·min-1,采用正离子多反应检测(MRM)模式进行扫描。通过动物试验验证LC-MS/MS的可靠性,并考察酸枣果肉对小鼠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结果: 多巴胺(DA)、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的最低检测限均<0.1 μg·L-1,精密度RSD分别为0.52%,0.71%,0.98%,0.35%,0.32%,0.46%,0.94%,准确度RSD分别为0.67%,0.46%,0.53%,0.72%,0.48%,0.59%,0.82%,均符合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动物试验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小鼠给予多奈哌齐后,海马和皮层中乙酰胆碱水平极显著升高;而东莨菪碱则作用相反,给药后会降低脑内乙酰胆碱含量,与空白组相比,具有极显著差异。小鼠口服酸枣果肉后,脑内多种神经递质明显发生改变,且变化规律与阳性药物舒乐安定相同。结论: 建立的LC-MS/MS分析方法可应用于神经精神类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
钟荣玲 , 夏智 , 武洁 , 宋捷 , 王大为 , 黄厚才
2013, 19(20):137-139. DOI: 10.11653/syfj2013200137
摘要:目的: 探讨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 将同等剂量的姜黄素原料药与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分别灌胃给2组大鼠,于灌胃后20,40 min和1,2,4,6,8,12,24 h眼底静脉丛取血,采用HPLC测定血浆姜黄素含量,Xterra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C18预柱(4.0 mm×2.0 mm),柱温35℃,流动相甲醇-1%乙酸水溶液(78:22),流速1.0 mL·min-1,进样量20 μL,计算姜黄素最低定量限,同时测定血浆中姜黄素原料药与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血浆中姜黄素的定量限15 μg·L-1(S/N>10),低、中、高质量浓度的提取回收率(x±s,n=5)分别为(91.3±5.7)%,(93.0±4.1)%,(93.3±5.2)%。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Cmax和AUC均显著高于姜黄素原料,Cmax分别为(863.1±390.4),(91.8±22.9) μg·L-1;原料药和混悬剂的Tmax分别为(4.4±2.2),(4.8±4.4) h,t1/2分别为(4.6±3.2),(5.4±3.7) h,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建立的HPLC分析条件稳定可靠,纳米混悬剂能明显促进姜黄素的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但吸收和代谢速度无明显差异。
杨彬 , 刘俊静 , 杜超 , 王金磊 , 王丽峰 , 刘丹 , 王阳
2013, 19(20):140-143. DOI: 10.11653/syfj2013200140
摘要:目的: 考察治咳川贝枇杷滴丸(ZCPDP)及2种参比制剂中薄荷脑在健康志愿者口腔黏膜在体吸收特性的差异。方法: 采用GC测定薄荷脑含量,Agilent HP-1色谱柱(0.25 mm×30 m,0.25 μm),柱温110℃,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250℃,载气氮气,流速0.80 mL·min-1,进样量1 μL。通过自制口腔黏膜在体吸收循环装置,测定3种制剂中薄荷脑的口腔黏膜吸收量,评价不同制剂中薄荷脑在健康自愿者口腔黏膜的吸收特性。结果: ZCPDP中薄荷脑口腔黏膜吸收参数T50及Td分别为(4.734±0.406),(8.528±1.783) min,渗透系数(5.108±0.384) cm·min-1,与2种参比制剂的吸收参数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靠,满足测定要求。3种制剂中薄荷脑口腔黏膜吸收速率不同,与不同剂型的释药特点有关,为止咳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2013, 19(20):144-149. DOI: 10.11653/syfj2013200144
摘要:目的: 观察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ulcerative colitis associated carcinogenesis,UCAC,简称溃结相关癌变)小鼠组织形态、超微结构以及结肠黏膜β-catenin、 T细胞因子4(T cell factor-4,TCF-4)的表达变化,探讨健脾清热活血方药防治溃结相关癌变的可能机制。方法: 120只清洁级BALB/c小鼠随机分6组,每组20只,设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0.4 g·kg-1阳性对照组、健脾清热活血方低、中、高剂量治疗组(4.29,8.58,17.16 g·kg-1);除外正常组,其余各组采用1,2-二甲肼(DMH)/葡聚糖硫酸钠(DSS)复合法制备溃结相关癌变模型,模型组予等剂量生理盐水,对照组予美沙拉嗪,治疗组予不同剂量健脾清热活血方药水提液,连续干预16周。应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溃结相关癌变小鼠结肠组织形态学以及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Western-bol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结肠黏膜β-catenin、TCF-4蛋白及其mRNA表达变化。结果: 模型组小鼠结肠光镜下可见黏膜上皮脱落,腺体萎缩、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部分癌变,电镜下可见大、小不等、排列紊乱的上皮细胞,胞核不规则、核仁增大并上移;治疗组光镜下见黏膜充血肿胀,个别轻度不典型增生和淋巴滤泡出现,未见溃疡及癌变,电镜下可见上皮细胞体积明显变小,核染色质边集、核固缩或碎裂,核膜断裂,凋亡小体形成;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结肠黏膜损伤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模型组结肠β-catenin,TCF-4蛋白及其mRNA 呈高表达特点;治疗组结肠β-catenin、TCF-4蛋白及其mRNA 表达均呈下降趋势,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脾清热活血方药可能通过调控β-catenin,TCF-4表达,促进炎症缓解,发挥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的效应。
2013, 19(20):149-153. DOI: 10.11653/syfj2013200149
摘要:目的: 研究藏药吉尔巴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DR)大鼠的降血糖作用、抗氧化应激作用、血管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SD大鼠单次ip给予链脲佐菌素(STZ)40 mg·kg-1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高脂饲料喂养5个月,随机分组,给予相应药物,连续30 d,实验期间监测大鼠体质量、血糖的变化,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细胞黏附分子(ICAM-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水平,并通过大鼠视网膜HE染色分析其病理变化。结果: 吉尔巴浸膏可显著降低DR模型大鼠空腹血糖,可减轻视网膜病理改变,降低大鼠视网膜内皮细胞/周细胞值(E/P),显著增强SOD活力,降低血清细胞黏附分子(ICAM-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结论: 吉尔巴浸膏能够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减缓发展进程,同时具有整体调节功能,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
2013, 19(20):154-157. DOI: 10.11653/syfj2013200154
摘要:目的: 探讨川芎嗪(TMP)对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所诱导心肌细胞肥大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利用Ang Ⅱ(0.1 μmol·L-1)刺激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建立肥大细胞模型。培养心肌细胞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Ang Ⅱ(0.1 μmol·L-1)组,低剂量TMP(0.01 mmol·L-1)组,中剂量TMP(0.1 mmol·L-1)组,高剂量TMP(1 mmol·L-1)组,吡咯烷二硫化氨基甲酸酯(PDTC,100 μmol·L-1)组。在给药处理24 h后,收集各组心肌细胞,检测心肌细胞总蛋白含量、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mRNA表达量和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量。结果: Ang Ⅱ刺激导致培养心肌细胞的总蛋白含量[Ang Ⅱ组(296.7±27.6)mg·L-1,对照组(184.3±11.6)mg·L-1,P<0.05]、β-MHC mRNA表达量(Ang Ⅱ组0.936±0.059,对照组0.496±0.030;P<0.05)明显增加,这证实心肌肥大的发生;TMP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Ang 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同时TMP 1 mmol·L-1降低Ang Ⅱ诱导的肥大心肌细胞中磷酸化NF-κB(Ang Ⅱ组0.861±0.065,TMP组0.655±0.052,P<0.05)和I-κB蛋白的表达量(Ang Ⅱ 组0.785±0.042,TMP组0.525±0.045,P<0.05)。在应用Ang Ⅱ刺激心肌细胞同时,给予NF-κB抑制剂PDTC也能抑制Ang 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结论: 川芎嗪通过抑制心肌细胞内NF-κB途径,而抑制Ang 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川芎嗪的这些作用构成了它对心脏疾病具有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2013, 19(20):158-162. DOI: 10.11653/syfj2013200158
