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20(5):1-6. DOI: 10.11653/syfj2014050001
摘要:目的:分析淀粉、果胶等共性高分子物质与小分子药效物质的共存状态及相互作用。方法:选择黄连解毒汤模拟液为研究对象,使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分析物质进行建模、体系能量最小化、计算总体系能量、计算共性高分子单独存在时的能量、计算小分子药效物质单独存在时的能量,分析淀粉、果胶等共性高分子物质与小檗碱、巴马丁、黄芩苷、栀子苷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淀粉、果胶与小檗碱、巴马汀为相互吸引关系,与黄芩苷为弱相互吸引关系,而与栀子苷则为相互排斥作用;淀粉与小檗碱、巴马丁、黄芩苷、栀子苷的平均相互作用能依次为-32.159,-28.630,-5.974,234.295 kcal·mol-1,果胶与小檗碱、巴马丁、黄芩苷、栀子苷的相互作用能平均值分别为-19.717,-19.804,-1.067,253.258 kcal·mol-1;淀粉、果胶和小分子药效物质的分离容易顺序依次为栀子苷 >黄芩苷 >巴马汀 >小檗碱。结论:共性高分子和小分子药效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由范德华力占主导地位,静电作用较小(3%~15%),相互作用能的大小和正负值与药效物质的空间位置有关。
张梦 , 潘林梅 , 朱华旭 , 郭立玮 , 潘永兰 , 鲁明明
2014, 20(5):6-10. DOI: 10.11653/syfj2014050006
摘要:目的:优选SPG膜乳化法制备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微球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SPG膜乳化法制备丹参酮ⅡA-PLGA微球。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载药量、包封率及多分散系数(PDI)的综合评分为因变量,通过响应面法考察PLGA质量浓度、流动相流速、聚乙烯醇(PVA)质量浓度及油水相体积比等自变量对处方工艺的影响。结果:最佳处方工艺为PLGA质量浓度44.29 g·L-1,流动相流速825.68 r·min-1,PVA质量浓度2.5 g·L-1,油水相体积比1:7.86;制备的丹参酮ⅡA-PLGA微球表面光滑圆整且粒径均一,平均粒径2.338 μm,PDI指数0.328,载药量1.20%,包封率89.57%,与预测值相对误差较小。结论:采用SPG膜乳化法制备微球的工艺简单、方便,可用于提高丹参酮ⅡA的生物利用度。
2014, 20(5):11-13. DOI: 10.11653/syfj2014050011
摘要:目的:制备高纯度的胡芦巴总皂苷。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胡芦巴总皂苷,依次加正己烷、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系统溶剂萃取,三氯甲烷有效部位经HPD-400型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采用显色反应和TLC鉴别总皂苷,运用UV测定胡芦巴总皂苷含量。结果:三氯甲烷萃取部位中总皂苷纯度40%,得率6.28%;水洗脱液中胡芦巴总皂苷纯度80.5%,得率0.32%。结论:优选的提取纯化工艺快速简便,为胡芦巴总皂苷的药效学评价奠定基础。
2014, 20(5):14-17. DOI: 10.11653/syfj2014050014
摘要:目的:考察中药粉体物理性质与屈服压力的相关性。方法:利用Heckel方程中屈服压力来表征粉体的可压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考察中药粉体的休止角、崩溃角、平板角、含水量、松密度、振实密度、吸湿性、平均粒径等参数与屈服压力的相关关系。结果:模型药物中屈服压力在52.76~261.64 MPa,其中麦冬、金钱草、五倍子提取物的屈服压力较大,回归方程表明休止角、振实密度、吸湿性、平均粒径与屈服压力呈明显的正相关,崩溃角、平板角、含水量、松密度与屈服压力则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中药粉体的物理性质是影响其可压性的重要因素,其中休止角、振实密度、吸湿性和平均粒径对可压性的影响较大。
刘婵 , 张水寒 , 黄惠勇 , 秦裕辉 , 肖娟 , 蔡萍 , 万丹
2014, 20(5):18-21. DOI: 10.11653/syfj2014050018
摘要:目的:优选防风的炮制工艺。方法:以升麻素苷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含量、浸膏得率、水分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考察切片厚度、干燥时间、干燥温度对防风饮片质量的影响,优选防风饮片的炮制工艺参数。结果:最佳炮制工艺为切片厚度3~4 mm,干燥温度60 ℃,干燥时间2 h。升麻素苷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917%,0.054%,水分5.110%,浸膏得率20.45%。结论:采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选的炮制工艺合理可行,为防风饮片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江晓 , 刘莉 , 李沙沙 , 张斌 , 李雪玲 , 刘志刚 , 刘强
2014, 20(5):22-26. DOI: 10.11653/syfj2014050022
摘要:目的:优选丹皮酚前非离子体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方法:选取胆固醇、大豆卵磷脂和山梨醇脂肪酸酯-60(span-60)的质量为自变量,平均粒径和包封率为因变量,对自变量各水平进行二项式拟合,通过效应面法优选丹皮酚前非离子体处方并进行预测分析。采用Franz扩散池试验,以离体裸鼠皮肤为透过膜,生理盐水为接收液,采用HPLC测定丹皮酚含量,比较丹皮酚前非离子体、丹皮酚前非离子体软膏及丹皮酚普通软膏单位面积累积经皮渗透量(Q)及稳态渗透速率(Js)。结果:最佳处方为胆固醇7.53 mg,大豆卵磷脂107.86 mg,Span-60 74.49 mg,丹皮酚5 mg;丹皮酚前非离子体包封率64.16%,平均粒径11.15 μm,二项式模型拟合良好。丹皮酚前非离子体软膏、普通软膏、前非离子体的Q12 h分别为(96.20±5.87),(75.83±18.42),(125.54±8.87)μg·cm-2,Js分别为7.826,5.967,10.327 μg·cm-2·h-1。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能准确反映多因素多水平交互影响,适用于制剂处方工艺的优化。丹皮酚前非离子体及其软膏的经皮渗透能力高于丹皮酚普通软膏。
2014, 20(5):27-31. DOI: 10.11653/syfj2014050027
摘要:目的:优选五味子多糖微囊的喷雾干燥工艺并评价其质量和体外释药模式。方法:以壳聚糖为载体,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五味子多糖微囊,以收率和载药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药物与壳聚糖质量比、壳聚糖质量分数、进样速度、进风温度对制备工艺的影响,评价五味子微囊的质量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壳聚糖质量分数2.0%,五味子多糖与壳聚糖质量比1:3,进风温度160 ℃,进液速度5 mL·min-1,空气流速600 L·h-1;制备的微囊表面光滑圆整、无黏连,载药量22.71%,收率62.04%,包封率83.27%,平均粒径13.47 μm,1,8 h累积释药率分别为47.86%,84.19%,在0~8 h内拟合Higuchi动力学方程Q=29.365t1/2+11.033(r=0.955 7)。结论: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的五味子多糖微囊包封率较高,具有一定缓释性能和突释效应。
张坚 , 唐海涛 , 刘汉清 , 张平 , 于鹤云 , 徐杰
2014, 20(5):31-34. DOI: 10.11653/syfj2014050031
摘要:目的:考察超滤工艺对生脉注射液中有效成分透过率的影响。方法:以人参皂苷Rg1,Re,Rb1,五味子醇甲透过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聚砜膜孔径、温度、压力对生脉注射液超滤工艺的影响。采用HPLC测定指标成分含量,流动相乙腈(A)-水(B)梯度洗脱(0~30 min,0%~10%A;30~40 min,10%~23%A;40~50 min,23%A;50~85 min,23%~60%A;85~95 min,60%~100%A),检测波长203 nm。结果:最佳超滤工艺为聚砜膜孔径50 000,温度45 ℃,压力11 psi;人参皂苷Rg1,Rb1,Re,五味子醇甲的透过率分别为80.26%,85.02%,50.69%,94.99%。结论:超滤工艺对生脉注射液中有效成分的透过率存在一定影响,为生脉注射液过滤工艺的优选提供实验依据。
胡律江 , 郭慧玲 , 胡志方 , 闫柏屹 , 赵晓娟 , 肖小梅
2014, 20(5):35-38. DOI: 10.11653/syfj2014050035
摘要:目的:考察α-香附酮在Caco-2细胞模型中转运机制。方法:建立Caco-2细胞模型,考察体积分数和时间对α-香附酮双向转运过程的影响。采用LC-MS测定α-香附酮含量,流动相甲醇(A)-水(B)梯度洗脱(0~5 min,30%~70%A;5~10 min,70%~100%A;15~20 min,30%A),流速0.25 mL·min-1,计算不同条件下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α-香附酮在2 h内转运量与时间、体积分数呈正相关。不同体积分数α-香附酮从BL侧到AP侧的Papp与AP侧到BL侧的Papp比值均在0.5~1.5。结论:α-香附酮在Caco-2细胞模型中转运特性为被动扩散转运方式。
2014, 20(5):38-41. DOI: 10.11653/syfj2014050038
