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20(9):1-5.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001
摘要:目的:考察生物黏附剂卡波姆对淫羊藿总黄酮酶解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淫羊藿总黄酮与卡波姆混合,加入蜗牛酶酶解,采用HPLC测定酶解液中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和淫羊藿苷等主要黄酮成分及箭藿苷A、箭藿苷B、鼠李糖基淫羊藿次苷Ⅱ、宝藿苷Ⅰ和淫羊藿苷元等主要酶解产物的含量变化,并与未加入卡波姆时淫羊藿总黄酮的酶解过程比较。结果:在37 ℃,含1%卡波姆的缓冲溶液中,淫羊藿总黄酮中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和淫羊藿苷的酶解速率变慢,约需4 h才能完全酶解转化成次级苷,所需时间为无卡波姆时的2倍;酶解液中宝藿苷Ⅰ质量浓度始终高于未加卡波姆时的,最高量48.43 mg·L-1,6 h时趋于稳定时12.99 mg·L-1,最高量和稳定量分别为未加卡波姆酶解时的2.2,7.2倍;2~6 h内箭藿苷A和鼠李糖基淫羊藿次苷Ⅱ质量浓度都略高于未加卡波姆时的;之后次级苷被继续水解生成苷元,且苷元生成速率基本相同,约7.60 mg·L-1·h-1。结论:卡波姆会减缓淫羊藿总黄酮的酶解速率,促进次级苷的生成,对苷元的生成基本无影响。
2014, 20(9):5-8.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005
摘要:目的:探讨天然水蛭素凝胶经皮渗透给药的可行性及其对动物皮肤的毒性作用。方法:制备天然水蛭素凝胶,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进行经皮渗透试验,使用Markwardt法检测水蛭素活性。选择健康Wistar大鼠进行急性皮肤毒性试验、单次及多次给药皮肤刺激性试验,健康豚鼠进行皮肤致敏性试验。结果:试验组的纤维蛋白原凝结时间均有延迟(P<0.05),于3 h时达最大值(85.4±1.454)s,而对照组纤维蛋白原凝结时间则无明显延迟;短期内大剂量使用天然水蛭素凝胶对皮肤无毒性,对Wistar大鼠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均无刺激性,对豚鼠完整皮肤无致敏性。结论:天然水蛭素可渗透进入完整皮肤组织,其凝胶剂皮肤局部用药对试验动物较为安全。
2014, 20(9):9-11.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009
摘要:目的:研究丁桂儿脐贴的体外透皮特性。方法:采用立式Franz扩散池进行经皮渗透试验。利用HPLC同时测定丁香酚、桂皮醛、胡椒碱的经皮累积透过量,流动相甲醇(A)-水(B)梯度洗脱(0~25 min,50%~90%A),检测波长分别为 290,280,343 nm。结果:丁香酚、桂皮醛及胡椒碱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44 6~2.892 5,0.001 1~0.226 2,0.002 0~0.403 2 μg,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5%,98.6%,99.1%,透皮时滞分别为0.07,0.41,2.36 h,透皮速率依次为49.91,2.65,0.40 μg·cm-2·h-1,24 h累积透皮量(x±s)分别为(1204.28±103.74),(63.01±10.95),(8.82±1.19)μg·cm-2。结论:丁桂儿脐贴的体外经皮渗透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
2014, 20(9):12-15.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012
摘要:目的:考察不同溶出条件对黄芩苷固体分散体溶出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黄芩苷-聚乙二醇(PEG)6000固体分散体,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及X-射线衍射法鉴别固体分散体的形成,考察不同溶出条件对其体外溶出特性的影响。结果:黄芩苷以非晶形态分散在固体分散体中;纯水介质中15 min时释放65%,之后释放平缓增加,330 min时释放>70%;人工胃液中,15 min释放30%,330 min约释放56%;在模拟胃肠道介质中,胃内环境中释放较慢,15~120 min释放30%~54%,小肠环境中释放较快,120~330 min释放54%~69%。结论:黄芩苷-PEG6000固体分散体在不同溶出方法中的溶出性质存在差异,动态溶出介质值得推广应用。
王倩倩 , 王锦玉 , 马振山 , 王琳 , 陈贝贝 , 仝燕
2014, 20(9):15-18.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015
摘要:目的:优选解毒通络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选择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和溶剂用量为自变量,黄芩苷、槲皮素、异鼠李素提取量的综合评分为因变量,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提取工艺,通过SPSS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模型和二次多项式模型拟合,确定最佳数学模型,利用Design Expert 8.0.0统计分析软件绘制效应面图和等高线图。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时间90 min,煎煮时间85.63 min,溶剂用量9.21倍;综合评分(93.2±0.051)%,与预测值(94.30%)的偏差仅-2.32%。结论: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建立的模型预测性良好,适用于解毒通络颗粒提取工艺的优选。
2014, 20(9):19-22.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019
摘要:目的:优化金荞麦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以微波功率、十二烷基硫酸钠质量分数、料液比和微波辐射时间为自变量,总黄酮提取量为因变量,通过对自变量各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选提取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频率175 W,十二烷基硫酸钠质量分数1.28%,料液比1:21 g·mL-1,微波辐射时间3.6 min;金荞麦中总黄酮提取量达1.06 mg·g-1,与热回流法、微波法、超声法相比,总黄酮提取量分别提高了35%,14%,21%。结论:该工艺简便可行,具有省时节能、提取率高等优点,适用于金荞麦总黄酮的提取。
2014, 20(9):23-25.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023
摘要:目的:优选党参的超微粉碎工艺并考察其体外溶出度。方法:以党参炔苷提取量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加入药粉量、原粉末粒度、粉碎时间对党参超微粉碎工艺的影响;采用HPLC测定党参炔苷含量,流动相乙腈-水(20:80),检测波长268 nm;利用桨状搅拌法测定溶出度,比较超微粉和普通粉不同时间溶出液中党参炔苷含量。结果:党参最佳超微粉碎工艺为加入药粉量1 000 g,原粉末粒度65目,粉碎时间40 min;党参炔苷平均提取量3.95 mg·g-1,RSD 2.85%。超微粉溶出液比普通粉溶出液中党参炔苷含量明显提高,党参超微粉在30 min时溶出率已达80%,而普通粉末120 min时溶出率仅有40%。结论:优选的超微粉碎工艺稳定可行,党参超微粉中党参炔苷的溶出速率远大于党参普通粉。
2014, 20(9):26-28.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026
摘要:目的:优选祖师麻的软化切制工艺。方法:以祖师麻甲素、伞形花内酯、总香豆素、紫丁香苷提取量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加水量、润制时间和饮片切制厚度对软化切制工艺的影响。采用HPLC测定祖师麻甲素、伞形花内酯及紫丁香苷含量,利用UV测定总香豆素含量。结果:最佳软化工艺组合为加水0.8倍量润制0.5 h,切丝5 mm;祖师麻甲素、伞形花内酯、紫丁香苷、总香豆素提取量分别为1.058,0.669,5.793,3.640 mg·g-1。结论:优选的工艺条件稳定可行,为祖师麻的工业化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工艺参数。
2014, 20(9):29-32.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029
摘要:目的:探讨舒胸脉冲控释滴丸的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小杯法测定体外释放度,考察不同释放介质、转速对舒胸脉冲控释滴丸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阐述脉冲控释滴丸的释药机制及释药特点。结果:释放介质的pH对脉冲控释滴丸释药的影响最明显。前2 h介质为0.1 mol·L-1的盐酸溶液,2 h后采用磷酸钠溶液将介质调pH 6.8,转速100 r·min-1,恒温(37±0.5) ℃,脉冲控释滴丸释药良好。结论:舒胸脉冲控释滴丸时滞后符合一级释药动力学模型,具备优良控释制剂的特征。
周文杰 , 杨荣平 , 禹奇男 , 柯秀梅 , 刘楠 , 励娜
2014, 20(9):32-35.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032
摘要:目的:优化双水相提取红梅消总皂苷的工艺条件。方法:以齐墩果酸为指标成分,采用超声耦合乙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提取红梅消总皂苷,采用线性约束的混料设计,优化双水相体系中硫酸铵、无水乙醇和水的质量分数,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及二项式拟合建立指标与因素间的数学模型,预测红梅消总皂苷最佳提取条件。结果:最优双水相提取条件为硫酸铵11%,无水乙醇37%,水52%;总皂苷提取率3.10%,与预测值3.14%的相对误差-1.27%。结论:线性约束的混料设计适用于双水相提取红梅消总皂苷工艺的优化,建立的数学模型预测性良好。
2014, 20(9):36-40.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036