摘要:目的: 观察小檗碱吴茱萸碱对胃癌细胞株(AGS)细胞增殖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8)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小檗碱、吴茱萸碱及两药联用对AGS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小檗碱、吴茱萸碱及两药联用对AGS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ELISA法测定小檗碱、吴茱萸碱及两药联用 对AGS细胞TNF-α和IL-8含量的影响。结果: 小檗碱15 μmol·L-1和吴茱萸碱45 μmol·L-1联用时对AGS细胞增殖的抑制作 用弱于吴茱萸碱单用;小檗碱83 μmol·L-1和吴茱萸碱1.4 μmol·L-1 联用时对AGS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稍优于两药单用,两药联用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的作用较两药单用无显著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小檗碱83 μmol·L-1和吴茱萸碱1.4 μmol·L-1联用增加AGS细胞培养上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作用优于两药单用。小檗碱具有降低AGS细胞培养上清IL-8含量的趋势,而吴茱萸碱能够显著增强AGS细胞培养上清IL-8的含量(P <0.01),两药联用能够显著降低AGS细胞培养上清中IL-8的含量(P <0.01)。结论: 不同剂量的小檗碱吴茱萸碱联用对AGS细胞增殖的影响不同。小檗碱能够抑制吴茱萸碱诱导的AGS细胞IL-8的表达上调。
2013, 19(20):162-165. DOI: 10.11653/syfj2013200162
摘要:目的: 观察螺旋藻多糖(PSP) 对胃溃疡大鼠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及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乙酸烧灼法制备实验性胃溃疡大鼠模型,给予高、低两个剂量的PSP干预治疗15 d后取材,HE染色观察胃黏膜厚度、黏膜肌层缺损度变化;免疫组化观察胃溃疡大鼠胃黏膜EGF及EGFR表达情况。结果: PSP对胃溃疡黏膜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可使溃疡细胞破损减少,胃黏膜厚度、黏膜肌层缺损度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免疫组化可见PSP使胃溃疡大鼠胃黏膜EGF及EGFR表达上调。结论: PSP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EGF及EGFR蛋白表达上调促进溃疡愈合有关。
2013, 19(20):166-171. DOI: 10.11653/syfj2013200166
摘要:目的: 观察脑清喷鼻微乳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超通透性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自身栓子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筛选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脑清喷鼻微乳组,并给予药物干预。脑清喷鼻微乳组予脑清喷鼻微乳0.19 mL·kg-1(相当于含麝香酮0.011 mg·kg-1)滴鼻给药,每日3次,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相同时间点等量生理盐水滴鼻。每组于1,3,7 d 3个时相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后,取材观察各时相大鼠大脑皮质缺血区神经元及内皮细胞形态,检测伊文思蓝(EB)、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ins protins-1,ZO-1)、层黏连蛋白(laminin,LN)及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protein-4,AQP-4)含量。结果: 与同一时相正常组相比,模型组Bederson's评分、EB及AQP-4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ZO-1、Laminin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神经元坏死较多及内皮细胞损害严重。与同一时相模型组相比,脑清喷鼻微乳组Bederson's评分、EB及AQP-4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ZO-1,Laminin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神经元存活率较高及内皮细胞损害较轻。同组内不同时相相比较,脑清喷鼻微乳组Bederson's评分、EB及AQP-4蛋白含量逐渐降低(P<0.05),ZO-1蛋白含量逐渐升高(P<0.05),Laminin蛋白含量3 d后逐渐升高(P<0.05),1 d时神经元及内皮细胞水肿最严重,7 d时神经元变性坏死最多,内皮细胞基膜及细胞器缺损最为严重。结论: 脑清喷鼻微乳通过调控血脑屏障(BBB)3层结构中的主要蛋白ZO-1,Laminin及AQP-4蛋白的含量,调节BBB通透性,保护BBB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减少神经元凋亡,减轻可逆性神经元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2013, 19(20):172-176. DOI: 10.11653/syfj2013200172
摘要:目的: 探讨香附油滴丸抗炎镇痛作用及其物质基础,为香附油滴丸运用于防治妇科痛经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及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模型,考察香附油滴丸的抗炎作用;运用醋酸致小鼠扭体、热刺激致小鼠疼痛模型,考察香附油滴丸的镇痛作用,并与阿司匹林和四制香附丸比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香附油滴丸灌胃给药后在大鼠血清中的移行成分,考察其抗炎镇痛作用的可能物质基础。结果: 香附油滴丸连续5 d ig给药,100, 200 mg·kg-1组均可显著减轻小鼠足跖及耳廓肿胀,降低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提高小鼠扭体法、热板法致疼痛的痛阈,香附油滴丸在血清中的移行成分主要为α-香附酮。结论: 香附油滴丸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其物质基础可能主要是α-香附酮。
2013, 19(20):176-180. DOI: 10.11653/syfj2013200176
摘要:目的: 探讨四逆散加味治疗肝纤维化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80 只 Wister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四逆散组(4.0 g·kg-1),四逆散加味高、中、低剂量组(依次为14,7,3.5 g·kg-1),四逆散加味预防组(7 g·kg-1),秋水仙碱组(0.2 mg·kg-1),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猪血清 ip 诱发肝纤维化每周2次,每次0.5 mL/只,连续10周。采用反转录-聚合酶反应(RT-PCR)和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P)检测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及其受体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TGF-β1及其受体基因和蛋白大量表达(P<0.01);经四逆散加味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肝组织中TGF-β1及其受体基因和蛋白表达量显著下调(P<0.01);与秋水仙碱组比较,四逆散加味中剂量组、四逆散加味预防组TGF-β1及其受体基因和蛋白表达下调更为显著(P<0.01)。结论: 四逆散加味治疗肝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减少肝组织中TGF-β1的产生及下调转化生长因子受体(TGFR)表达而减少肝星状细胞活化,减少肝组织中细胞外基质(ECM)的生成,而起到抗肝纤维化和保护肝细胞损伤的作用。
2013, 19(20):181-185. DOI: 10.11653/syfj2013200181
摘要:目的: 研究番茄红素对鱼藤酮诱导PC12细胞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鱼藤酮(0.5 μmol·L-1)诱导PC12细胞损伤模型,给予番茄红素(3,10,30 μmol·L-1)预处理2 h后,加入鱼藤酮,使终浓度达到0.5 μmol·L-1,培养24 h后,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罗丹明123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以观察番茄红素的保护作用。结果: CCK-8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存活率下降为70.34%±2.81%(P<0.05),与模型组比较,番茄红素(3,10,30 μmol·L-1)预处理后其细胞存活率分别提高到83.09%±3.15%,87.24%±2.15%,89.17%±2.26%(P<0.05);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显示鱼藤酮可导致PC12细胞凋亡,经番茄红素处理后,模型细胞凋亡情况明显改善;透射电镜观察显示鱼藤酮可导致PC12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发生改变,经番茄红素处理后,模型细胞凋亡情况明显改善;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平均荧光强度下降为151.63±12.25(P<0.05),经番茄红素(3,10,30 μmol·L-1)预处理后线粒体膜电位平均荧光强度分别提高到202.24±26.28,226.21±9.71,238.83±10.29 (P<0.05)。结论: 番茄红素对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线粒体损伤有保护作用。