摘要:目的:优选贯叶连翘提取物凝胶骨架缓释片的处方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机制。方法:以贯叶连翘提取物中金丝桃素在不同时间点的累积释药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考察乳糖和MCC质量比、骨架材料及HPMC用量对处方工艺的影响。利用体外释放度试验考察缓释片的释药机制。结果:优选的处方工艺为HPMC K15M用量30%,MCC用量6.4%,乳糖用量12.6%,硬脂酸镁用量1%。贯叶连翘提取物凝胶骨架缓释片在2 h释药率15%~30%,6 h释药率40%~75%,12 h释药率>85%,释药行为符合Ritger-Peppas方程,释药过程为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的协同作用。结论:优选的处方工艺合理、简单。制备的缓释片体外释药缓慢、平稳,药物释放机制符合释放动力学模型。
2014, 20(5):42-44. DOI: 10.11653/syfj2014050042
摘要:目的:探讨葵瓜子仁蛋白的实验室提取条件。方法:选取8种不同条件(P1,P2,P3,P4,P5,P6,P7,P8)提取葵瓜子仁蛋白,采用Bradford法测定蛋白质纯度,应用双向电泳对提取条件进行分析,通过二维电泳图谱确定最佳提取条件。结果:8种条件下提取的葵瓜子仁蛋白干粉质量57.43~63.59 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3,P4,P7,P8提取的蛋白质纯度显著高于其他4种条件,双向电泳结果显示P4,P8条件下蛋白点最多,分别为(196±11),(194±20)个,但P4条件下得到的蛋白点更清晰。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50 ℃,提取溶剂为去离子水,超声提取时间20 min。结论:P4条件下得到的蛋白质总量和种类最多,为植物蛋白的蛋白组学研究提供参考。
2014, 20(5):45-47. DOI: 10.11653/syfj2014050045
摘要:目的:采用超滤技术优化消癌平注射液的生产工艺。方法:采用HPLC、比色法、动态浊度法和光阻法分别检测消癌平注射液超滤前后绿原酸、总酚酸、细菌内毒素的含量变化及澄明度的合格率;比较原生产工艺和超滤膜联用技术对消癌平注射液中指标成分的影响、细菌内毒素的去除效果及澄明度的改善程度。结果:原生产工艺、30 kDa和5 kDa超滤膜联用、30 kDa和10 kDa超滤膜联用成品中绿原酸回收率分别为51.6%,52.6%,55.3%,总酚酸回收率分别为75.3%,58.2%,64.6%,细菌内毒素去除率分别为84.2%,98.4%,98.2%,成品澄明度合格率分别为80.0%,95.6%,93.3%。结论:与原工艺相比,采用截留相对分子质量30 kDa和5 kDa的超滤膜进行二级超滤时,指标性成分无明显损失,但可最大程度提高成品澄明度合格率,并能有效去除药液中细菌内毒素,保证注射剂的安全性及生产效率,适用于消癌平注射液的生产。
朱太雷 , 郭盛 , 唐志书 , 王明耿 , 李国龙 , 杨洁 , 钱大玮 , 段金廒
2014, 20(5):48-53. DOI: 10.11653/syfj2014050048
摘要:目的:建立三七药材中游离氨基酸类成分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亲水作用色谱串联质谱测定三七药材中22种游离氨基酸,ACQUITY UPLC BEH Amide色谱柱 (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A含5 mmol·L-1甲酸胺、5 mmol·L-1乙酸铵和0.15%甲酸水溶液,B含1 mmol·L-1 甲酸铵、1 mmol·L-1乙酸铵和0.05%甲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0~6 min,15%~20%A;6~10 min,20%~30%A;10~11 min,30%~46%A),流速0.4 mL·min-1,柱温35 ℃;串联质谱正离子多反应模式检测(MRM)。结果:在12 min内22种氨基酸得到较好分离,22种氨基酸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 0.991 7~0.999 9,回收率93.7%~104.7%,日内精密1.13%~4.95%,日间精密度1.84%~5.62%,10批三七药材样品中22种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在4.72~5.96 mg·g-1。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适用于三七药材中氨基酸类成分的测定,为三七药材全面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提供依据。
2014, 20(5):54-56. DOI: 10.11653/syfj2014050054
摘要:目的:建立HPLC同时测定决明子中红镰霉素龙胆二糖苷、决明子苷、决明子苷C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Dionex Acclaim 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四氢呋喃-1%冰醋酸(17:2:81),流速1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278 nm。结果:红镰霉素龙胆二糖苷、决明子苷、决明子苷C的进样量分别在0.218~1.090,0.188~0.940,0.200~1.000 μg和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54.017X-0.344 6 (r=0.999 9),Y=78.63X-0.354(r=0.999 9),Y=74.098X-0.433 5 (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43%(RSD 1.75%),101.89%(RSD 1.10%),102.46%(RSD 1.15%)。结论: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中药决明子药材的质量控制。
2014, 20(5):57-60. DOI: 10.11653/syfj2014050057
摘要:目的:建立滇牡丹中没食子酸和丹皮酚含量测定方法,并比较滇牡丹不同产地及其不同部位中没食子酸和丹皮酚的含量。方法:采用ZORBOX SB-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75 nm,柱温30 ℃。结果:没食子酸和丹皮酚在0.204 0~2.040 μg和0.204 0~2.040 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n=6)为101.81%,97.80%。结论:该方法可用于滇牡丹药材的质量控制;不同产地滇牡丹中没食子酸和丹皮酚的含量差异较大。
2014, 20(5):60-66. DOI: 10.11653/syfj2014050060
摘要:目的:建立中药鬼箭羽形态、组织学的特征体系及其指标性成分的定性和定量方法,为鬼箭羽的药材质量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0批不同来源的鬼箭羽样本作为研究对象,生药学制片技术观察组织构造特征;参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方法测定水分、浸出物和灰分;以柚皮素为对照品进行硅胶TLC法定性鉴别;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测定鬼箭羽中总黄酮和柚皮素的含量。结果:10批鬼箭羽药材的显微特征基本一致,不同产地药材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各药材水分为13.8%±0.9%;水浸出物5.9%±0.5%,醇浸出物4.7%±0.5%;总灰分8.4%±1.8%,酸不溶性灰分2.9%±1.0%。供试品TLC色谱中,在与柚皮素对照品色谱相对应的位置上均显相同的红色斑点。总黄酮含量为2.7%±0.7%,柚皮素0.006%±0.005%。结论:实验结果可以作为评判中药鬼箭羽质量好坏的参考标准。
2014, 20(5):67-71. DOI: 10.11653/syfj2014050067
摘要:目的:建立胶束电动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五味子中6种木脂素类成分的方法。方法:探讨了缓冲溶液、添加剂、分离电压、温度和进样条件等因素对分离检测的影响。在10 mmol·L-1 NaH2PO4-Na2HPO4缓冲溶液(35%乙腈,37.5 mmol·L-1 SDS,pH 8.0)、分离电压为28.0 kV的优化条件下,9 min内可实现五味子样品溶液的分析。结果:线性范围分别为25.5~1 020,25.75~1 030,12.0~480,25.5~1 020,24.25~970,19.75~790 mg·L-1;检出限为0.5,0.8,1.0,1.0,1.0,1.5 mg·L-1。结论:该方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在分离效果、柱效和分析速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2014, 20(5):71-74. DOI: 10.11653/syfj2014050071
摘要:目的:建立脱脂炒莱菔子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依利特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28 min,5%~30%A;28~30 min,30%~70%A;30~51 min,70%~88%A),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25 nm,柱温30 ℃。结果:建立了脱脂炒莱菔子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共标示出10个共有峰;不同产地脱脂炒莱菔子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0.96。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为脱脂炒莱菔子提取物的定性鉴别提供依据。
2014, 20(5):75-77. DOI: 10.11653/syfj2014050075
