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22):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119
摘要:苏子降气汤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发布的经典名方之一,采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整理、考证与分析记载苏子降气汤的古代文献及现代临床报道,梳理苏子降气汤的处方源流、组成及方义、药味基原、炮制方法、剂量、制用法、主治等关键信息,为经典名方苏子降气汤的开发与临床运用提供文献、数据等支撑。经分析与考证,苏子降气汤原名紫苏子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处方组成为紫苏子、半夏、前胡、厚朴、甘草、当归、陈皮、紫苏叶、大枣、生姜、肉桂;除前胡的药用基原仍需商酌外,其他药味均遵循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其中当归、前胡、肉桂、陈皮、紫苏叶、大枣用生品,紫苏子为炒紫苏子,半夏为清半夏,甘草为炒甘草,厚朴为姜厚朴,生姜为鲜品;药物剂量建议紫苏子、半夏各15 g,当归、甘草、前胡、厚朴各6 g,肉桂、陈皮各9 g;制用法为在建议剂量的基础上,将以上药味粉碎成粗粒,加入紫苏叶5叶,大枣1个,生姜2片,加水450 mL,煎取240 mL,去药渣,温服,不拘时。该方古代最常用于治疗脚气、喘咳等,亦有用于目赤、血证、梅核气、头痛等,现代最常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尤以慢阻肺病、喘咳等为代表;次见于循环、消化系统疾病,如肺心病、便秘、呕吐等;亦用于治疗梅核气、血证等。古往今来,主治范围虽广,但总离不开上盛下虚,气不升降之病机,万变不离其宗。
2024, 30(22):10-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15
摘要: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被收录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中。通过搜集桂枝麻黄各半汤的相关古代文献,分析和考证方剂源流与组成、药物基原与炮制、剂量与煎服法、方义功效与主治等,共获取桂枝麻黄各半汤古代文献数据186条,涉及中医古籍108部。桂枝麻黄各半汤共6种异名方。其由桂枝、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大枣、杏仁7味药物组成;其药物基原与炮制基本清晰;结合现代临床常用剂量,每次服用剂量:桂枝7.67 g、白芍4.60 g、生姜4.60 g、甘草4.60 g、麻黄4.60 g、大枣4.00 g、苦杏仁2.60 g。煎服法:以水1 000 mL,先煮麻黄15 min,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60 mL,温服120 mL;该方由桂枝汤与麻黄汤合方而成,其功效为发散风寒、调和营卫;其历代主治病证在《伤寒论》原书主治上有延伸拓展,传统主治涉及太阳、厥阴、阳明、少阴病证。除风寒感冒外有头痛、口苦、咽干、腹满、喘、妇人热入血室、身痒如虫行皮中、痘疹、厥证、无脉等病证。现代临床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肺系疾病;荨麻疹、湿疹、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等各种皮肤病;肾衰竭、糖尿病并发瘙痒等。
2024, 30(22):20-2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31713
摘要:目的 梳理分析我国经典名方领域研究现状,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为经典名方的科研和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 选取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检索对象,检索发表时间为2008年1月1日至2023年8月1日的有关经典名方的相关文献,统计其发文量。采用Citespace 6.1.R6软件对样本文献的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有效文献数量847篇。我国经典名方领域的年度发文量在2018年之后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是最主要的期刊来源;詹志来、白洁、陆兔林、傅超美、陈仁寿等人是经典名方领域较为活跃的知名学者,已形成较为稳定的核心作者团队;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其下属单位发文量最多且中心性第一,并与国内其他机构紧密合作;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图谱显示,“本草考证”“临床应用”“质量标准”“指纹图谱”“作用机制”等为核心关键词。关键词突现图谱显示,爆发强度前3位的关键词包括“基准样品”“品质评价”和“产地”。结论 经典名方研究尚存在团队间缺乏大规模合作,成果转化欠缺等不足之处。目前经典名方的研究热点主要是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质量控制及指纹图谱的建立、临床运用的研究。未来经典名方的研究趋势主要在于对经典名方制剂基准样品、药材品质评价和方剂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面的深入研究。
2024, 30(22):27-3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38
摘要:目的 探讨黄连解毒汤通过抑制炎症小体NOD样受体蛋白3(NLRP3)活化抑制细胞焦亡来缓解脂多糖(LPS)诱导的脓毒血症小鼠急性肝损伤(ALI)的机制研究。