2013, 19(20):186-190. DOI: 10.11653/syfj2013200186
摘要:目的: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消瘤保肺丸对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消瘤保肺丸中药灌胃、采集兔含药血清。消瘤保肺丸含药血清与PG细胞培养48 h后,观察用药后细胞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PG细胞空白组与用药组比较:经药物干预后,用药组有30多个基因表达上调大于1.5倍,其中包括DCC,GPNMB,MCAM,ETV4,FN1等,无表达下调基因。结论: 消瘤保肺丸对肺癌转移的调控是多层次、多靶点的;同时也反映出该药对于转移潜能不同的细胞类型其作用靶点可能也不尽相同。
2013, 19(20):190-194. DOI: 10.11653/syfj2013200190
摘要:目的: 探讨健脾益气活血汤通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血管紧张素1-7(Ang 1-7)-MAS受体、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调节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管活性因子释放的作用。方法: 将60只24周龄SHR分为SHR组(给予蒸馏水)、培哚普利组(0.4 mg·kg-1·d-1)、培哚普利联合中药组(培哚普利0.4 mg·kg-1·d-1+健脾益气活血汤20 g·kg-1·d-1,中加西组)、健脾益气活血汤高、中、低剂量组(40,20,10 g·kg-1·d-1),每组10只,以同龄同种系正常血压的京都种大鼠(WKY)10只作为WKY组(给予蒸馏水)。无创血压计监测大鼠尾动脉收缩压;治疗6周后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浆Ang(1-7)含量,取肾脏提取总RNA及总蛋白,RT-PCR法检测ACE2,MAS mRNA含量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SHR组ACE2,Ang(1-7),MAS,AKT含量与WKY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培哚普利组、中加西组收缩压与SHR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培哚普利组、中加西组、中药高剂量组ACE2,Ang(1-7),MAS,AKT含量明显高于SHR组 (P<0.01)。结论: 健脾益气活血汤通过ACE2-Ang (l-7)-MAS-AKT信号通路平衡血管内皮舒缩因子的分泌与释放,发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抗高血压作用。
2013, 19(20):195-199. DOI: 10.11653/syfj2013200195
摘要:目的: 研究血脉通胶囊(XMT)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血脉通胶囊低、中、高剂量组(105,210,420 mg·kg-1)。血脉通胶囊各给药组连续灌胃给药14 d后,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建立AMI模型。记录结扎前及结扎后15, 30, 60, 90, 120 min,24 h心电图变化;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和模型组比较,血脉通胶囊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对抗AMI心电图J点的上抬;模型组大鼠心肌内膜局部排列紊乱,肌细胞显肿胀、坏死,外膜灶状坏死,间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血脉通胶囊高、XMT中剂量组心肌总体病变较模型组轻,心肌细胞变性、坏死不明显,肌细胞轻度肿胀、坏死。通过半定量统计分析显示心肌组织血管扩张充血程度、心肌间质水肿程度、心肌变性、坏死程度、炎细胞浸润程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血脉通胶囊对结扎大鼠冠状动脉致AMI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2013, 19(20):199-202. DOI: 10.11653/syfj2013200199
摘要:目的: 观察苦参碱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电流(INa)的影响,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 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乌头碱组和苦参碱组。每组8只。乌头碱组以50 μmol·L-1乌头碱灌流10 min, 苦参碱组在乌头碱组基础上,以10,50,100 μmol·L-1苦参碱灌流20 min。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豚鼠单个心肌细胞钠电流并绘制电流密度电流强度(PA)/细胞膜电容(pF)曲线。结果: 50 μmol·L-1乌头碱显著增大INa(-92.62±6.5) pA/pF[和对照组比较(-66.24±4.8) pA/pF,P<0.05]。在乌头碱灌流基础上,10 μmol·L-1苦参碱对INa没有明显作用,50 μmol·L-1可使INa减小至(-49.21±5.1) pA/pF(和乌头碱组比较P<0.05), 100 μmol·L-1又使INa稍微增大(和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 苦参碱抑制INa电流,呈浓度依赖性,浓度较高时抑制INa电流作用减弱,表现为双向调节的药理作用,可能是苦参碱抗心律失常作用温和持久的机制之一。
2013, 19(20):203-208. DOI: 10.11653/syfj2013200203
摘要:目的: 探讨参芎化瘀胶囊对全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神经营养因子低亲合力受体(P75NTR)表达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SD雄性大鼠72只,分正常对照组、全脑缺血模型组和参芎化瘀胶囊+全脑缺血组(灌胃剂量:480 mg·kg-1·d-1,每日1次,早上8:00给药),每组24只,取3,7,14 d 3个时间点。制备全脑缺血模型。水迷宫评价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的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GAP-43表达,蛋白印迹分析检测GAP-43和P75NTR蛋白含量。结果: ①行为学: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个时间点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延长(P<0.05),参芎化瘀胶囊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较模型组缩短(P<0.05);②HE 染色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3~14 d进行性坏死,存活神经元减少,参芎化瘀胶囊组各个时间点正常神经元计数和模型组比较有差异(P<0.05);③GAP-43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 结果: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GAP-43的表达3 d升高,7 d最明显,14 d下降;和模型组比较,参芎化瘀胶囊组3,7,14 d持续性升高,各个时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④P75NTR蛋白印迹结果分析: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表达3 d升高,7 d最明显,14 d下降;和模型组比较,参芎化瘀胶囊组3,7,14 d持续性升高,所有时间点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 参芎化瘀胶囊增强全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GAP-43和P75NTR的表达。
2013, 19(20):208-211. DOI: 10.11653/syfj2013200208
摘要:目的: 探讨四逆散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VCAM)-1的影响,以及君臣配伍在组方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50只,分为5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四逆散组、柴芍枳组和柴芍组;采用免疫法造模,用家兔新鲜结肠黏膜制备抗原乳化液,分别于造模第1,10, 17, 24天注射于大鼠的双侧足跖、腹股沟及背部皮内,造模第2天分组给药,正常组与模型组按照10 mL·kg-1蒸馏水ig;四逆散组按照1.75 g·kg-1四逆散溶液ig;柴芍枳组按照1.31 g·kg-1 ig;柴芍组按照0.88 g·kg-1 ig;第29天给药后,取材,处死大鼠;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及结肠黏膜组织ICAM-1和VCAM-1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清ICAM-1(64.60±4.81)μg·L-1明显高于正常组(42.35±3.02)μg·L-1,P<0.05;VCAM-1(0.29±0.01)μg·L-1显著高于正常组(0.20±0.02)μg·L-1,P<0.05;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组织VCAM-1(1.82±0.19)μg·mg-1显著高于正常组(1.29±0.10)μg·mg-1,P<0.05;经灌服四逆散后,实验大鼠血清ICAM-1(53.87±2.60)μg·L-1、VCAM-1(0.22±0.01)μg·L-1,结肠黏膜组织VCAM-1(1.41±0.08)μg·mg-1含量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四逆散能够抑制UC大鼠炎性细胞浸润,减轻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实验大鼠ICAM-1和VCAM-1的表达有关,方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药物可能为柴胡、枳实和芍药。