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黄连阿胶汤中芍药苷、黄芩苷、小檗碱3种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TC-C18色谱柱(4.6 mm×250 m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40 nm,柱温25 ℃。结果:黄连阿胶汤中芍药苷、黄芩苷、小檗碱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64%,7.51%,3.30%。结论:该法操作简便、准确且精密度和重复性良好,可用于黄连阿胶汤的质量控制。
2014, 20(5):78-81. DOI: 10.11653/syfj2014050078
摘要:目的:分析测定淫羊藿苷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200~600 nm扫描,测定不同条件下对淫羊藿苷结构的影响。结果:在微酸性、微碱性和中性条件下,淫羊藿苷可保持结构稳定。在pH<2和pH>10 时,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淫羊藿苷热稳定性较好,在100 ℃长时间加热其仍可以稳定存在;能与过渡金属离子Cu2+,Fe3+,Al3+形成络合物,对淫羊藿苷的氧化起到了诱导催化作用从而对其结构有明显的影响。结论:紫外-可见光谱法能够初步考察不同条件下对淫羊藿苷稳定性的影响,为淫羊藿苷的提取、制剂和衍生物制备等提供重要信息。
李雪玲 , 黄德浩 , 刘志刚 , 左婷 , 李沙沙 , 刘强 , 黄志刚
2014, 20(5):82-85. DOI: 10.11653/syfj2014050082
摘要:目的:建立鹿茸草的HPLC指纹图谱,为鹿茸草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UV分析鹿茸草的指纹图谱,色谱条件为Agilent HC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A)-0.4%磷酸水(B)梯度洗脱,流速 0.8 mL·min-1,柱温35 ℃,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10 μL。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 版)对不同批次鹿茸草的HPLC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建立了鹿茸草的 HPLC 指纹图谱,以木犀草素为参照峰,确立了鹿茸草指纹图谱中的13个共有峰。结论:所建立的指纹图谱稳定性和重复性均好,可用于鹿茸草药材的常规质量控制。
2014, 20(5):86-89. DOI: 10.11653/syfj2014050086
摘要:目的:建立枇杷叶药材中齐墩果酸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快速测定枇杷叶中齐墩果酸含量。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40批枇杷叶中齐墩果酸含量,采用标准归一化法(SNV)、一阶导数法预处理近红外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枇杷叶中齐墩果酸含量的定量模型,并进行了内部交叉验证和18个枇杷叶样品的外部预测验证。结果:所建立的齐墩果酸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达到0.939 23,校正均方差为0.106,预测均方差为0.131,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为0.216 75。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为枇杷叶中化学成分快速定量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唐芳瑞 , 张忠立 , 左月明 , 陈兰英 , 罗军 , 刘荣华 , 李于益
2014, 20(5):90-92. DOI: 10.11653/syfj2014050090
摘要:目的:研究杜仲叶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杜仲叶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1)、芦丁(2)、金丝桃苷(3)、槲皮苷(4)、异槲皮苷(5)、quercetin-3-O-sambubioside(6)、kaempherol-3-O-sambubioside(7)、quercetin-3-O-α-L-arabi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8)。结论:化合物4和7为首次从杜仲叶中分离得到。
2014, 20(5):93-97. DOI: 10.11653/syfj2014050093
摘要:目的:进一步研究土庄绣线菊Spiraea pubescens Turcz.乙醇提取物石油醚和三氯甲烷分离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十八烷基键合硅胶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化学成分分离,运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MS,1H-NMR,13C-NMR和HMBC等)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土庄绣线菊乙醇提取物石油醚和三氯甲烷分离部位分离得到9个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熊果酸(1),熊果醛(2),乌苏酸(3),日尔曼醇(4),α-香树脂醇(5),高根二醇(6),白桦脂酸(7),齐墩果酸(8)和桦木酮酸(9)。结论:化合物2~6和8~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黄国华 , 张大帅 , 宋鑫明 , 孙丽君 , 宋煌旺 , 李愈娴 , 张琼玉 , 周瑾
2014, 20(5):97-101. DOI: 10.11653/syfj2014050097
摘要:目的:提取构橘叶挥发性成分,进行抗菌抗肿瘤活性测试,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构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构橘叶挥发油,计算收率,并结合GC-MC分析化学成分;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和MTT比色法分别研究构橘叶挥发油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构橘叶挥发油收率为0.78%,得到65个化合物,鉴定出51个,占总成分的91.25%;构橘叶挥发油对枯草杆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对白血病细胞(K-562)、肝癌细胞(BEL-7402)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31.53和36.84 g·mL-1。结论:构橘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芳樟醇氧化物(11.93%)、蓝桉醇(10.18%)、喇叭茶萜醇(8.92%)等。抗菌实验结果表明构橘叶挥发油对枯草杆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显示构橘叶挥发油对白血病细胞K-562和肝癌细胞BEL-7402细胞具有抑制增殖的活性。
2014, 20(5):102-105. DOI: 10.11653/syfj2014050102
摘要:目的:研究朱桔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初步研究其抑菌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朱桔叶中的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峰面积归一化法分析其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采用微量二倍连续梯度稀释法确定挥发油杀菌效果。结果:通过GC-MS从朱桔叶挥发油中分离41种化合物,鉴定36种。柑橘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r-榄香烯(30.691%)、β-石竹烯(18.895%)、水芹烯(10.814%)、2-异丙基-甲苯(7.977%)、α-石竹烯(5.260%)、α-金合欢烯(4.805%)等;初步的抑菌试验结果显示朱桔叶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的抑制效果[最小抑菌浓度(MIC)3.9 g·L-1,最小杀菌浓度(MBC)5.6 g·L-1]最为显著,其次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假丝酵母。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假丝酵母。结论:通过GC-MS测定和鉴别了朱桔叶挥发油化学成分,抗菌实验表明其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为朱桔叶挥发油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阿提坎木·瓦合甫 , 热娜·卡斯木 , 米仁沙·牙库甫 , 丛媛媛 , 帕丽达·阿不力孜
2014, 20(5):106-109. DOI: 10.11653/syfj2014050106