摘要:目的:优选D-101型大孔树脂纯化龙须藤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HPLC测定3',4',5',5,7-五甲氧基黄酮(黄酮1)和3',4'-亚甲二氧基-5',5,6,7-四甲氧基黄酮(黄酮2)含量,流动相乙腈(A)-水(B)梯度洗脱(0~20 min,30%~40%A;20~36 min,40%~48%A),检测波长324 nm。以黄酮1和黄酮2洗脱率和纯度的"总评归一值"为因变量,上样液质量浓度、乙醇体积分数和用量为自变量,通过星点试验对自变量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利用效应面法优选纯化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二次多项式拟合的相关系数明显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最佳纯化工艺参数为上样液质量浓度0.11 g·mL-1,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84.41%,乙醇用量13.94 BV;黄酮1和黄酮2平均洗脱率分别为78.45%(RSD 0.32%),78.55%(RSD 0.33%),纯度依次为1.14%(RSD 0.88%),0.67%(RSD 1.49%)。结论: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的龙须藤大孔树脂纯化工艺稳定可行,预测性好。
谭承佳 , 辛超 , 易胜兰 , 马家骅 , 曾敏 , 杨明
2014, 20(9):40-42. DOI: 10.11653/syfj2014090040
摘要:目的:优选蜣螂壳聚糖膜的制备工艺。方法:以力学性能、透湿性、溶胀性、耐酸性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溶剂(乙酸)、脱膜剂(氢氧化钠)、增塑剂(甘油)、壳聚糖质量分数及干燥条件等因素对壳聚糖成膜的影响。结果:优选的制备工艺为2%乙酸,2%壳聚糖,2%氢氧化钠,脱膜时间2 h,5%甘油,成膜干燥温度40 ℃;制成的壳聚糖膜外观透明,厚薄均匀,透湿性小,具备一定的耐酸性,机械性能及综合性能良好。结论:该工艺稳定可行,为壳聚糖的药用包衣及工业化成膜提供参考。
2014, 20(9):43-46.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043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穿心莲注射液工艺过程中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以及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的动态变化来加强穿心莲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方法:模拟穿心莲注射液生产工艺,并从中选取6个关键工艺作为监控点,利用UV-HPLC对其进行在线质量监测,追踪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以及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的动态变化,计算转移率。结果: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以及脱水穿心莲内酯在整个生产工艺中总的转移率不同,总的转移率分别是56.3%,74.0%,42.5%;3种内酯在不同的生产工艺转移率亦不同,在活性炭回流脱色工艺中的损失最为严重,总内酯类成分转移率仅为75.2%。结论:将穿心莲注射液的质量控制由从药材、中间体、制剂的静态控制变为对工艺过程的动态监控全方位的控制,可更准确地分析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环节,为相关生产企业实际生产提供参考,并为提高穿心莲注射液乃至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可控性奠定基础,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014, 20(9):47-51.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047
摘要:目的:建立鹿角胶氨基酸类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方法:采用异硫氰酸苯酯(PITC)柱前衍生法建立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梯度洗脱进行分离,选用Diamonsil C18(2)(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醋酸钠缓冲液(pH 6.5),检测波长254 nm,柱温43 ℃,流速1.0 mL·min-1。结果:共指认13个共有峰,10批样品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其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可反映鹿角胶所含的18种氨基酸成分。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为鹿角胶中氨基酸成分质量的全面控制提供依据。
2014, 20(9):51-55.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051
摘要:目的:建立藏药十味诃子丸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没食子酸的含量。结果:通过显微可鉴别出红花和诃子;TLC法可鉴别出诃子、红花、山矾叶、紫草茸、獐牙菜和藏茜草及其活性成分的特征斑点;羟基红花黄色素A回归方程为Y=2.526 3×106X-1.1957×104(r=0.999 7)线性范围0.013 6~0.271 7 μg;没食子酸方程Y=3.052 9×106X-9.392×103(r=0.999 7),线性范围0.157 9~0.947 5 μg;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99.1%;RSD分别为2.2%,1.6%(n=6)。结论:建立的方法可全面控制十味诃子丸的质量,鉴别方法专属性强,定量方法准确,可有效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2014, 20(9):56-61.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056
摘要:目的:建立周氏克金岩方中6种黄酮指标成分的快速UV在线检测方法。方法:用HPLC测定39批周氏方提取液中儿茶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槲皮苷、槲皮素6种黄酮指标成分含量;同时将这39批提取液在200~500 nm进行UV全波长扫描,取每隔1 nm的紫外吸光度。分别将HPLC测得各提取液6指标成分含量与其301个紫外吸光度进行逐步回归,建立6种指标成分含量的UV预测方程,另取8批周氏方提取液分别用HPLC和UV预测法测定其实际含量和预测含量,检验预测结果的可靠性。结果:6种指标成分UV预测方程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935,0.963,0.911,0.956,0.926,0.890。8批验证提取液中各指标成分的实际含量与预测含量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6 5,0.976 5,0.907 9,0.981 9,0.911 4,0.896 2;两组值间偏差小;经t检验,两组数据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UV预测法结果可靠、准确,方法快速、方便,可用于周氏方生产过程中6种黄酮指标成分的在线检测。
胡继藤 , 赵志敏 , 唐铁鑫 , 杨宜婷 , 罗琥捷 , 蒋林
2014, 20(9):62-65.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062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贮藏年份新会陈皮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考察贮藏时间对新会陈皮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GC-MS法测定了1983-2012年22批不同贮藏年份的新会陈皮样品,运用函数拟合方法对所得数据与年份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除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外,其他主要挥发油成分的含量未随贮藏年份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β-月桂烯与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峰的含量比值与贮藏年份的对数函数相关性达到0.86以上。结论:陈皮“陈久者良”的说法难以用其中挥发性成分含量变化来佐证,但是新会陈皮中β-月桂烯峰与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含量比值对陈皮年份鉴别有参考意义,有助于完善广陈皮的质量控制。
玉秋萍 , 何磊磊 , 王家胜 , 张妮 , 孔琪 , 余正文
2014, 20(9):66-70.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066
摘要:目的:考察不同采摘时期的两年生栽培藤茶中几种功能性成分多糖、总黄酮、二氢杨梅素和杨梅素的含量动态变化。方法:以蒸馏水为溶剂恒温(90 ℃)回流提取栽培藤茶中的功能性成分;以苯酚-硫酸比色法、三氯化铝比色法分别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490,318 nm下测定不同采摘时期的两年生栽培藤茶中多糖、总黄酮的含量;采用Dikma ODS C18色谱柱,以甲醇/乙腈(5:11)-0.1%磷酸水溶液(80:20)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1,在HPLC色谱仪紫外检测波长为292,370 nm处分别对二氢杨梅素和杨梅素进行含量测定,柱温为40 ℃。结果:不同采摘时期的两年生栽培藤茶中多糖、总黄酮、二氢杨梅素和杨梅素的含量差别比较明显,其中多糖以8,9月份含量最高,分别为2.46%和2.41%;总黄酮、二氢杨梅素和杨梅素的含量均是4月份达到最高,分别为8.74%,4.69%,0.18%。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测定不同采摘时期栽培藤茶中4种功能性成分含量变化的分析方法可行,结果可靠,能明确栽培藤茶中这4种功能性成分含量达到最高的最佳采收时期。
韩继红 , 王麟 , 杜会茹 , 黄文杰 , 马亚平 , 蒋晔
2014, 20(9):71-76.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071
摘要:目的:比较当归补血汤剂、配方颗粒、口服液3种不同制剂多种成分差异及不同制剂方法对制剂中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对9批当归补血制剂采用5%甲醇水为溶剂制备样品溶液,应用Lab Alliance高效液相色谱仪,Kromasil 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UV检测器进行测定。以甲醇-0.4%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通过 HPLC特征图谱比较,并利用中药指纹图谱信息数字化处理技术,分析当归补血汤剂、 配方颗粒、 口服液 3种不同制剂中特征峰、主要成分和未知成分的差异。结果:9批当归补血制剂的HPLC特征图谱共有色谱峰特征明显,样品中共检测到15个共有峰,不同剂型的当归补血制剂相似度有一定差别,配方颗粒和口服液色谱峰的数目和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各种成分比例具有较大差异。结论:与汤剂相比,当归补血配方颗粒和口服液在制剂过程当中,化学成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可能影响其临床疗效。本研究建立的HPLC特征图谱方法快速、高效,为当归补血制剂的质量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