2013, 19(20):212-215. DOI: 10.11653/syfj2013200212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通窍化栓汤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通窍化栓汤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通窍化栓汤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模型组、假手术组。采用可逆性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大鼠模型),给予相应的剂量按17.50,8.75,4.35 g·kg-1·d-1、生理盐水治疗15 d后,观察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及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MDA含量显著增加,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通窍化栓汤各剂量组均能降低脑组织中MDA含量,升高SOD活性,有极显著差异(P<0.01)。通窍化栓汤高剂量组与中、低剂量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能够减轻脑组织损伤后细胞凋亡。结论: 高剂量通窍化栓汤能明显减轻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减少细胞凋亡,从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其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有关。
2013, 19(20):216-219. DOI: 10.11653/syfj2013200216
摘要:目的: 研究和比较人ⅡA型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衍生多肽M17,P26和N1-11对不同细菌在体外的杀菌效应。方法: 根据人ⅡA型PLA2氨基酸顺序分别设计合成3个肽分子M17(p51-67),P26(p99-124),N1-11(p1-11)。采用琼脂铺板计数法测定杀菌活性,将不同浓度衍生肽分别与革兰阳性菌(G+)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屎肠球菌和革兰阴性菌(G-)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在37℃孵育2.5 h,然后铺板并置于37℃恒温箱培养18~24 h,记录每一琼脂板上的菌落数(CFU),并计算多肽作用后的杀菌率。结果: ⅡA型PLA2M17对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的杀菌回归方程分别为:Y=1.464X+3.795(ED50 6.65 mg·L-1),Y=1.152X+3.419(ED50 23.57 mg·L-1),Y 0.836X+3.832 (ED50 24.95 mg·L-1);对大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绿脓杆菌的杀菌回归方程分别为:Y=0.877X+4.054(ED50 12.00 mg·L-1),Y=1.094X+3.371(ED50 30.83 mg·L-1),Y=1.027X+3.626(ED50 21.77 mg·L-1);M17肽分子对G+菌与G-菌均有较强的杀菌活性。P26和N1-1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回归曲方程分别为:Y=0.915X+2.766(ED50 276.39 mg·L-1),Y=1.389X+1.668(ED50 250.52 mg·L-1), P26和 N1-11对大肠杆菌的杀菌回归方程为:Y=1.327X+1.437(ED50 484.18 mg·L-1), Y=0.881X+2.903(ED50 240.02 mg·L-1);N1-11和P26对G+菌有较强的杀菌活性,但对G-菌杀菌活性较弱。M17肽分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活性强于P26及N1-11,M17肽分子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活性明显强于P26及N1-11。结论: 衍生自人ⅡA型PLA2保守区域17个氨基酸残基的肽M17对G+菌和G-菌均有较强的杀菌活性,这可能与M17肽分子更易于与细菌结合并发挥作用有关。
2013, 19(20):220-224. DOI: 10.11653/syfj2013200220
摘要:目的: 观察旋覆代赭汤对反流性食管炎(RE)模型大鼠食管黏膜组织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的影响,探讨RE食管黏膜细胞能量代谢障碍与黏膜损伤的关系以及旋覆代赭汤治疗RE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9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旋覆代赭汤组高、中、低剂量组(24,12,6 g·kg-1)及西药对照组(奥美拉唑10 mg·kg-1+2 mg·kg-1莫沙必利),每组16只。采用"食管-十二指肠端侧吻合术"制备胃及十二指肠液混合RE模型。从术后第3天开始,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药物治疗组分别给予旋覆代赭汤高、中、低剂量、西药(奥美拉唑10 mg·kg-1+莫沙必利2 mg·kg-1)灌胃,连续7天,记录大鼠体重变化及死亡情况,于第8天处死大鼠留取标本,观察食管下段黏膜大体及病理组织学变化;化学法检测食管黏膜组织Na+-K+-ATP和Ca2+-Mg2+-ATP酶活性。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减轻(P<0.05),食管黏膜肉眼及镜下病理改变明显,评分增高(P<0.05);食管黏膜组织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及西药组比,旋覆代赭汤高、中剂量组大鼠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旋覆代赭汤高、中剂量组、西药组肉眼及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0.05);食管黏膜组织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性明显提高(P<0.05)。结论: 旋覆代赭汤能明显提高RE大鼠食管黏膜细胞膜Na+-K+-ATP 酶及Ca2+-Mg2+-ATP酶活性, 从而保持食管黏膜细胞完整性,减轻黏膜损伤。
陈浩 , 师亮 , 王燕宏 , 景玮 , 张宇新 , 李新毅
2013, 19(20):225-229. DOI: 10.11653/syfj2013200225
摘要:目的: 观察甘草黄酮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帕金森病(PD)小鼠多巴胺(DA)能神经元数量和黑质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制作MPTP小鼠PD模型,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左旋多巴组(1次/d ig给予40 mg·kg-1左旋多巴,1次/d,连续7次)和10,20,30 mg·kg-1甘草黄酮处理组(ig给予不同浓度的甘草黄酮,1次/d 连续7次)。采用行为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迹法,观察PD模型小鼠的行为学表现、 DA能神经元数量、黑质致密部OX-6阳性细胞(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和腹侧中脑酪氨酸羟化酶(TH)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小鼠出现PD典型行为学表现,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和腹侧中脑TH含量较对照组分别下降约62%和76%;同时黑质致密部OX-6阳性细胞数量大幅升高(P<0.01)。经过甘草黄酮处理后,小鼠行为表现、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丢失和OX-6阳性细胞数量增加均较模型组改善,尤以30 mg·kg-1甘草黄酮组最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30 mg·kg-1甘草黄酮组小鼠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和腹侧中脑TH含量仅下降约36%和42%;而与模型组相比,黑质致密部OX-6阳性细胞数量下降明显(P<0.01)。与左旋多巴组相比,30 mg·kg-1甘草黄酮组TH阳性神经元数量也明显增多(P<0.01),同时OX-6阳性细胞数量也显著减少(P<0.01)。结论: 甘草黄酮对MPTP帕金森病小鼠DA能神经元具有神经保护效应;可能与其抑制黑质内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2013, 19(20):230-233. DOI: 10.11653/syfj2013200230
摘要: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苷(glycosides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GTW)对雄性幼鼠生殖损伤和损伤后最终生育能力的影响及补肾中药(菟丝子黄酮、六味地黄丸)的保护作用。方法: ①生殖损伤研究:3~4周龄SD雄性幼鼠48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CMC-Na)、雷公藤多苷组(9 mg·kg-1·d-1)单独ig,六味组(六味地黄丸1 g·kg-1·d-1+GTW 9 mg·kg-1·d-1),黄酮组(菟丝子黄酮0.1 g·kg-1·d-1+GTW 9 mg·kg-1·d-1)混合ig,持续12周后,处死取一侧睾丸、附睾立即称质量,计算脏器指数,称重后放入固定液中保存,待观察睾丸组织形态学改变;②生育能力研究:成年大鼠100只,每组25只,分组喂养方法同上,持续12周后,将所有大鼠分笼喂养,每笼1只,按照1:1比例放入成年雌性大鼠1只,分3次合笼,每次合笼时间为15 d,合笼后观察雌鼠受孕率、仔鼠离乳存活率、仔鼠生长发育情况。结果: 雷公藤多苷对睾丸病理组织生精细胞肿胀变性,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子细胞明显减少,菟丝子黄酮、六味地黄丸能明显减轻这种损伤;用药12周后雄性幼鼠体重、睾丸质量、睾丸指数、附睾质量、附睾指数与空白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每次合笼后受孕率、离乳存活率、幼鼠的生长发育与空白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雷公藤多苷对雄性幼鼠生殖系统的损伤是可逆的,对睾丸的病理组织损伤是可以恢复的,补肾中药具有保护这种病理组织损伤作用;雷公藤多苷对最终的生育能力没有影响,对幼仔生长发育没有影响。