摘要:目的:研究神香草与大苞荆芥乙醇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两种药材乙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采用DPPH·自由基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铁离子还原法、羟基自由基法等方法,以维生素C(Vc)为参照,分别研究两种药材不同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计算各组分的IC50。结果:神香草和大苞荆芥乙醇提取物的不同萃取部分具有不同程度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和还原能力,其中用DPPH法测得神香草各萃取部分半数抑制率(IC50)分别为:HCA(0.201 7),HCP(0.930 6),HCC(0.918 5),HCE(0.028 2),HCB(0.097 4),HCW(0.255 0)g·L-1;大苞荆芥各萃取部分IC50分别为:HbA(0.147 6),NbP(0.124 9),Nb(0.331 1),NbE(0.047 2),NbB(0.089 4),NbW(0.190 8)g·L-1。结论:神香草与大苞荆芥均具有一定抗氧化活性,为进一步分离抗氧化的成分提供了实验依据。
李丽 , 肖永庆 , 刘颖 , 顾雪竹 , 于定荣 , 李文 , 殷小杰 , 朱明贵
2014, 20(5):110-113. DOI: 10.11653/syfj2014050110
摘要:目的:分析五味子苦味物质组成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柱色谱分离的方法制备五味子苦味物质,以HPLC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观察苦味物质的生物活性。结果:苦味物质主要含有木脂素类成分,五味子醇甲等6种木脂素总量约为42.5%。苦味物质高剂量组能对小鼠自主活动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高、低剂量组均能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小鼠的睡眠时间(P<0.001);苦味物质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无明显影响,但可以延长其耐常压缺氧时间(P<0.05);苦味物质高、低剂量组均能降低高血脂大鼠的总胆固醇(TC)含量(P<0.01),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含量,且高剂量组作用强于低剂量组。结论:五味子苦味物质是其镇静、催眠、抗缺氧及降血脂作用的物质基础。
2014, 20(5):114-117. DOI: 10.11653/syfj2014050114
摘要: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研究清咽利膈丸给予大鼠后黄芩苷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方法:以乙腈-0.2%甲酸水溶液 (24:76)为流动相,以木犀草素为内标,在ZOBAX SB-C18 (2.1 mm×50 mm,3.5 μm)柱上进行分离,流速为 0.3 mL·min-1。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源)在正离子检测方式下进行多反应离子监测(MRM)。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 447.1→270.9(黄芩苷)和m/z 286.9→152.9 (木犀草素,内标)。结果:大鼠灌胃给予清咽利膈丸后,黄芩苷的达峰时间为2.4 h,峰质量浓度为0.59 mg·L-1,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为2.80 mg·L-1·h-1,半衰期为8.24 h。黄芩苷的药-时曲线呈现双峰。提示黄芩苷在体内存在肝-肠循环。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药动学研究结果为清咽利膈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刘梅森 , 林汉卿 , 李钟 , 胡旭光 , 邹忠杰 , 施琬 , 戴王强 , 韩彬
2014, 20(5):118-122. DOI: 10.11653/syfj2014050118
摘要: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积滞化热模型大鼠机体代谢表型的变化及清伙灵发挥干预作用的相关代谢途径。方法:实验分正常组、模型组和清伙灵组。模型组和清伙灵组给予特制饲料并ip阿托品(0.25 mg·kg-1),每日2次,连续造模7 d,从造模第4天开始,ig清伙灵(2.64 g·kg-1),每日1次。大鼠血清和尿液的代谢指纹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进行表征。综合使用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单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探讨积滞化热证引起的机体代谢表型的变化,鉴定及比较相关的代谢标志物。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肛温、饮水量、饮食量等有明显改变(P<0.05)。在血清和尿液中分别筛选得到6种和7种与积滞化热证相关的代谢标志物。模型组大鼠机体代谢表型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脂质代谢、糖吸收和代谢、肠道菌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清伙灵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伙灵能有效改善积滞化热证候大鼠的脂质和糖代谢失衡,并可调节肠道菌群。
刘洋 , 刘会贤 , 李娟 , 任非非 , 虎喜成 , 刘敬霞
2014, 20(5):123-126. DOI: 10.11653/syfj2014050123
摘要:目的:观察扎里奴思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脑内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扎里奴思方组、尼莫地平组。取材前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术后各组分别在1,3,7,14 d各个时间点取材,HE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大鼠脑内NGF 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神经元数量减少,大小不均,病理损伤显著;与模型组比较,尼莫地平和扎里奴思方组神经评分增高,神经元数量增多,脑组织病理损伤减轻明显,NGF表达增高(P<0.01,P<0.05);与尼莫地平组比较,扎里奴思方14 d组神经功能评分和NGF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扎里奴思方可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神经元起保护作用,扎里奴思方14天组的脑保护作用更强,其脑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大鼠脑组织 NGF 表达有关。
田同德 , 杨峰 , 唐静雯 , 牛虹 , 高启龙 , 斐俊文
2014, 20(5):127-130. DOI: 10.11653/syfj2014050127
摘要:目的:观察清热活血散结复方预防放射性肺炎及肺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单纯行放疗,治疗组在进行放疗的同时口服清热活血散结中药。观察放疗前后、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胸部CT、肺损伤(RTOG标准),并采用身体机能状态量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scale,KPS)进行评估,比较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及放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6,TNF-α,TGF-β1 水平。结果:两组均无脱落及剔除病例,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放疗后中药治疗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KPS评分,治疗组肺损伤等级评价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放射性肺炎及肺纤维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8.71% vs 72.58%,P<0.05);两组放疗前血清IL-6,TNF-α,TGF-β1 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放疗结束、放疗后6月,治疗组血清IL-6,TNF-α,TGF-β1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IL-6,TNF-α,TGF-β1 水平均在放疗结束时达到高峰。结论:清热活血散结复方安全有效,能够降低放射性肺炎及肺纤维化的发生率,并可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放射性肺炎及肺纤维化患者的血清IL-6,TGF-β1水平有关。
2014, 20(5):131-136. DOI: 10.11653/syfj2014050131