王艳辉 , 王伽伯 , 郝庆秀 , 张雅铭 , 赵艳玲 , 格小光 , 郭兰萍 , 黄璐琦 , 肖小河
2014, 20(9):77-82.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077
摘要:目的:从化学和生物两方面综合考察不同产地穿心莲药材品质差异。方法:采用微量量热法比较13批不同产地穿心莲药材的抗痢疾杆菌生物活性。同时建立穿心莲的UPLC指纹图谱,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分析抑菌活性与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3批不同产地的穿心莲药材使痢疾杆菌生长代谢的时间延长,生长速率常数减小,表明不同产地穿心莲对痢疾杆菌的生长代谢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以西双版纳产地的穿心莲药材抑菌效果最好。此外,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找到了四个与抑菌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成分。结论:不同产地穿心莲药材质量差异较大,云南、海南、广西和四川综合质量较好。生物活性测定结合化学指纹图谱评价药材质量的方法,可准确、可靠地评价不同产地穿心莲药材的质量,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2014, 20(9):83-86.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083
摘要:目的:建立咽立爽口含滴丸的鉴别与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TLC对甘草酸单铵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以羟基苯甲酸丁酯为内标物测定甘草酸单铵盐含量,流动相乙腈-0.01 mol·L-1磷酸溶液(38:62),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0 nm,柱温25 ℃。结果:该方法专属性好、准确,甘草酸单铵盐在0.212~3.71 mg具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1.07%。结论:该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产品的质量控制。
2014, 20(9):86-89.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086
摘要:目的:对红参Panax ginseng C.A.Meyer.中的美拉德反应产物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薄层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丙酮-1-O-α-D-甘露糖苷(1),5-羟甲基糠醛(2),3-羟基-2-甲基-4-吡喃酮(3),烟酸(4),4-甲氧基烟酸(5),异麦芽酚-3-O-α-D-甘露糖苷(6),阿魏酸(7),对羟基桂皮酸(8),芒柄花素(9)。结论:化合物1~6为美拉德反应产物,7~8为苯丙酸类化合物,9为异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5及7~9均为首次从红参中发现。
陆国寿 , 黄秋洁 , 叶勇 , 卢文杰 , 牙启康 , 黄伟城
2014, 20(9):90-92.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090
摘要:目的:对大头陈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HPLC法对大头陈中桦木酸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采用溶剂提取、萃取、硅胶色谱柱分离纯化,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化学结构鉴定;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的色谱条件为:采用SHISEIDO-SPOLAR 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0.2%磷酸水溶液(82:18),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05 nm,柱温35 ℃。结果:从大头陈药材中分离得到一化合物,经鉴定为桦木酸;桦木酸在0.048~0.48 μg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99.84%,RSD 1.35%。结论:该化合物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所建立的HPLC简便、准确、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大头陈中桦木酸的测定。
王英晶 , 彭伟文 , 梅全喜 , 曾聪彦 , 戴卫波 , 吴飞
2014, 20(9):93-96.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093
摘要:目的:测定黑面神枝叶中表儿茶素含量并优化水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黑面神枝叶中表儿茶素含量,并运用正交试验考察浸泡时间、加水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表儿茶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儿茶素在0.006 6~0.264 0 g·L-1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Y=59 283X+53.986,r=0.999 9,平均回收率达98.2%,RSD 1.03%。水提最佳工艺条件:药材加20倍量水浸泡45 min,80 ℃温浸提取2次,每次1 h。结论:HPLC法测定黑面神枝叶中表儿茶素含量操作简便,专属性强,经正交试验优化后含量有所提高,为黑面神的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
党晓芳 , 曹飒丽 , 祁娟娟 , 张慧 , 张晋 , 付京 , 陈杨 , 倪健
2014, 20(9):96-98.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096
摘要:目的:建立鬼箭羽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并筛选其提取方法。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显色方法和显色条件,建立总黄酮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考察并优选其提取方法。结果:采用盐酸-镁粉反应比色法,芦丁在0.020~0.104 mg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7),平均加样回收率99.424%(RSD 2.220%)。结论:盐酸-镁粉显色法具有精密度高、重复性好等优势,适用于鬼箭羽总黄酮的定量分析。鬼箭羽总黄酮的提取宜采用回流法。
2014, 20(9):99-101.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099
摘要:目的:分析藿香蓟花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藿香蓟花中鉴定出了26种挥发性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7.44%。结论:藿香蓟花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萜类化合物。
2014, 20(9):102-104.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102
摘要:目的:建立HPLC-ELSD法测定参茯益气安神合剂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方法。方法:采用Appllo 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水(36:64),流速1.0 mL·min-1,柱温30 ℃,ELSD参数为漂移管温度80 ℃,气体流速2.0 L·min-1。结果:黄芪甲苷在2.032~12.192μg峰面积积分值自然对数与进样量自然对数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42%,RSD 1.36%。结论:该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参茯益气合剂的质量控制。
刘来正 , 冀小君 , 徐丽霞 , 张妤 , 张府君 , 李德成 , 堐榜琴
2014, 20(9):105-109.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105
摘要:目的:修订和提高黑柴胡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生药学研究考察不同黑柴胡药材的横切面显微特征和粉末特征,依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附录药品标准研究方法对10批黑柴胡药材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浸出物进行检查,并测定活性成分含量。结果:修订了黑柴胡药材的性状特征和显微特征;建立了TLC鉴别黑柴胡的方法;黑柴胡的水分限度≤10.0%,总灰分≤9.0%,酸不溶性灰分≤3.1%,浸出物的含量≥15%,柴胡皂苷a和d的总质量分数≥0.2%。结论:完善了黑柴胡药材的质量标准,可作为该药材的修订内容。
2014, 20(9):110-114.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110
摘要:目的:研究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ZH-4d的代谢产物。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ZH-4d的培养液中分离得到6个代谢产物。经波谱解析,分别为citrinin(1),tenellic acid C(2),tenellic acid A(3),terretonin(4),echinulin(5),(E)-4,6-dimethoxy-3-[4-oxo-5-(prop-1-enyl)-4H-pyran-2-yl]-isobenzofuran-1(3H)-one(6)。初步药理活性显示化合物1对口腔癌细胞KB,KBv200的抗肿瘤活性分别为0.08,0.09 mmol·L-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ZH-4d中分离得到。