2013, 19(20):234-237. DOI: 10.11653/syfj2013200234
摘要:目的: 研究大承气汤对急性肝衰竭大鼠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FADD)介导肝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方法: 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急性肝衰竭造模组(B组),大承气汤低剂量治疗组(C组),大承气汤高剂量治疗组(D组),每组各10只。C,D组大鼠于造模前2 d分别灌胃不同剂量大承气汤2 mL,A,B组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继而B,C,D组大鼠均采用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完成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造模完成后继续予药物灌胃3 d,处死所有大鼠,进行肿瘤坏死因子测定,进行肝脏病理学,FADD,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Caspase-8免疫组化及肝脏组织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硫代乙酰胺可引起急性肝衰竭并有广泛的肝细胞凋亡,同时可见FADD,TNFR1,Caspase-8蛋白在肝细胞中强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大承气汤各组肝组织衰竭减轻,肝细胞凋亡率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下降,FADD,TNFR1,Caspase-8在肝细胞中的表达降低。高剂量组治疗效果更好。结论: 大承气汤可防治肝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FADD介导的肝细胞凋亡有关。
2013, 19(20):237-240. DOI: 10.11653/syfj2013200237
摘要:目的: 探讨定经汤调节卵巢早衰的生物学机制。方法: 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定经汤干预组;分别检测其与卵巢早衰相关的生物分子:β-内啡肽 (β-EP) 、白介素-1 (IL-1)、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PR)、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CORT);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探究定经汤干预下各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并探寻定经汤调节卵巢早衰过程中的关键生物分子。结果: 定经汤干预状态的生殖内分泌网络主调控因子主要包括垂体-卵巢轴上的4个生物分子,垂体-肾上腺轴靶腺层生物分子CORT以及部分下丘脑生物分子;IL-1是定经汤干预状态生殖内分泌网络主调控因子与其他公共因子共有的下丘脑部位的生物分子。结论: 定经汤一方面可以直接调节垂体-肾上腺轴生物分子,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下丘脑间接调节垂体-肾上腺轴生物分子;各调控因子之间起枢纽作用的生物分子为IL-1。
2013, 19(20):241-245. DOI: 10.11653/syfj2013200241
摘要:目的: 建立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用于测定剑叶龙血素A(CA)含量。方法: 合成半抗原剑叶龙血素A-4'-羧甲基醚(CA-4'-CME),再用碳二亚胺法将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鸡卵清蛋白(OVA)分别偶联制备免疫原(CA-BSA)和包被原(CA-OVA),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建立间接竞争ELISA法并评估其分析性能。结果: 通过紫外扫描分析CA-BSA和CA-OVA的偶联比分别为18:1和24:1。抗血清效价最高达到12 000。用四参数logistic方程拟合CA标准曲线,在分析范围0~0.80 mg·L-1内,相关系数(R2)≥0.99,IC50 0.66 mg·L-1,最低检测限0.045 mg·L-1,批内CV≤12.5%,批间CV≤14.7%,回收率92.7%~118.7%,对5种CA类似物的交叉反应率<5.38%。此方法检测龙血竭和龙血竭总黄酮中CA含量分别为1.27%,3.08%。结论: 剑叶龙血素A间接竞争ELISA法精密度、准确度和特异性均较好,可方便地用于药物检测和分析。
2013, 19(20):246-250. DOI: 10.11653/syfj2013200246
摘要:目的: 观察清热化湿方对人胃腺癌细胞7901增殖、凋亡及CD14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对照组予胎牛血清,治疗组分别予不同体积分数(5%,10%,15%,20%,30%)清热化湿方含药血清干预体外培养的胃腺癌细胞SGC-7901,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免疫组化、Real-time PCR技术检测CD14,TNF-α,IL-1β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SGC-7901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S期细胞减少、G0/G1期细胞增多,且与药物质量浓度有剂量依赖性(P<0.05)。治疗组可明显下调CD14,TNF-α,IL-1β蛋白及mRNA表达并促进细胞凋亡(P<0.05),以中剂量更为明显。结论: 清热化湿方可能通过调控CD14,TNF-α,IL-1β表达,介导SGC-7901细胞S期,诱导细胞凋亡,发挥防治胃癌的效应。
2013, 19(20):250-254. DOI: 10.11653/syfj2013200250
摘要:目的: 研究蒙药"连翘-4味汤散"对大鼠幽门结扎引起急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幽门结扎法制备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16 h后分别检测正常组、模型组、蒙药连翘-4味汤散低、中、高剂量组(1.3,2.6,3.9 g·kg-1)ig给药,连续10 d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单胺氧化酶(MAO)、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胆碱酯酶(CHE)、尿素氮(BUN)、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以及肝指数和胃匀浆胃蛋白酶活性。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AST,ALT,BUN,NOS均明显增高(均P<0.01),CHE,NO明显降低(P <0.05),MAO,CHO,TG,LDL-C含量肝脏指数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连翘-4味汤散中、高剂量组血清AST,ALT,NOS,MAO,CHO,TG,LDL-C水平及肝脏指数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有明显降低(P<0.05,P<0.01),CHE,NO明显增高(分别为P<0.05),低剂量组对各种指标有好转趋势,但无显著差异。模型组呈肝细胞萎缩、重度脂肪变性、水肿;连翘-4味汤散中剂量组与正常组基本接近,高剂量组有少量脂肪变和轻度水肿,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蒙成药连翘-4味汤散对幽门结扎引起的急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中剂量效果最好。
胡莹 , 霍介格 , 曹鹏 , 王小宁 , 胡春萍 , 蔡雪婷 , 丁蓉 , 李松林
2013, 19(20):255-258. DOI: 10.11653/syfj2013200255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大鼠疼痛行为学变化、脊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NR2B)的表达,探讨当归四逆汤对奥沙利铂致CIPN的防治作用。方法: 52只成年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甲钴胺组(104 μg·kg-1)、当归四逆汤低、高剂量组(5.59,22.36 g·kg-1)。造模前预防性给药7 d,当归四逆汤高、低剂量组5 mL·kg-1ig, 1次/d;甲钴胺组ip,2次/周;造模过程中继续给药,持续50 d。除正常组其余4组按照奥沙利铂4 mg·kg-12次/周 ip 共8次。给药期间每3日称体重;每周测定机械性缩足阈值(MWT)。给药结束后,处死大鼠,剖取腰段L2~4脊髓、L4~5背根神经节(DRG),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L2~4脊髓NR2B mRNA水平。结果: 大鼠体重d40后当归四逆汤低、高剂量组体重均上升,高于模型组及甲钴胺组(P<0.01);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MWT明显下降(P<0.05),当归四逆汤低、高剂量组、甲钴胺组与模型组比较MWT明显增高(P<0.05);模型组NR2B 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当归四逆汤低、高剂量组可显著下调模型大鼠NR2B mRNA水平(P<0.05),甲钴胺组效果不明显。结论: 当归四逆汤组使CIPN大鼠L2~4脊髓NR2B mRNA水平减少,且与行为学表现有明显的相关性,当归四逆汤可能在CIPN的防治中起重要作用。
2013, 19(20):259-262. DOI: 10.11653/syfj2013200259