摘要:目的:探讨补气活血药黄芪-莪术配伍以及联合顺铂(DDP)对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成瘤后,将其随机分为8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DDP 2 mg·kg-1,ip)、黄芪-莪术配伍高剂量组(H,12 g·kg-1·d-1,ig)、黄芪-莪术配伍中剂量组(M,6 g·kg-1·d-1,ig)、黄芪-莪术配伍低剂量组(L,3 g·kg-1·d-1,ig)、黄芪-莪术配伍高剂量+顺铂组(H+DDP)、黄芪-莪术配伍中剂量+顺铂组(M+DDP)、黄芪-莪术配伍低剂量+顺铂组(L+DDP),每组8只。观察黄芪-莪术配伍对原位移植瘤的作用及与DDP合用的效果;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黄芪-莪术配伍H,M,L组的平均瘤重分别为 (1.28±0.21),(1.61±0.28),(1.65±0.27)g,平均瘤体积分别为 (1 065.42±275.63),(1 398.77±358.75),(1 419.28±405.17)mm3,均低于模型对照组的平均瘤重(2.19±0.30)g及平均瘤体积(1 866.21±433.49)mm3(P<0.05,P<0.01);H+DDP,M+DDP,L+DDP的平均瘤重分别为(0.48±0.19),(0.83±0.29),(1.01±0.31)g,平均瘤体积分别为(381.86±273.14),(704.09±386.52),(827.75±424.58)mm3,均低于DDP组,H+DDP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提示,黄芪-莪术配伍H,M,L,H+DDP,M+DDP,L+DDP各组HIF-1α,VEGF阳性表达强度均下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黄芪-莪术配伍对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与剂量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其机制可能与对HIF-1α,VEGF表达的抑制有关,与DDP合用表现为协同增效和相加作用。
马会霞 , 徐静 , 李洁 , 姚荣妹 , 陈超逸 , 包巨太
2014, 20(5):137-140. DOI: 10.11653/syfj2014050137
摘要:目的:探讨抗柯萨奇B病毒性心肌炎胶囊复方新制剂(K-CoxB-JN)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CVB3感染Balb/c小鼠造成病毒性心肌炎模型,随机分为5组:K-CoxB-JN复方新制剂低、中、高剂量组(0.2,0.4,0.8 g·kg-1),利巴韦林组(0.075 g·kg-1),模型组,并设正常组,鼠腹腔接种病毒2 h后开始灌胃,连续灌胃14 d。观察小鼠一般状态、记录死亡数,计算小鼠生存率;取血测定血清TNF-α,IL-6水平;取心脏,计算心脏指数,HE染色,计算病理积分。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TNF-α,IL-6水平、心脏指数、心脏病理积分均升高(P<0.05),生存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K-CoxB-JN各组小鼠心脏指数,TNF-α,IL-6水平、心脏病理积分均降低(P<0.05),生存率升高(P<0.05)。结论:调节TNF-α,IL-6水平可能是K-CoxB-JN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作用机制之一。
2014, 20(5):141-144. DOI: 10.11653/syfj2014050141
摘要:目的:黄瑞香中化学成分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方法:以黄嘌呤为底物,别嘌呤醇为阳性药,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黄瑞香中的化学成分木犀草素,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daphnodorin A(3),瑞香苷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对上述化合物进行酶抑制类型考察。结果:黄瑞香中化学成分木犀草素,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daphnodorin A,瑞香苷对黄嘌呤氧化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为非竞争性抑制,木犀草素、瑞香苷为竞争性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结论:黄瑞香中的黄酮类和香豆素类成分能够较好的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为黄瑞香治疗痛风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014, 20(5):145-148. DOI: 10.11653/syfj2014050145
摘要:目的:探讨四逆散的高、低剂量组对抑郁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型酪氨酸激酶B(TrKB)表达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盐酸文拉法辛组(12.5 mg·kg-1)、四逆散高、低剂量组(10,5 g·kg-1)。采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刺激造模,同时ig给药21 d后分别取血、下丘脑和海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血浆皮质醇(COR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下丘脑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含量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分析法检测海马BDNF及其TrKB阳性神经元面密度值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浆中CORT,ACTH及下丘脑CRH的含量明显升高,海马中BDNF和TrKB的神经面密度值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四逆散高、低剂量组可以显著降低抑郁症模型大鼠血浆CORT,ACTH、下丘脑CRH的含量;增加大鼠海马BDNF及其TrKB阳性神经元面密度值。结论:四逆散可明显改善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状态,其机制可能是通过HPA轴增加海马BDNF,TrKB的表达。
卢伟 , 兰怡 , 李琳琳 , 骆新 , 靳春丽 , 陶义存 , 毛新民
2014, 20(5):149-153. DOI: 10.11653/syfj2014050149
摘要:目的:观察新疆两色金鸡菊醇提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心肌重构和血浆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Ang)Ⅱ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SHR分为模型组、两色金鸡菊醇提物高、中、低剂量组(3.2,1.6,0.8 g·kg-1)、卡托普利组(4 mg·kg-1)及杜仲平压片组(187.5 mg·kg-1),连续ig给药4周。采用无创血压计观察其对血压的影响;计算各组大鼠左心室质量指数(LVWI)和心脏指数;采用放射免疫法测量血浆中ET,AngⅡ,CGRP含量的变化。结果:干预4周后,各给药组大鼠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组大鼠LVWI均下降,其中两色金鸡菊醇提物高剂量组和卡托普利组的下降存在显著差异(P<0.01),且高剂量组和卡托普利组心脏指数降低 (P<0.05);与模型组相比,两色金鸡菊醇提物高、中剂量和卡托普利可明显减少血浆中ET和AngⅡ的含量(P<0.01),同时血浆中CGRP的含量有增加的趋势。结论:两色金鸡菊醇提物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可以改善SHR心室肥厚情况,其作用机制与抑制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改善内皮功能有关。
2014, 20(5):154-156. DOI: 10.11653/syfj2014050154
摘要:目的:研究玉郎伞一种甾醇类化合物豆甾醇(stigmaserol)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配制含磷酸盐缓冲液(pH 8.3)50 mmol·L-1、连苯三酚0.2 mmol·L-1 的溶液,建立连苯三酚氧自由化产生氧自由基(O2-·)发生体系;配制含邻二氮菲0.75 mmol·L-1,FeSO4 0.75 mmol·L-1、磷酸盐缓冲液(pH 7.3)150 mmol·L-1的溶液,建立由邻二氮菲-Fe2+/H2O2产生羟自由基(·OH)的发生体系,以维生素C(Vit C)为阳性对照,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豆甾醇对O2-·和·OH的清除及抑制作用。结果:高、中浓度豆甾醇对·OH有明显的清除作用,清除率分别为39.3%,9.9%(P<0.01或P<0.05);对O2-·有明显的清除作用,清除率分别为61.2%,30.4%(P<0.01),且能显著减小O2-·的生成速率,抑制率分别为38.3%,47.8%(P<0.01)。结论:豆甾醇在体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2014, 20(5):157-161. DOI: 10.11653/syfj2014050157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糖痹康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蛋白及NGF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和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发2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甲钴胺组(1.97 mg·kg-1)、糖痹康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生药4.175,8.35,16.7 g·kg-1),另设10只雄性SD大鼠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蒸馏水,用不同剂量的糖痹康灌胃,并与甲钴胺对照,16周后取大鼠一侧坐骨神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坐骨神经中NGF蛋白的表达及采用RT-PCR方法检测坐骨神经组织中NGF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NGF蛋白及NGF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糖痹康中、高剂量组能升高 NGF蛋白及NGF mRNA表达(P<0.01),糖痹康低剂量组能升高NGF mRNA表达(P<0.05)。结论:中药复方糖痹康能够促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NGF mRNA的转录和蛋白的表达。