2014, 20(9):114-117.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114
摘要:目的:研究乌蕨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及 Sephadex LH-20 柱色谱对乌蕨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结果:从乌蕨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纯化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4-羟基-2,6-二氧甲基-苯甲酸(2),胡萝卜苷(3),芹菜素(4),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6),丁香酸(7),原儿茶醛(8),2,5-二羟基苯甲酸(9),原儿茶酸(10),秦皮素(10),6-氯-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2),牡荆素(13)。结论:化合物6,12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马微微 , 蔡妙婷 , 邹云峰 , 艾丹 , 南洋 , 王振月
2014, 20(9):118-120.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118
摘要:目的:研究药用植物平贝母中总生物碱的分布,为平贝母地上部分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平贝母生物碱组分的分离对比采用薄层色谱法;总生物碱含量测定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结果:平贝母不同生长部位的生物碱组分存在差别。平贝母栽培品地上部位在营养生长期、花期、果期总生物碱含量分别为地下部位的2.361,2.310,2.193倍,平贝母野生品地上部位在营养生长期、花期总生物碱含量分别为地下部位的1.870,1.496倍。结论:平贝母植株中总生物碱含量虽略有波动,且不同生长部位生物碱组分存在差别,但总体上平贝母地上茎叶的总生物碱含量高于地下鳞茎,存在进一步研究与开发的价值。
2014, 20(9):120-124.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120
摘要:目的:分离、鉴定国虾薄(绞股蓝)热处理产物中皂苷类化合物。方法:国虾薄在温度125 ℃、压力0.24 MPa 的条件下,加热处理3 h,用8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 h,通过大孔树脂HP-20、硅胶柱及反相柱色谱等分离手段对其热处理产物进行分离,并用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LCMS-IT-TOF)、核磁共振波谱(NMR)等数据鉴定其成分。结果:从壮药国虾薄热处理产物中首次分离获得20(S)-人参皂苷Rg3和20(R)-人参皂苷Rg3两种不同构型的稀有人参皂苷。结论:通过热处理的方法能从国虾薄中分离得到人参皂苷Rg3,这为人参皂苷Rg3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2014, 20(9):125-128.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125
摘要:目的:测定并对比不同产地柏子仁药材中18种氨基酸的含量。方法:采用柱前衍生-HPLC测定氨基酸含量,以6 mol·L-1盐酸溶液在110 ℃下对柏子仁中的氨基酸进行水解,2,4-二硝基氟苯作为柱前衍生化试剂;以Elite-AAK氨基酸专用分析柱(4.6 mm×250 mm,5 μm)为色谱柱;以乙腈-水(1:1)-缓冲盐为流动相,流速1.2 mL·min-1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60 nm,柱温27 ℃。结果:18种氨基酸线性相关度r均>0.999 1,各氨基酸的加样回收率在98.03%~103.21%,加样回收率均值为100.36%,RSD≤1.77%。结论:柱前衍生-HPLC测定柏子仁中氨基酸的方法可行,为柏子仁药材质量和产地的关系提供一定的依据。
刘兆迪 , 解修超 , 陈文强 , 阮昌应 , 彭浩 , 邓百万
2014, 20(9):128-132.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128
摘要:目的:研究药用植物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抗菌活性。方法:用组织培养方法从野生三尖杉的根、茎、叶中分离内生真菌,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对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做抑菌活性研究。结果:分别从三尖杉根、茎、叶中共分离得到30株内生真菌;抑菌活性研究显示,有20株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至少对1种靶标菌有抑制活性,占总分离菌株的66.7%,其中菌株CFEF013对所有靶标菌均有抑制作用;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7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菌株分属镰孢菌属Fusarium 4株,壳囊孢属Cytospora 1株,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1株,毛霉菌属Mucor 1株。结论:药用植物三尖杉内生真菌种类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内生真菌代谢产物抑菌活性良好。
2014, 20(9):133-136.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133
摘要:目的:测定10-甲氧基喜树碱在不同溶剂中的平衡溶解度以及在正辛醇-水和正辛醇-缓冲液体系中的表观油水 分配系数,为新型制剂的设计和制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10-甲氧基喜树碱在不同溶剂和缓冲溶液中的平衡溶解度;采用摇瓶法测定10-甲氧基喜树碱在正辛醇-水/缓冲液体系中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结果:确定了10-甲氧基喜树碱在10种溶剂和8种pH的缓冲溶液中的溶解度,25 ℃时10-甲氧基喜树碱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为1.01 mg·L-1,在三氯甲烷-甲醇(1:1)、三氯甲烷及甲醇有机溶剂中溶解性较好;在酸性缓冲溶液中的平衡溶解度较水中略有增加;在碱性缓冲溶液中的平衡溶解度随pH增强而增加;25 ℃时10-甲氧基喜树碱的正辛醇/水的表观分配系数为29.15(lg P=1.46),在正辛醇/pH 1.0的磷酸盐缓冲液中表观油水分配系数较大[57.29(lg P=1.76)]。结论:10-甲氧基喜树碱难溶于水而微溶于甲醇等有机溶剂。增大pH可增加10-甲氧基喜树碱的溶解度,在强酸性条件下10-甲氧基喜树碱有较大的油水分配系数。
2014, 20(9):137-142.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137
摘要:目的:对多种麦冬皂苷类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进行系统研究。方法:通过静注给药麦冬皂苷提取物,于不同时间点取大鼠血样,检测血药质量浓度。根据稀释比标准曲线法,得到大鼠血浆中多种麦冬皂苷类成分的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并测定静注给药后血浆内麦冬皂苷含量的变化,描绘体内暴露量大的成分的药时曲线并计算了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在静注给药大鼠血浆中筛选了28种皂苷类成分,由于含量的差异和血浆暴露的程度,麦冬皂苷类成分表现出不同的代谢行为。一类皂苷成分的血浆暴露水平高,在大鼠体内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较大,而另一类呈现相反的特征,血浆暴露水平低,在大鼠体内的AUC较小。结论:麦冬皂苷类成分复杂,种类繁多,由于其母核结构的不同,在血浆内的代谢具有不同的特点。本研究对于表征复杂中药成分组群在体内的代谢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樊慧杰 , 李艳彦 , 王永辉 , 陈文超 , 王悦尧 , 柴智
2014, 20(9):143-146.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143
摘要:目的:研究五子衍宗丸对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诱导的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胎鼠模型神经管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以雌雄2:1比例合笼,阴栓阳性者为孕鼠。将孕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五子衍宗丸先给组、五子衍宗丸和ATRA同时干预组、五子衍宗丸后给组,后3组又各分为高、中、低剂量3个亚组(4.20,2.10,1.05 g·kg-1)。在胚胎7 d时,模型组、五子衍宗丸先给组的3个亚组、五子衍宗丸和ATRA同时干预组的3个亚组、五子衍宗丸后给组的3个亚组均给孕鼠灌胃50 mg·kg-1 ATRA 1次。在胚胎11 d时,处死孕鼠取出胚胎,制成横切片后进行HE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各组神经管发育情况和计算神经管细胞凋亡指数。结果:光镜下观察HE染色结果,正常组神经管发育良好,闭合完全;模型组神经管发育不良,闭合不全;五子衍宗丸中、高剂量先给组,五子衍宗丸中、高剂量和ATRA同时干预组神经管发育较好,管壁可见完整的神经上皮层、套层、边缘层,神经上皮细胞排列较致密有序;五子衍宗丸中、高剂量后给组和五子衍宗丸低剂量各组神经管发育不良,神经上皮细胞数量减少、排列无序。光镜下观察TUNEL染色结果,与正常组比较,五子衍宗丸高剂量先给组凋亡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凋亡指数增高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五子衍宗丸中、高剂量先给组,五子衍宗丸中、高剂量和ATRA同时干预组凋亡指数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五子衍宗丸中、高剂量后给组和五子衍宗丸低剂量各组凋亡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五子衍宗丸可抑制NTDs胎鼠模型神经管细胞的凋亡。
于莲 , 卢珊珊 , 马淑霞 , 张涛 , 孟德欣 , 郭宇
2014, 20(9):147-151.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147