摘要:目的: 建立小鼠乳腺增生模型,观察乳络通胶囊(乳络通)对小鼠乳腺增生模型的血清雌二醇(E2)、孕酮(P)、脏器(胸腺、脾脏和子宫)指数及乳腺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探讨乳络通对小鼠乳腺增生模型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乳络通高、中、低剂量(0.6,0.3,0.15 g·kg-1)、乳康片(0.53 g·kg-1)组。采用苯甲酸雌二醇和黄体酮建立小鼠乳腺增生模型,治疗组分别用乳络通高、中、低剂量、乳康片连续灌药30 d。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E2,P的含量、脏器(胸腺、脾脏和子宫)指数,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乳腺组织形态的变化及其采用立体定量分析方法观察乳腺小叶体密度、间质体密度和腺泡体表面。结果: 乳络通高、中、低剂量可显著降低小鼠乳腺增生模型血清中E2含量(P<0.01),明显升高P含量(P<0.05);乳络通高剂量组胸腺指数显著减小(P<0.01),子宫指数显著增大(P<0.01);病理形态学显示乳络通高、中、低剂量组的乳腺小叶体密度、腺泡比表面都显著减小(P<0.01),小叶间质体密度显著增大(P<0.01),乳络通组乳腺病变减轻,有抑制乳腺小叶增生的作用,使小叶体积缩小,腺泡缩小,导管变窄。结论: 乳络通可通过调节乳腺增生小鼠的雌激素水平,改善增生乳腺的病理形态变化,有效地对抗雌激素引起的小鼠乳腺增生。
2013, 19(20):263-267. DOI: 10.11653/syfj2013200263
摘要:目的: 观察穿琥宁注射液(CHN)对小鼠肾毒性作用以及对HK-2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5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庆大霉素阳性对照组和CHN 150,1 000,2 000 mg·kg-1剂量组,尾静脉推注,连续7 d,检测体重、肾脏系数、血清尿素氮、肌酐和肾脏组织病理等指标;另采用MTT法测定CHN 干预后HK-2细胞的存活率,荧光染色法(吖啶橙)观察细胞核的形态变化,Annexin V/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血肌酐明显上升(P<0.05);CHN 2 000 mg·kg-1组肾脏系数明显上升(P<0.05),血肌酐、尿素氮明显上升(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CHN 2 000 mg·kg-1组具有肾节段性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甚至节段性肾小管变性坏死,伴少量矿物质沉积,部分小管扩张。此外,CHN对HK-2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在0.9~3.5 mmol·L-1浓度和8~48 h时间内CHN对HK-2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荧光染色和Annexin V/PI流式细胞检测结果CHN干预后HK-2细胞可见细胞出现形态不规则、核染色质固缩等细胞凋亡形态学的改变,并且细胞凋亡率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大。结论: CHN对小鼠肾脏具有毒性作用,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HK-2细胞凋亡实现。
吕旸 , 王伽伯 , 嵇扬 , 赵艳玲 , 马致洁 , 李奇 , 邹正升 , 梁庆生 , 滕光菊 , 鄢丹 , 张萍 , 肖小河 , 喻长远
2013, 19(20):268-272. DOI: 10.11653/syfj2013200268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溶剂提取何首乌对肝细胞毒性的差异,探讨提取方式对何首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制备不同提取方式的何首乌样品,均按生药量的5 g·L-1给药,以CCK-8法检测人肝细胞(L02细胞)抑制率为评价指标,考察提取溶剂,溶剂量和提取时间3个因素对何首乌肝细胞毒性的影响。同时建立何首乌的UPLC指纹图谱,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分析肝细胞毒性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建立了基于CCK-8比色的何首乌对人正常肝细胞毒性的检测方法。何首乌75%乙醇提取物的肝细胞毒性显著>水提取(P<0.01)。进一步正交试验显示,乙醇浓度对何首乌肝细胞毒性具有显著性影响(P<0.01),提取物肝细胞毒性顺序:50%乙醇提取物>75%乙醇提取物>95%乙醇提取物。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发现了2个与毒性密切相关的色谱峰。结论: 不同提取溶剂对何首乌肝细胞毒性有较大影响,50%乙醇提取物毒性最强,而何首乌泡酒主要采用50度左右的白酒,提示何首乌泡酒服用的方式可能有较大肝损害风险,应予以高度重视。
2013, 19(20):273-276. DOI: 10.11653/syfj2013200273
摘要:目的: 探讨通腑润燥方治疗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的胃肠实热型2型糖尿病(T2 DM)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的胃肠实热型T2 DM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采用重组甘精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加服通腑润燥方,疗程为8周。监测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检测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及血脂;记录血糖达标时间,记录每周重组甘精胰岛素使用量,记录低血糖发生人次及记录胃肠实热证评分。结果: 观察组2 hPG、HbA1c及FINS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均升高,观察组上升更为显著(P<0.01);观察组BMI、体重及腰围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4、6、8周,观察组重组甘精胰岛素使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平均血糖达标时间(14.2±2.48) d少于对照组的(17.8±2.79) d (P<0.01);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及平均发生人次均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TG,TC,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口渴喜冷饮、脘腹痞满及大便硬结等主要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通腑润燥方能降低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的T2 DM的2 hPG,HbA1c,促使患者血糖达标,能减少胰岛素的使用量,降低胰岛素所致低血糖发生率,还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013, 19(20):277-280. DOI: 10.11653/syfj2013200277
摘要:目的: 观察固本平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08)"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固本平喘汤,1剂/d,疗程均为12周。进行治疗前后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肺功能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流速值(PEF)评价,哮喘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价及中医肺肾气虚、寒痰内伏证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75%优于对照组的77.08%(P<0.05);观察组ACT各单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肺功能(FEV1,FVC,PEF)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哮喘日间症状和夜间症状评分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各项评分均明显下降并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肺肾气虚、寒痰内伏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固本平喘汤能改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临床疗效高,值得推广使用。
2013, 19(20):281-284. DOI: 10.11653/syfj20131800281
摘要:目的: 观察清胰承气汤内服结合双柏散结散外敷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80 例SAP随机按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参照"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予禁食、胃肠减压、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使用生长抑素、奥美拉唑、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清胰承气汤内服及双柏散结散外敷。疗程均为7 d。记录腹痛、腹胀缓解、肠鸣音恢复及通气排便时间,记录血象,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5(IL-15)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7.5%优于对照组的80%(P<0.05);观察组腹痛和腹胀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象、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清IL-6、IL-15及TNF-α水平明显下降,并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清IL-10明显上升且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清胰承气汤内服及双柏散结散外敷能明显改善急性期SAP腹痛、腹胀等肠麻痹症状,调节血清细胞炎性因子水平,减轻胰腺炎性的全身损伤,从而有利疾病的康复。