黄燕琼 , 秦华珍 , 柳俊辉 , 王晓倩 , 刘磊 , 余腾飞 , 刘颖 , 李文强 , 谭喜梅
2014, 20(5):161-165. DOI: 10.11653/syfj2014050161
摘要:目的:研究高良姜、草豆蔻、红豆蔻、大高良姜、建砂仁、益智6味山姜属中药对胃实寒证模型大鼠胃组织磷酸二酯酶(PDE)、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cAMP/cGMP的影响,揭示6味山姜属中药所含挥发油与温中散寒功 效的相关性。方法:实验分2批进行,第1批取SD雄性大鼠160只分为16个组:模型Ⅰ组,模型Ⅱ组,阳性对照组,高良姜、草豆蔻、红豆蔻3味药物各个挥发油高、低剂量组、去挥发油水液高、低剂量组;第2批除了观察药为大高良姜、建砂仁、益智挥发油高、低剂量组、去挥发油水液高、低剂量组外,其余分组均同第1批。采用灌服2~3 ℃寒凉药(石膏、知母、黄柏、龙胆草,给药剂量为36 g·kg-1,2次/d)加冷冻的方法制造大鼠胃实寒证模型;分别予以6味药物挥发油、去挥发油水液,低剂量组给药剂量为20 g·kg-1,高剂量组给药剂量为60 g·kg-1,阳性对照药选用附子水煎液,剂量为8 g·kg-1;每隔12 h给药1次,连续给药3次。测定大鼠胃组织PDE,cAMP,cGMP含量,计算cAMP/cGMP。结果:①对磷酸二酯酶(PDE)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第1,2批模型组胃组织中PDE明显升高(P<0.05或P<0.01),分别为32.27,52.80 nmol·L-1。高良姜、草豆蔻、红豆蔻、大高良姜、益智的挥发油高、低剂量组对于模型组大鼠胃中PDE有显著的降低作用(P<0.05或P<0.01),大高良姜去挥发油高剂量组对其也有一定的降低作用,但无显著性差异;②对cAMP,cGMP及cAMP/cGMP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第1,2批模型组胃组织中cAMP的浓度明显降低(P<0.05),分别为0.68,0.81 nmol·L-1。6味中药挥发油高、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cAMP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cGMP无明显变化,cAMP/cGMP增大(P<0.05或P<0.01);高良姜、草豆蔻、建砂仁去挥发油高剂量组对cAMP浓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6味中药所含挥发油可升高胃组织中cAMP的含量、cAMP/cGMP及降低PDE的含量,其中部分中药的去挥发油高剂量组也有相似的影响,揭示了6味山姜属中药所含的挥发油与温中散寒功效有密切的相关性,且发现此6味药的去挥发油提取液对部分检测指标也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揭示其功效也与其所含的其他成分有关。
张忠亮 , 李强 , 李秋芬 , 周永全 , 杜思邈 , 吕春明 , 赵燕 , 张宁
2014, 20(5):166-171. DOI: 10.11653/syfj2014050166
摘要:目的:观察芪麝方拆方后不同配伍组别不同给药时长对神经根压迫模型大鼠背根节神经元(DRG)内磷脂酶A2(PLA2)、前列腺素E2(PGE2)含量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芪麝方的配伍规律。方法:选用3月龄SPF级SD雄性大鼠352只,随机分为11组,,根据芪麝方及阳性对照药成人每日常用剂量及芪麝方处方配比并按“动物体表面积比率换算等剂量方法”换算给药剂量,每天灌服1次,各组别分别于给药1,2,3,4周取背根节,应用ELISA法检测神经根组织中PLA2和PGE2的含量。测定结果应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比较,通过差异对比找出引起炎症变化的敏感组分。从而揭示芪麝方各配伍组分抑制炎症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两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并在4周内变化趋势稳定,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型的稳定性。不同给药时长不同配伍组别相对于模型组均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背根节中PLA2,PGE2含量(P<0.01),其中不同组别之间抑制炎症的程度各有不同(P<0.05),说明各配伍组分间存在协同作用。结论:统计结果显示复方中君药起到主导药效的作用,臣、佐、使对君药有协同增强疗效的作用,其他各组别虽作用效果明显,但尤以全方配伍效果最佳,说明全方配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制剂的科学配伍提供了数据依据。
2014, 20(5):172-176. DOI: 10.11653/syfj2014050172
摘要:目的:研究复方玉郎伞多糖(CYLSP)在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持续性感染模型中对DHBV所致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1 d龄雏鸭接种广西麻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强阳性血清,接种1周后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筛选出DHBV强阳性鸭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CYLSP高、中、低剂量组(10,5,2.5 g·kg-1)、拉米夫定(0.05 g·kg-1)组和模型组,每日上午ig给药1次,连续14 d。于用药前(T0)、用药7 d(T7)和14 d(T14)及停药后3 d(P3)分别采血,同时检测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活性;在停药3 d后,取肝脏匀浆并除蛋白,检测肝匀浆液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的含量;HE染色处理肝脏组织切片,光镜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与同组T0及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鸭血清高、中剂量治疗组给药7 d (T7)和14 d (T14)即能明显降低血清ALT,AST的活性,停药3(P3)天后,CYLSP高剂量组仍能显示出持续有效,没有出现反跳现象(P<0.05或P<0.01);检测肝匀浆液中SOD,GSH-Px活性以及GSH,MDA的含量,CYLSP高、中剂量组和拉米夫定组仍能显示出持续有效,没有出现反跳现象(P<0.05或P<0.01);HE染色显示CYLSP可显著减轻鸭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结论:CYLSP对DHBV所致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2014, 20(5):177-179. DOI: 10.11653/syfj2014050177
摘要:目的:探讨参芪花粉片抗疲劳的作用特点。方法:将70 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参芪花粉片高、中、低剂量组(2.5,1.25,0.625 g·kg-1)、硝苯地平片组(0.01 g·kg-1)、刺五加片组(0.25 g·kg-1)。连续 ig 给药 9 d。采用 负重游泳实验造大鼠力竭模型。测定体重、肝脏中三磷酸腺苷酶(ATP)、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肾脏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乳酸(LD)等指标。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ATP,CAT,GSH-Px,MDA,SOD,血LD等指标显著降低(P<0.01)。高、中剂量参芪花粉片组体重均大于模型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参芪花粉片组可明显改善肝脏Na+-K+-ATP酶、Mg2+-ATP酶和Ca2+-ATP酶活性(P<0.05),显著提高肝脏GSH-Px活性(928.4±150.1)U·mL-1(P<0.01)和肾脏SOD活性(289.0±4.2)UN·mL-1(P<0.01);高、中剂量参芪花粉片组均可显著提高肝匀浆CAT活性(399.2±78.1),(372.0±139.9)U·g-1(P<0.01),显著降低肾脏MDA水平(1.93±0.33),(2.18±0.47)nmol·mg-1(P<0.01),明显降低血LD水平(7.84±1.18),(9.69±1.36)mmol·L-1(P<0.05)。结论:参芪花粉片可显著增强大鼠的抗疲劳能力,其作用可能与抗氧化和加速乳酸代谢有关。
刘宗炎 , 董莉 , 董永喜 , 李黎 , 兰燕宇 , 王爱民 , 王永林
2014, 20(5):180-183. DOI: 10.11653/syfj2014050180