摘要:目的:湿磨法制备山药多糖纳米粒,星点设计优化最优处方。研究山药多糖纳米粒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通过星点设计优化湿磨法制备的山药多糖纳米粒最优处方,SALD-2201激光粒度分布仪检测其平均粒径及粒度分布。通过化学实验法和试剂盒法研究过氧化氢、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的抗氧化能力,并测定其还原力与金属螯合力。结果:星点设计得最优工艺料液比1:24、球磨转速360 r·mim-1、球磨时间36 h。SALD-2201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1.0%粒径在186 nm,80.0%粒径575 nm。经体外抗氧化实验证实,过氧化氢、DPPH、还原潜力与金属螯合力的自由基清除率随多糖浓度的增加而成增长趋势。其中山药多糖与其纳米粒对DPPH清除能力在0.5,4,6,8 g·L-1质量浓度下均有极显著差异。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与羟自由基的抗氧化能力亦与多糖浓度成正相关。结论:山药多糖及其纳米粒体外抗氧化活性良好,且山药多糖纳米粒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优于山药多糖。
刘丽梅 , 张秋海 , 柏冬 , 张玲 , 王瑞海 , 刘泓 , 李淑丽 , 丁家欣 , 岳广欣
2014, 20(9):152-157.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152
摘要:目的: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观察连理汤各拆方药组及其配伍对UC大鼠外周血及结肠组织中细胞因子等含量的影响。方法:将连理汤拆分成补脾益肠药(A因素)、清热燥湿药(B因素)、温中散寒药(C因素),以含和不含该因素为1,2水平,采用正交设计表L8(27)设试验1~7组和UC组,增设柳氮磺吡啶组(SASP)与正常对照组。采用Sprague Dawley大鼠,前9组按TNBS乙醇灌肠法塑造UC模型,试验1~7组分别灌胃相应的拆方浸膏混悬液,剂量依次为1.02,1.47,0.98,1.24,0.29,0.145,0.087 g·kg-1,SASP组灌服柳氮磺吡啶(0.4 g·kg-1),以UC大鼠外周血及结肠组织中细胞因子等含量作为考察指标,观察灌服连理汤拆方14 d后各组对其含量的影响。结果:UC组大鼠结肠炎症环氧合酶-2(Cox-2)、白介素-1α(IL-1α)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1),金属蛋白酶类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 1,TIMP-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表达也有明显增强。补脾益肠药(A)在抑制结肠Cox-2方面影响显著(P<0.05);各因素对结肠中IL-1α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但全方效果显著(P<0.01);补脾益肠药和清热燥湿药配伍(即A×B交互作用)对降低结肠TNF-α含量影响显著(P<0.05);温中散寒药(C)以及补脾益肠药和温中散寒药配伍(即A×C交互作用)对抑制UC大鼠结肠组织中TIMP-1 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清热燥湿药(B)以及清热燥湿药和温中散寒药配伍(即B×C交互作用)对该指标也有显著影响(P<0.05)。UC大鼠血清中IL-1α,TNF-α明显下降,拆方各因素均无显著作用;UC大鼠血清TIMP-1明显升高,温中散寒药(C)对抑制UC模型大鼠外周血中TIMP 含量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补脾益肠药在连理汤的整体疗效中起主导作用,温中散寒药及其与温补药配伍也起重要作用。
2014, 20(9):157-161.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157
摘要:目的:探讨人参皂苷对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条件下视网膜Müller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以改良酶消化法培养SD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将纯化培养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分别置于低剂量AGEs(终质量浓度为75 mg·L-1)及高剂量AGEs(终质量浓度为150 mg·L-1)下进行培养,并分别以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及人参皂苷提取物干预。在干预24,48,72 h后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细胞外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漏出量,以推测Müller细胞活力。结果:低AGEs组24,48 h的LDH漏出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但72 h的LDH漏出量较正常对照组增多(P<0.05);高AGEs组各时段LDH漏出量均较正常对照组以及低AGEs组增多(P<0.05);人参皂苷Rg1,Re,Rb1及人参皂苷提取物均能减少低AGEs组48,72 h的LDH漏出量(P<0.05),减少高AGEs组各时段的LDH漏出量(P<0.05)。结论:AGEs能明显增加视网膜Müller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细胞活力,并且与干预的时间、浓度有关;人参皂苷Rg1,Re,Rb1及人参皂苷提取物能降低本实验中AGEs条件下Müller细胞膜的通透性、提高Müller细胞膜稳定性,增强细胞活力,尤其以人参皂苷提取物效果显著。
王晓梅 , 王小青 , 王新玲 , 胡君萍 , 热娜·卡斯木 , 樊珍珍 , 王慧
2014, 20(9):162-165.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162
摘要:目的:研究新疆鼠尾草总酚酸提取物和纯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以40%乙醇提取和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分别制备得到新疆鼠尾草总酚酸的提取物和纯化物,以维生素C(VC)为对照,通过体外化学模拟方法测定新疆鼠尾草总酚酸提取物和纯化物的还原能力、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自由基(O2-·)的清除能力,研究新疆鼠尾草总酚酸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新疆鼠尾草总酚酸提取物和纯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作用50%清除浓度(IC50,分别为0.029,0.039 g·L-1)弱于VC(IC500.018 g·L-1);对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IC50分别为0.212,0.165 g·L-1)强于VC(IC500.356 g·L-1);对超氧自由基(O2-·)的清除能力(IC50分别为3.735,1.913 g·L-1)弱于VC(IC500.390 g·L-1),其纯化物还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结论:新疆鼠尾草总酚酸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颜帅 , 杨斓 , 曾莉 , 李文林 , 李惠连 , 毛春芹 , 朱燕
2014, 20(9):166-170.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166
摘要:目的:观察活血通腑方优化方对腹腔粘连的治疗效果,确定活血通腑方优选方的最佳有效剂量。方法:取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活血通腑方优化方2,6,18 g·kg-1组、阳性对照四磨汤(5.4 g·kg-1)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动物均采用锉刀法制备腹腔粘连大鼠模型,于术后第1天各组分别予以相应剂量的药物灌胃,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周。术后7 d通过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腹腔粘连评分,酶联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同时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粘连组织中Ⅰ型胶原(Col-Ⅰ)mRNA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肠壁各层血管高度扩张、水肿,浆膜层明显有淋巴细胞浸润、纤维母细胞增生;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粘连处肠壁组织形态学上肌层结构完好,浆膜层轻度增厚,浆膜面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不明显。与模型组相比,活血通腑方优化方中剂量组血清IL-8和TNF-α水平分别为(154.2±16.2),(58.2±6.4)ng·L-1,但是IL-10水平(58.2±6.4)ng·L-1升高,同时降低粘连组织中ColⅠmRNA的表达(0.41±0.11),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四磨汤组亦能降低腹腔粘连评分及血清IL-8和TNF-α水平,升高IL-10水平,但与活血通腑方优化方中剂量差异明显。结论:活血通腑方优化方中剂量组可通过调节IL-8,IL-10和TNF-α的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同时减少细胞外基质ColⅠmRNA的沉积,有效减轻腹腔粘连的程度。
李文宏 , 徐国良 , 王跃生 , 余日跃 , 刘波 , 江硕丹
2014, 20(9):171-174.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171
摘要: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MXSGT)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量-效关系,为其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提供实验依据,并初步揭示中药复方量-效关系的特征。方法:采用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分析9个剂量组MXSGT对磷酸组胺引喘豚鼠哮喘潜伏期、哮喘持续时间的影响,以剂量为横坐标、效应为纵坐标绘制其剂量-效应曲线,并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初步探讨MXSGT平喘的量-效关系。结果:MXSGT(以生药量计)1.33,3.0,10.13 g·kg-1剂量组均可明显延长引喘潜伏期(P<0.05),对引喘潜伏期影响的量-效关系方程为Y=86.31+1.2X-0.063X2;MXSGT各剂量组均能明显缩短哮喘持续时间(P<0.05或P<0.01),对哮喘持续时间影响的量-效关系方程为Y=13.99+0.44X-0.014X2。结论:MXSGT的平喘作用属于非线性的量-效关系,随着整方剂量的增加,对哮喘动物模型效应指标的影响呈波浪形变化趋势。