2013, 19(20):285-288. DOI: 10.11653/syfj2013200285
摘要:目的: 观察茵陈蒿汤加味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0例DILI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两组均口服肌苷片0.4 g/次,3次/d,肝泰乐片0.2 g/次,3次/d。对照组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2粒/次,3次/d;观察组采用茵陈蒿汤加味,1剂/d,疗程4周。每周监测肝功能变化、观察临床症状体征,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治愈率95.23%,优于对照组的63.07%(P<0.05);治疗后观察组黄疸、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皮肤疹痒、大便、胁痛及脘闷腹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10高于对照组,IFN-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茵陈蒿汤加味可降低患者ALT,AST,TBIL水平,减轻黄疸、乏力、纳差等临床表现,提高临床治愈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功能有关。
2013, 19(20):289-292. DOI: 10.11653/syfj2013200289
摘要:目的: 探讨热毒宁注射液静脉滴注和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90例患儿随机按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儿均在西医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1 mg及特布他林5 mg加入生理盐水5 mL中通过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观察组采用热毒宁注射液静脉点滴及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程均为7 d。于第0、3天记录动脉血气指标;于第0、3、7天记录主要症状、体征;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8(IL-8),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6%优于对照组的82.2%(P<0.05);第3天观察组血氧饱和度(SPO2),氧分压(PaO2)均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aCO2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1);第3天观察组发热、咳嗽、咯痰、喘憋及肺部听诊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第7天,观察组咳嗽、咯痰、喘憋及肺部听诊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清IL-6,IL-8及IFN-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采用热毒宁注射液静脉和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疗效显著,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减轻炎症反应相关。
2013, 19(20):293-296. DOI: 10.11653/syfj2013200293
摘要:目的: 观察慢肝康丸对肝郁脾虚证慢乙肝(CHB)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71例中医辨证属肝郁脾虚证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两组都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片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慢肝康丸口服,6 g/次,3次/d,疗程共8周。结果: 治疗前后比较表明,两组在对患者肝区疼痛或不适、纳差、乏力、腹胀症状的改善方面均有一定的效果,但治疗组在改善上述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降低乙肝病毒(HBV)-DNA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为优(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CD3+,CD4+升高,CD8+下降,CD4+/CD8+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肝康丸可改善肝郁脾虚证慢乙肝患者细胞免疫紊乱状态,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2013, 19(20):296-299. DOI: 10.11653/syfj2013200296
摘要:目的: 探讨观察百令胶囊对Graves 病(Graves' disease,GD) 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GD患者60例,分为常规治疗组、百令胶囊治疗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组予甲巯咪唑治疗,百令胶囊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百令胶囊,4粒/次,3次/日,连续用药1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甲状腺功能、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自身抗体变化,停药后随访1年,观察GD复发率。结果: 治疗结束时两组甲状腺功能差异不显著,百令胶囊治疗组治疗后外周血CD4+,CD4/CD8,IFN-γ,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CD4+(30.6±2.1)%,CD4/CD8(1.5±1.7), IFN-γ(25.8±4.2) μg·L-1, TRAb(18.2±10.6)U·L-1]·L-1, TRAb(18.2±10.6)U·L-1]较常规治疗组[(35.9±1.8)%,(1.7±1.3),(34.8±2.4)μg·L-1,(25.9±8.8)U·L-1]·L-1,(25.9±8.8)U·L-1]下降更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D8+T细胞亚群数、IL-4水平升高更明显[CD8+(23.1±1.8)% vs (20.2±1.3)%, IL-4(14.8±3.2) μg·L-1 vs (12.5±1.7) μg·L-1]·L-1 vs (12.5±1.7) μg·L-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1年后随访,百令胶囊治疗组16.7%,较常规治疗组40%复发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百令胶囊能有效的调节GD患者细胞免疫,降低GD患者自身抗体水平。
2013, 19(20):300-302. DOI: 10.11653/syfj2013200300
摘要:目的: 观察清肺通络法治疗小儿痰热闭肺型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奇霉素静脉输液治疗5 d、吉他霉素静脉输液治疗2 d,治疗组加用清肺通络法组方的清肺通络合剂口服7 d,分别对两组的综合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30例,痊愈18例,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1例,愈显率90.00%,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30例,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愈显率60%,总有效率93.33%;经检验,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清肺通络法治疗小儿痰热闭肺型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013, 19(20):303-306. DOI: 10.11653/syfj2013200303
摘要: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化痰法配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其中包含20%的脱落病例)AECOPD呼吸衰竭证属肺脾肾虚痰瘀阻肺型患者随机分配为两组:对照组治疗予抗生素、支气管解痉剂、化痰药等常规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益气活血化痰中药,每日1剂,每天3次。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动脉血气[pH、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的改善情况;观察咳嗽、胸闷、肺部干湿啰音等临床症状及住院天数。结果: 两组比较,治疗组34例,显效19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32例,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38%。两组治疗前后的pH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后PaCO2,PaO2指标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前后改善更明显。治疗组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益气活血化痰法配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呼吸衰竭患者,明显改善血气指标,缩短病人住院天数,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取得中西医互补作用,提高AECOPD呼吸衰竭治疗的临床疗效。
2013, 19(20):307-311. DOI: 10.11653/syfj2013200307