摘要:目的:探讨灯盏细辛与赤芍配伍组方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H2O2(850 μmol·L-1)处理PC12细胞6 h建立体外氧化应激模型,以不同质量浓度的灯盏细辛与赤芍配伍组方(6.25,12.5,25,50,100 mg·L-1)预处理PC12细胞(3×104~4×104个/mL)24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比色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细胞裂解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利用荧光探针DCFH-DA和罗丹明123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和线粒体膜电位(Δψm)。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细胞存活率下降至52.78%,细胞上清液中LDH释放量上升110.13 U·L-1,细胞内MDA和ROS水平显著增高,细胞内SOD和Δψm水平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灯盏细辛与赤芍配伍组方可明显增加细胞存活率,降低LDH活性,降低MDA水平,抑制细胞内活性氧的生成,增加SOD活性和使线粒体膜电位升高(P<0.05,P<0.01),且在一定范围呈剂量依赖性。结论:灯盏细辛与赤芍配伍组方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细胞脂质过氧化水平,提高抗氧化酶活力,抑制ROS生成和稳定线粒体膜电位有关。
2014, 20(5):184-187. DOI: 10.11653/syfj2014050184
摘要:目的:观察南五味子软胶囊口服给药对小鼠精神神经系统和麻醉犬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影响,探讨其用药安全性。方法:以不同剂量南五味子软胶囊给予小鼠(100,200,400 mg·kg-1)ig给药,观察给药后小鼠的一般行为表现、自主活动、协调运动能力和协同戊巴比妥钠作用,考察对其精神神经系统的影响;以不同剂量南五味子软胶囊(50,100,200 mg·kg-1)对麻醉犬十二指肠给药,观察给药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考察其对麻醉犬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影响。结果:南五味子软胶囊对小鼠一般行为表现无明显影响,在转棒和平衡木实验中未表现出肌松作用,对小鼠自主活动(中央穿格次数、直立、整毛及排便次数)有抑制作用,与戊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可缩短入睡潜伏期,延长睡眠持续时间。经十二指肠给药后,对麻醉犬呼吸幅度、呼吸频率、SBP(收缩压)、DBP(舒张压)、MBP(平均血压)、HR(心率)、T波、P波、PR间期、QRS、QT间期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南五味子软胶囊对小鼠一般行为、运动协调能力以及麻醉犬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无明显影响,抑制小鼠自主活动次数,与戊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提示南五味子软胶囊对精神神经系统有一定抑制作用,这与该药镇静安神助眠的药效相符。
2014, 20(5):188-191. DOI: 10.11653/syfj2014050188
摘要:目的:观察消癥方辨治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80例子宫肌瘤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桂枝茯苓丸,6 g/次,2次/d。观察组给予消癥方辨治加减治疗,1剂/d。两组疗程均为12周。测定治疗前后肌瘤体积;记录主要症状、体征评分;检测性激素水平及血清VEGF水平。结果:观察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92.5%优于对照组的72.5%(P<0.05);治疗后观察组子宫体积和肌瘤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雌二醇(E2)、孕激素(P)水平变化不明显,观察组催乳素(PRL)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主要症状、体征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子宫肌瘤核心病机创设的消癥方,临床辨证加减治疗能降低主要症状、体征积分,缩小子宫体积和肌瘤面积,临床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VEGF和PRL有关。
2014, 20(5):192-196. DOI: 10.11653/syfj2014050192
摘要:目的:探讨痛风定胶囊、益肾蠲痹丸联合来氟米特片、甲氨蝶呤片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抗炎机制。方法:将63例RA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片(MTX),口服,10 mg/次,1 次/周;来氟米特片(LEF),口服,20 mg/次,1次/d;塞来昔布胶囊,口服,0.2 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痛风定胶囊,口服,4粒/次,3次/d;益肾蠲痹丸,口服,12 g/次,3次/d。疼痛减轻后停服塞来昔布胶囊,痛风定胶囊改为2粒/次,益肾蠲痹丸改为8 g/次。两组疗程均为24周。记录晨僵时间、压痛指数、肿胀指数、双手握力、20 m步行时间及健康评价问卷评分(HAQ);检测治疗前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类风湿因子(RF);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黏附分子(ICAM-1)及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结果:观察组依据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70%关节(ACR70)有效率为48.48%,优于对照组的16.67%(P<0.01);第12周观察组晨僵时间、休息痛、压痛指数、肿胀指数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第24周观察组晨僵时间、休息痛、压痛指数、肿胀指数进一步改善,并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第12,24周28个关节数的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DAS28评分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4周观察组ESR,CRP,RF水平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4周观察组TNF-α,ICAM-1及IL-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痛风定胶囊、益肾蠲痹丸与改善病情药联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能快速减轻活动期临床症状,控制炎症反应,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
2014, 20(5):197-201. DOI: 10.11653/syfj2014050197
摘要:目的:探讨化浊宣肺方治疗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CP)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95例CP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口服盐酸莫西沙星片,0.4 g/次,1次/d,盐酸氨溴索片,30 mg/次,2次/d,饭后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化浊宣肺方辨证加减治疗,1剂/d,常规水煎分2次服用。两组疗程均为10 d。记录治疗前、治疗后第3,7,10天主要症状、体积评分;记录主证咳嗽、咯痰起效时间和缓解时间;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疾病综合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咳嗽和咳痰有效率分别为72.92%和70.83%,均优于对照组的51.06%和46.81%(P<0.05);治疗后第3,7,10天,观察组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减分幅度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咳嗽、咯痰起效时间和缓解时间比较均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化浊宣肺方能减轻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咳嗽、咯痰等主要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气道炎性损伤有关。
2014, 20(5):202-205. DOI: 10.11653/syfj2014050202