曾进浩 , 潘华峰 , 胡霞 , 赵自明 , 邵懿 , 陈汝艳 , 任金玲 , 李海文 , 袁玉梅
2014, 20(9):174-178.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174
摘要:目的:探讨健脾化瘀解毒复方胃痞消对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的疗效及其分子学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维酶素组(0.2 g·kg-1·d-1),胃痞消高、中、低剂量组(15,7.5,3.75 g·kg-1·d-1)。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均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饮水液自由饮用、饥饱失常、耗气泻下法复制GPL大鼠模型,连续18周。从第9周起,给药组按上述剂量连续灌胃给药共10周,观察胃痞消对胃黏膜上皮细胞核因子(NF-κB)p65阳性表达评分的影响。结果:模型组胃黏膜上皮细胞NF-κB p65的表达评分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胃痞消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降低NF-κB p65的表达评分(P<0.05),并以胃痞消低剂量组最为显著(P<0.05)。结论:胃痞消能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下调NF-κB p65蛋白的表达,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异形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具有防治胃癌前病变的作用。
张光银 , 李明 , 许颖智 , 彭立 , 杨萃 , 周亚男 , 李南南 , 张军平
2014, 20(9):179-184.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179
摘要:目的:研究补肾抗衰片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后血管组织蛋白质硝基化修饰的影响。方法:5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NOR)、模型组(CHOL)、补肾抗衰片组(BSKS,1 g·kg-1·d-1)、辛伐他汀组(SIMVA,5 mg·kg-1·d-1);各组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8,12,16周采血,最后1次采血后处死动物,无菌条件下取主动脉,检测血清环氧合酶-2(COX-2) 活性以及一氧化氮(NO)、3-硝基酪氨酸(3-NT)水平,检测主动脉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p38 MAPK mRNA的表达,p38 MAPK阳性面积以及eNOS蛋白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动脉粥样硬化造模的不同时期都可检测到 iNOS表达和蛋白质酪氨酸的硝基化,模型组内膜明显增厚、纤维帽较薄,斑块内有大量脂质沉积,血清3-NT水平明显升高,补肾抗衰片干预后,血清3-NT水平下降,NO水平明显升高,而COX-2活性没有明显变化;免疫组化染色发现,主动脉p38 MAPK mRNA,iNOS mRNA基因在正常组仅有少量表达,AS病变组p38 MAPK mRNA,iNOS mRNA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补肾抗衰片也明显降低了家兔p38 MAPK水平;p38 MAPK mRNA,iNOS mRNA基因表达明显下降,辛伐他汀也有类似的抑制硝基化效应。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时,组织蛋白质酪氨酸发生硝基化损伤,中药复方制剂补肾抗衰片在AS病变中具有重要的抗硝基化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38 MAPK mRNA,iNOS mRNA基因的表达以及影响iNOS/NO-COX-2通路中相关酶的活性,同时补肾抗衰片可能通过对抗硝基化反应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周震 , 王凯 , 刘爽 , 宋宛珊 , 马妍 , 田涛涛 , 张玉莲
2014, 20(9):184-189.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184
摘要: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方对急性脑梗死大鼠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不同脑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相关特异性蛋白水通道蛋白4(AQP-4)及血清中S100β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rt-PA组、化痰通络方联合rt-PA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3.6,7.2,14.4 g·kg-1),采用自身栓子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rt-PA组与化痰通络方联合rt-PA组于血栓注入后3 h一次性予以 5.67 mg·kg-1 rt-PA溶栓治疗,后者联合给予低、中、高剂量化痰通络方中药灌胃治疗,6 h组于造模成功后给予中药1次;24 h组于造摸成功后及处死前2 h各给中药1次,共2次;72 h组于造模成功后开始给药,每日给中药2次,持续3 d,共6次;7 d组于造模成功后开始给药,每日给中药2次,持续7 d,共14次。分别于4个时相应用Western blot法观察不同时相大鼠皮质及海马AQP-4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S100β蛋白的含量。结果:各实验组不同脑组织AQP-4相对丰度值及血清S100β含量自6 h起逐渐升高,24 h最高,随后逐渐降低,7 d时接近6 h水平;同一时相与假手术组比较,各实验组AQP-4及S100β蛋白均显著升高,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中药中、高剂量组AQP-4蛋白于24 h或72 h或7 d时分别出现显著下降(P<0.05),研究结果并无明显集中现象,但整体趋势表明中药中、高剂量组能明显减少AQP-4的表达;rt-PA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S100β虽未出现明显差异,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以中药组下降趋势明显。结论:①溶栓治疗后,血脑屏障结构及功能损害于24 h时最为严重;②化痰通络方联合rt-PA溶栓可降低不同脑组织中AQP-4表达及血清中S100β含量进而防治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发生与发展。
沈志华 , 宋剑涛 , 接传红 , 吴正正 , 尹连荣 , 张丽霞 , 高健生
2014, 20(9):190-194.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190
摘要:目的:观察川椒方对小鼠变应性结膜炎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方法:将6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8只,模型组(不给药)、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ig)、川椒方水煎剂低、中、高剂量组(5.25,10.5,21.0 g·kg-1,ig,每天1次,ig体积均为10 mL·kg-1),每组各12只。用鸡卵清白蛋白免疫小鼠建立变应性结膜炎模型。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前列腺素D2(PGD2)、组胺(HIS)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RT-PCR观察结膜组织中白介素-4(IL-4)和TNF-α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和阴性对照组结膜肥大细胞聚集,脱颗粒明显(P<0.01),血清中PGD2,HIS和TNF-α的表达升高(P<0.01),结膜组织中IL-4和TNF-α的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川椒方各组结膜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减少,脱颗粒率下降(P<0.01);血清中PGD2,HIS和TNF-α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膜组织中IL-4和TNF-α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川椒方能够治疗变应性结膜炎,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稳定肥大细胞,抑制其脱颗粒。
佟海英 , 乌吉斯古冷 , 白亮凤 , 包伍叶 , 胡日乐巴根 , 李婧 , 张月
2014, 20(9):194-198.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194
摘要:目的:探讨蒙药槟榔十三味丸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治疗抑郁症的机制。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根据蔗糖水消耗量及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3.3 mg·kg-1)、槟榔十三味丸低、中、高剂量组(0.25,0.5,1 g·kg-1),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结合孤养方法制备抑郁模型,造模同时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28 d。实验结束后,迅速断头取血,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促甲状腺激素(TSH)、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的含量,并取胸腺、脾脏,计算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CRH,ACTH,CORT,T3,IL-6含量明显升高(P<0.01),TSH含量、脾脏指数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和槟榔十三味丸大鼠血清CRH,ACTH,CORT,T3,IL-6含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TSH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槟榔十三味丸组大鼠脾脏指数明显升高(P<0.01),尤其槟榔十三味丸高剂量组作用显著。结论:槟榔十三味丸能调节抑郁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以及免疫功能,这可能是该复方抗抑郁作用的机制之一。