摘要:目的: 在回医理论的指导下对香药性味归类并研究其组方的配伍规律,为回药治疗脑卒中的现代制剂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前期筛选得到的101首回药治疗脑卒中方剂中香药按回药性味分类;运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对单味香药、两味药以及三味药所组成的药物组合进行频数统计,将得出的数据进行组方配伍规律分析。结果: 按冷热干湿对47味香药的性味分类;单味药出现频次在10次以上有胡椒等;组方中两味药物组合出现频次以"胡椒+荜拔"最多,三味药组成的药物组合出现频次以"胡椒+荜拔+撒法郎"最高。结论: 治疗脑卒中的方剂均为复方方剂,且所使用的回族香药多为热、干性药物。
2013, 19(20):311-318. DOI: 10.11653/syfj2013200311
摘要:目的: 对中医药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PCS)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了解中医药治疗PCS的临床效果,从而指导临床中医药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的应用。方法: 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近20年来中医药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的随机对照文献,对纳入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7篇文献, 3篇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法,3篇采用门诊就诊顺序的半随机分组;仅有1篇采用单盲;1篇有明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8篇有具体的统计学方法,有具体的统计量和P;5篇提到随访;所有文献均未描述退出与失访病例;3篇提及了对不良反应的观察;所有文献都未描述是否实施分配方案的隐匿;方法学质量评分,3个为2分,其余均为1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对本病的疗效与西医比较有一定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优于单纯西药疗效,不同中药的疗效有差异性。结论: 中医药治疗研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Meta分析显示中医药治疗PCS较西医有一定优势,不同中医药的疗效也有差异,但肯定的疗效证据强度不够,需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进一步证实。
2013, 19(20):319-324. DOI: 10.11653/syfj2013200319
摘要:目的: 评价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在线检索已经公开发表的关于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文献,结合纳入文献中两组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数据,并应用Review Manager 5.1.7做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4个随机对照试验。分析显示,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比值比(OR)合并值为4.30(95%可信区间为3.16~5.86)。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加权均数差(WMD)合并值为-3.63(95%可信区间为-4.85~-2.41)。结论: 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但仍需要更多严格、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提供有力证据。
2013, 19(20):325-329. DOI: 10.11653/syfj2013200325
摘要:利用固体分散技术新原理制备的中药滴丸剂现已成为一种有发展前途的中药新剂型。该剂型以中医、中药学为理论基础,辅以现代剂型新技术,并与其他制剂技术相结合,经过精制、富集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制备而成,其成分明确,质量易于控制、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随着近年来滴丸相关辅料和制备工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临床应用中逐渐显示出其优势,并表现出其他传统中药剂型所不具备的一些优点。与传统中药制剂相比避免了传统中药生物利用度低、服用不方便、起效慢的缺点,同时发扬了传统中药毒副作用小、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更接近中药现代化要求。中药滴丸剂这一优良剂型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姜旭 , 王森 , 朱卫丰 , 陈丽华 , 管咏梅 , 吴德智
2013, 19(20):330-337. DOI: 10.11653/syfj2013200330
摘要:对乳膏液晶胶网结构的形成理论、组成要素、稳定机制及微观结构的表征进行介绍,为乳膏液晶胶网微观结构形成理论与表征的研究提供参考。检索近年来国外内乳膏液晶胶网微观结构的相关文献,结果显示此类结构的乳膏由表面活性剂、两亲性化合物和水形成,其结构分为亲水凝胶相、亲脂凝胶相、自由水相和分散相,通过偏振光显微镜和冷冻-透射电镜清晰地观察到其内部微观结构。液晶胶网理论能诠释乳膏的内部构造,从而能进一步解释乳膏稳定性机制。这种具有液晶胶网结构的乳膏运用显微技术将其表征出来,更加直观形象地观察到其内部微观结构,为以后研究这类液晶胶网结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有序排列的液晶胶网结构比普通乳膏制剂有更好的稳定性、缓释性与保湿性等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对于优化生产、药物活性成分的传递与释放、皮肤水合作用及其通透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3, 19(20):337-341. DOI: 10.11653/syfj2013200337
摘要:基于人参皂苷Rg1药理作用的不断发现和中药透皮制剂的不断发展,对人参皂苷Rg1透皮吸收研究进行整理。文章查阅了近几年来的国内外相关资料,从透皮给药的选择、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以及透皮吸收促进剂等方面对人参皂苷Rg1的透皮吸收研究状况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g1具有一定的透皮性能;影响其透皮吸收的因素繁多,而剂型与基质的选择为决定性因素;开发和选择不同化学、中药以及复合促透剂来改善其透皮性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人参皂苷Rg1透皮吸收的研究能为其新型透皮制剂的开发和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13, 19(20):342-345. DOI: 10.11653/syfj2013200342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多种中药单体和复方均能调节动脉粥样硬化(AS)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表达,达到抗AS的作用,作者对MMPs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以及中医药的逆转作用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寻找有效的防治AS的中药提供帮助。血管重构(VR)的核心病变是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凋亡以及基质成分的合成、降解及重新排列等过程。从中医辨证角度考虑,中药的多靶点、多作用途径的特点为其开发提供了帮助的同时也为中药的研究带来了困难。针对其特点,具体的、有针对性的AS中医模型有待开发,同时,中药单体的提取以及药物药理的作用仍要研究,应充分发挥中西医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进行选药的原则,将中医宏观证型与现代医学的微观辨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AS的作用。
路新华 , 龙晓英 , 李志亨 , 刘沙沙 , 罗佳波 , 谭晓梅
2013, 19(20):346-350. DOI: 10.11653/syfj2013200346
摘要:调研了穿心莲系列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有关文献报道,分析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现状,并对检验类过敏反应的3种模型:体外细胞模型、啮齿类小动物模型以及大动物模型进行总结。穿心莲系列注射剂由于其起效快、作用强,在危重疾病急救及感染性疾病等的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近年来,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尤其是类过敏反应等安全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应建立敏感而可靠的检测模型和评价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问题。
2013, 19(20):355-360. DOI: 10.11653/syfj201320355
摘要:对四类常用肠易激综合征(IBS)动物模型的制备原理、模拟人类IBS的病生理特点进行了介绍;对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中药复方包括痛泻要方、宁肠汤、黄术灌肠液、加味二至煎、胃肠安丸对IBS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即目前IBS动物模型的局限性及缺乏复方治疗的物质基础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针对IBS西医尚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主要采取综合对症处理,虽有疗效,但停药后易反复、长期使用副作用明显及费用高,而祖国医学则在中医的整体观指导下,辨证论治,发挥整体调节优势,在IBS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84076882
E-mail:syfjx_2010@188.com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