摘要:目的:探讨三七脂肝丸治疗肝功能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9例。两组均参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进行非药物干预,对照组服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2粒/次,3次/d,口服,还原型谷胱甘肽片200 mg/次,3次/d,口服。观察组服用三七脂肝丸,5 g/次,3次/d,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监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前后肝脾B超检查;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结果:治疗后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3.22%优于对照组的77.19%(P<0.05);治疗后两组ALT,AST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1),两组ALT,AST复常率相当;观察组TC,TG,LDL-C和HDL-C复常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B超检查脂肪肝程度均有好转,观察组的好转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OD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和IL-18水平均治疗前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七脂肝丸对肝功能异常NAFLD患者的肝功能有保护作用,能促使患者血脂好转,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患者血清SOD水平,降低TNF-α和IL-18水平与有关。
2014, 20(5):206-212. DOI: 10.11653/syfj2014050206A
摘要:目的:评价沙参麦冬汤加减对恶性肿瘤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电子检索2000年12月25日至2012年12月25日期间Pubmed、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有关沙参麦冬汤加减对恶性肿瘤增效减毒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运用改良后Jadad量表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用RevMan5.0软件完成统计和系统评价。结果:共14篇文献包含1 193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1篇文献病例来源马来西亚,余下皆来自中国。1篇评为高质量,其余为低质量。Meta分析表明,沙参麦冬汤联合组治疗恶性肿瘤的客观疗效优于对照组, [OR为2.01, 95%CI (1.39, 2.9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沙参麦冬汤联合组治疗恶性肿瘤出现的不良反应也较对照组少。结论:沙参麦冬汤联合组对恶性肿瘤的增效减毒作用优于对照组。
2014, 20(5):213-217. DOI: 10.11653/syfj2014050213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冰片对神经递质影响相关基础研究概况。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96~2012)、VIP(1989~2012)、万方数据库(1990~2012)、CNKI(1979~2012),收集冰片对神经递质影响相关的基础研究。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研究、由2名研究者根据事先设计好的信息提取表提取相关文献信息,并对纳入研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11个基础研究,显示冰片对中枢单胺类、氨基酸类、β-内啡肽及周围儿茶酚氨类神经递质均有一定影响(P<0.05),并与给药剂量、造模方法、取材部位、时间有关。乙酰胆碱组和对照组相比,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由于纳入试验研究方法、模型、给药均存在差异,结果并不统一,相互之间难以印证,在方法学及研究体系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强。
2014, 20(5):218-221. DOI: 10.11653/syfj2014050218
摘要: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治疗血瘀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颜正华教授治疗血瘀证的病案,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适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颜正华教授治疗血瘀证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筛选出的114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12个核心组合和6个新处方。结论:颜正华教授治疗血瘀证经验丰富,多用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之品。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2014, 20(5):222-228. DOI: 10.11653/syfj2014050222
摘要:对大黄类经方延缓慢性肾脏病(CKD)进展的机制进行了总结。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整理发现治疗CKD的大黄类经方包括:大黄附子汤、大黄甘草汤、大黄 庶 虫 虫丸和温脾汤等。针对CKD的发病机制,从西医和中医两个角度进行了总结;并分别从临床疗效和药理机制两个方面入手,归纳了各个经方治疗CKD的研究进展;以及对这些经方的主要组成药物——大黄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在大黄类经方治疗CKD的药理机制研究方面,今后可以从经方的主要组成药物的关键组分入手,进行体内、外的机制研究,以期从更深层次、更全面地阐明大黄类经方治疗CKD的相关机制;在临床试验研究方面,应加以双盲、随机、对照为原则的大样本临床试验,选择严密的阳性药物对照,对病人进行病候的辨证,使中医药治疗CKD的临床试验研究更为规范、可靠、全面。为大黄类经方在CKD的临床试验研究和药理机制研究提供了文献梳理和理论指导。
李越 , 姚霞 , 李振华 , 龙平 , 张娜 , 朱寿东 , 李旻辉 , 张春红
2014, 20(5):228-233. DOI: 10.11653/syfj2014050228
摘要:为了给药用植物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使3S(RS,GIS,GPS)技术在药用植物各研究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从3S技术在栽培药用植物、野生大量分布药用植物、稀有濒危药用植物和特殊生境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概述,分析讨论了其在药用植物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3S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十年,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技术和大量成功经验,但它在药用植物领域还属新兴技术,大多数药用植物工作者对其还不够熟悉,今后还需加强3S技术相关知识在药用植物一线工作者中的宣传和普及,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才能真正做到学科交叉,使3S技术在药用植物各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4, 20(5):234-238. DOI: 10.11653/syfj2014050234
摘要: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四逆汤研究的文献回顾,针对四逆汤组方药物的化学成分,整理了其与强心、抗心律失常等药理作用的关系,并从吸收与代谢角度阐明复方的配伍机制,揭示了四逆汤配伍的合理性和科学内涵。四逆汤是一首组方简单、疗效确切的经典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国内外对四逆汤的主要研究方向多集中在3味药中主要活性成分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但对于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从药物吸收、代谢层面阐释配伍机制的系统研究则较为有限。建议将四逆汤复方药物的有效组分与药理作用结合进行综合分析(PK/PD联接),借鉴现代先进分析技术(如HPLC、LC-MS/MS等),寻找复方体内药效物质基础,诠释减毒增效机制,解析复方配伍规律的科学性,对临床上安全、有效用药和四逆汤方剂的二次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4, 20(5):238-242. DOI: 10.11653/syfj2014050238
摘要: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基于DNA水平分子鉴定方法研究的文献回顾,作者整理了几种经典的基于DNA水平的中药分子鉴定方法,包括RFLP,DNA microarray,RAPD,CAPS,ISSR,SSR等。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DNA分子标记技术日趋成熟,该领域出现了诸多分子标记技术,并且已经能够很好的应用到中药基源鉴定中。最近兴起的DNA barcoding和DNA chip技术在DNA分子标记领域亦显示出了极大的优越性和潜力,结合即将出现的新的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笔者做了相应的阐述。任何一种药材的鉴定方法都存在局限性,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和应用其优势,从而合理和有效地对现有方法进行补充和改进,随着生物分子领域的迅速发展,有理由相信DNA分子鉴定方法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84076882
E-mail:syfjx_2010@188.com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