2014, 20(9):199-202.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199
摘要:目的:研究上中下通用痛风汤对尿酸钠诱导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GA)的治疗作用及对Th17细胞的影响。方法:取 60 只大鼠,随机分成 6 组,对照组、模型组、吲哚美辛组、上中下通用痛风汤高、中、低剂量组(20,10,5 g·kg-1),每组 10 只。上中下通用痛风汤组ig给药,1次/d,连续7 d,吲哚美辛(5 mg·kg-1)组第7天开始给药,末次给药1 h后,按Coderre经典方法,除空白组外,其余5 组采用尿酸钠晶体溶液踝关节注射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以上中下通用痛风汤与吲哚美辛对比治疗,观察大鼠步态,测定关节肿胀度,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含量,ELISA方法检测血清白介素(IL)-17,IL-6水平。结果:上中下通用痛风汤高、中、低剂量在致炎后各时间点均能不同程度的抑制尿酸钠所致大鼠踝关节疼痛,减轻肿胀程度,降低步态评分,降低外周血Th17细胞含量。高剂量组Th17细胞含量(1.65±0.25)%明显低于模型组(3.25±0.96)%,相关炎性因子IL-17含量(0.54±0.09)μg·L-1明显低于模型组(0.69±0.07)μg·L-1,IL-6含量亦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上中下通用痛风汤对尿酸钠所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症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Th17细胞及炎症因子IL-17,IL-6水平有关。
2014, 20(9):203-206.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203
摘要:目的:探讨北五味子木脂素(schisandra lignin,SCL)中的活性成分之一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Sch B)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CFb)增殖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以培养的新生Wistar大鼠乳鼠CFb为实验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AngⅡ模型(10-1μmol·L-1)组、Sch B 1,10,30 μmol·L-1 3个剂量组。采用胰酶消化、差速贴壁法培养CFb,MTT法测定CFb增殖活力;分光光度计测定CFb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水平(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ΔΨ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水平。结果:AngⅡ组SOD 活力(122.72±21.59) U·mL-1低于对照组(135.81±26.62)U·mL-1,P<0.01,MDA水平(2.82±0.14) μmol·L-1高于对照组(1.17±0.06) μmol·L-1,P<0.01。SchB 1~30 μmol·L-1能显著提高CFb中SOD活力,降低MDA含量,与AngⅡ相比(P<0.05或P<0.01);AngⅡ组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587.6±55.2)ΔΨm,钙离子水平升高(335.6±28.3),与对照组比较(3 069.2±282.4)ΔΨm,(50.7±4.6),P<0.01或P<0.001,给予Sch B处理后ΔΨm升高(Sch B 10,30 μmol·L-1),钙离子水平下降(SchB 1~30 μmol·L-1),与AngⅡ组比较(P<0.05或P<0.01)。结论:Sch B通过提高CFb SOD活力、降低MDA水平、增加清除自由基能力抑制CFb增殖,其作用与其升高线性体膜电位水平,抑制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减少促进CFb增殖的氧化物质生成有关。
冯波 , 靖慧军 , 郭敏娟 , 崔瑛 , 孙婷婷 , 李乾胜 , 张志娟
2014, 20(9):207-210.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207
摘要:目的:观察石菖蒲抗焦虑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8组(n=12),分别为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石菖蒲挥发油高、中、低剂量组(10,5,2.5 g·kg-1·d-1),石菖蒲水煎液高、中、低剂量组(20,15,10 g·kg-1·d-1),模型组ig生理盐水,阳性组ig地西泮(2.5 mg·kg-1·d-1),连续ig给药5 d,末次给药0.5 h后进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明暗箱实验,观察石菖蒲对小鼠焦虑行为的干预作用。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小鼠脑内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五羟色胺(5-HT)的含量。结果:①石菖蒲挥发油高、低剂量组和水煎液中、低剂量组能明显增加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装置上的开臂滞留时间(OT%,P<0.05),能明显增加小鼠的开臂进入次数(OE%,P<0.05)。②石菖蒲挥发油剂量组和水煎液高剂量组能显著增加小鼠脑内GABA的含量(P<0.05);石菖蒲挥发油中、低剂量组和水煎液3个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小鼠脑内Glu的含量(P<0.05);石菖蒲挥发油3个剂量组和水煎液3个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小鼠脑内5-HT的含量(P<0.05)。结论:石菖蒲挥发油和水煎液在小鼠高架十字迷宫模型和明暗箱模型上均表现出抗焦虑作用,其作用效果与地西泮类似。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中枢GABA含量,降低Glu和5-HT含量有关。
2014, 20(9):211-215.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211
摘要:目的:探讨健脾疏肝方干预防震减灾工作者疲劳性亚健康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5例疲劳性亚健康采用随机按数字法分为对照组62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根据体质情况进行膳食起居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健脾疏肝方,1剂/d。疗程均为8周。记录疲劳量表-14(FS-14)评分,记录肝郁脾虚证主要症状记分,进行治疗前后体质辨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IEF)评价生存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S-14躯体疲劳、精神疲劳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FS-14评分疗效总有效率为92.06%,对照组为77.42%,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疲乏无力,困倦,胸胁胀满,情绪低落,腹部胀满,食欲不振等主要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肝郁脾虚积分疗效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为72.5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平和体质占37.1%,观察组平和体质占69.8%,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生存质量主观感觉及健康状况主观感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健脾疏肝方能降低抗震减灾工作者疲劳性亚健康(肝郁脾虚型)FS-14躯体疲劳、精神疲劳及总分,降低肝郁脾虚主要症状评分,能促使疲劳性亚健康者体质向平和体质转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4, 20(9):215-219.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215
摘要:目的:探讨达立通颗粒治疗糖尿病胃轻瘫(DGP)的临床疗效及胃动素、胃泌素及胃电图的影响。方法:将90例DGP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另设15例单纯糖尿病(DM)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采用糖尿病常规治疗。对照组饭前服用盐酸伊托必利片,50 mg/次,3次/d;观察组饭前服用达立通颗粒,6 g/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进行治疗前后胃电图检测;记录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1%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前两组血浆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均高于单纯DM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浆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胃电图餐前主功率、主频率均高于对照组,胃动过缓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胃电图餐后主功率、主频率均高于对照组,胃动过缓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各主要症状、体征评分均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治疗后各主要症状、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达立通颗粒能促进DGP患者胃蠕动、改善胃动力,减轻临床症状,还能调节胃肠激素,临床有一定的疗效。
2014, 20(9):220-223.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220
摘要:目的:探讨补肺活血汤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疗效及对α1-抗胰蛋白酶(α1-AT)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将诊断明确的COPD患者72例随机按接诊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吸氧、祛痰等治疗。对照组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1吸/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肺活血汤,1剂/d。两组疗程均为12周。进行治疗前后肺功能检测,采用6 min步行距离(6 MWD)评定运动能力,采用COPD生存质量评分表(CAT问卷)评定生活质量,检测治疗前后α1-抗胰蛋白酶(α1-AT)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结果:经参照单位(Ridit)分析观察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6 MWD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CAT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α1-AT较治疗前升高(P<0.01),并高于治疗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IL-8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后观察组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补肺活血汤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能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2014, 20(9):224-227. DOI: 10.11653/syfj2014090224
摘要:目的:探讨柔肝化纤合剂联合阿德福韦酯胶囊治疗气滞血瘀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82例采用院内制剂柔肝化纤合剂联合阿德福韦酯胶囊治疗;对照组82例采用阿德福韦酯胶囊联合其他常规保肝药物。1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超声指标及血生化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脯氨酸肽酶(PLD)、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肝门静脉(hpv)和脾静脉(sv)内径和脾脏的厚度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柔肝化纤合剂联合阿德福韦酯胶囊能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肝功能、肝纤维化及超声学指标,具有治疗和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
2014, 20(9):227-230.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227
摘要:目的:探讨更年灵汤治疗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MPS)(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方法:将86例MPS肝肾阴虚证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适当心理辅导治疗,进行膳食和运动指导。对照组采用口服坤泰胶囊,4粒/次,3次/d;观察组采用更年灵汤,1剂/d,常规水煎分2次服用。两组疗程均为12周。记录治疗前后Kupperman指数(KI)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检测治疗前后血浆β-内啡肽(β-EP)、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和5-羟色胺(5-HT)水平。结果:观察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100%,对照组81.4%,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K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K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病情轻、重程度分级较治疗前减轻(P<0.01),观察组病情轻、重程度分级比对照组轻(P<0.05);治疗后两组E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观察组E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FSH和LH水平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FSH和LH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β-EP,5-HT及IL-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更年灵汤能调节肝肾阴虚证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014, 20(9):231-236.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231
摘要:目的: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系统评价喜炎平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全面检索喜炎平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纳入合格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10个随机对照实验纳入系统评价,均为Jadad评分≥3分的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喜炎平联合常规治疗在整体临床症状、退热、皮疹和口腔疱疹消退时间等方面均优于使用利巴韦林。整体临床疗效比较OR值为3.01,95%可信区间为2.41,4.23;退热、皮疹消退、口腔疱疹消退时间比较分别为[WMD=-0.85,95%CI(-0.99,-0.71),P<0.000 01],[WMD=-1.65,95%CI(-1.82,-1.47),P<0.000 01]和[WMD=-0.87,95%CI(-1.03,-0.71),P<0.000 01],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OR值为0.39,95%可信区间为0.19,0.78。结论:喜炎平联合常规治疗用于小儿手足口病可能取得较利巴韦林联合常规治疗更好的效果且安全性良好,但由于纳入的研究方法学质量不高,尚需更多设计合理的高质量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谢吉福 , 朱盛山 , 蔡延渠 , 黄娟萍 , 田先地 , 张燕梅
2014, 20(9):237-241.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237
摘要:整理固体辅料各项物化参数的表征方法与应用,为辅料研究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检索、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与著作,概述固体辅料流动性、粒度与粒度分布、熔点、黏度、旋光度、结晶度、晶型的表征方法,并对这些表征方法在固体辅料研究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总结。对固体辅料各物化参数的表征应综合考虑选用或联用合适的表征方法,且趋向于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使更加全面有效地表征该辅料的各物化参数。联合运用合适的表征方法对固体辅料各项物化参数进行表征能够有效地控制辅料的质量,且为固体辅料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2014, 20(9):241-246.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241
摘要:对重要粉防己的药理活性进行文献整理与分析。粉防己的主要成分是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在中医中常用来作为抗高血压、抗风湿及镇痛药等。近年来,关于其化学研究、药理活性研究均取得了重要进展。粉防己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药理实验及临床报道药理活性包括抗肿瘤、抗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神经保护等多个方面,为粉防己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通过文献整理,总结了粉防己不同活性成分单体的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为该药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2014, 20(9):247-250. DOI: 10.13422/j.cnki.syfix.2014090247
摘要:探讨数据挖掘技术在医案研究中的应用。通过文献分析整理指出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安研究中的常见目的及方法。医案研究是中医传承的重要手段,数据挖掘技术则是医案研究的重要工具,随着医案数据来源和挖掘目的的变化,挖掘方法也不断增多更新。人机结合才能保证挖掘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对在世名老中医的医案深入挖掘显得尤为迫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名医传承研究平台不断建立,应共享推广,整合优化,促进中医药的学术进步。
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84076882
E-mail:syfjx_2010@188.com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