方法 将54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黄连解毒汤低、中、高剂量组(3.08、6.15、12.30 g·kg-1)、地塞米松组,每组9只,治疗组灌胃对应剂量的黄连解毒汤7 d,治疗结束后腹腔注射LPS(15 mg·kg-1)建立小鼠脓毒血症模型,地塞米松组在造模后1.5 h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05 g·kg-1)进行治疗,造模12 h后记录小鼠脓毒血症评分(MSS);处死小鼠并取血液与肝脏组织;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IL-18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的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NLRP3蛋白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适配蛋白(ASC)蛋白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组织中NLRP3、ASC、胱天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脏组织中GSDMD、Caspase-1、IL-1β、IL-18 mRNA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ALT和AST水平显著上升(P<0.01);炎症因子在血清中含量显著上升(P<0.01);小鼠肝脏有水肿、坏死等病理学损伤现象;NLRP3、ASC、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1);GSDMD、Caspase-1、IL1β、IL-18 mRNA表达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小鼠炎症因子含量显著下降(P<0.01);肝脏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肝组织NLRP3、ASC、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GSDMD、Caspase-1、IL-1β、IL-18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 黄连解毒汤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抑制细胞焦亡,减轻炎症反应,进而对LPS诱导的脓毒血症小鼠急性肝损伤起到治疗作用。
2024, 30(22):35-4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03
摘要:目的 验证运脾化痰通窍方(YHTP)下调糖酵解调控小胶质细胞表型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小鼠炎症及认知记忆障碍。方法 将48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孟鲁司特钠组(30 mg·kg-1)、YHTP低、中、高剂量组(8.28、16.56、33.12 g·kg-1),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他组予脂多糖(LPS)腹腔注射和慢性间歇性缺氧(CIH)造模4周,随后药物治疗4周后取材。动物行为学实验评估小鼠缺氧记忆损伤,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海马组织M1相关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标志物T淋巴细胞活化抗原(CD86)、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M2相关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标志物甘露糖受体(CD206) mRNA表达水平差异。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M1、M2小胶质细胞表型标志物(CD86、CD206)及糖酵解相关蛋白葡萄糖转运蛋白1型(GLUT1)、己糖激酶2(HK2)、磷酸果糖激酶(PFKM)、丙酮酸激酶2(PKM2)、单羧酸转运体1(MCT1)的表达。结果 在行为学表现上,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Y迷宫自主交替率显著降低(P<0.01),巴恩斯迷宫训练期(2、3、4 d)(P<0.05,P<0.01)及测试期(5 d、12 d)目标洞潜伏时间显著升高(P<0.01),M1胶质细胞相关标志物CD86、iNOS,炎症因子IL-1β、TNF-α mRNA显著升高(P<0.01),M2胶质细胞相关标志物IL-10、CD206、TGF-β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糖酵解蛋白HK-2、PFKM、PKM2、MCT1及M1相关标志物CD86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M2相关标志物CD206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YHTP中、高剂量组Y迷宫自主交替率明显升高(P<0.05,P<0.01)。训练期4 d、测试期(5、12 d)目标洞潜伏期时间显著降低(P<0.0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YHTP低、中、高剂量组小鼠海马组织M1相关促炎因子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M2相关炎症因子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YHTP中、高剂量组小鼠海马M1标志物CD86表达降低且M2标志物CD206表达显著升高(P<0.01),且糖酵解相关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1)。结论 YHTP可改善OSA模型小鼠炎症及缺氧认知障碍,是通过下调脑内小胶质细胞糖酵解水平,抑制细胞向M1活化,降低促炎因子释放,促进胶质细胞M2型活化,从而对OSA的炎症及认知障碍发挥治疗作用。
江宇楠,张立雪,段方林,余瑶,李凤辉,马莉娜,吴佩峰,李长兴
2024, 30(22):43-5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02
摘要:目的 探讨二十五味鬼臼丸通过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抑制过度自噬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PMOP)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雌性SD大鼠通过手术去势,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手术(OVX)组、二十五味鬼臼丸(GJ)组、盐酸雷洛昔芬(RLX)组,每组10只。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比色法检测血清中雌激素、骨代谢标志物和胫骨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马松(Masson)染色观察胫骨近端病理变化,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观察胫骨微结构参数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胫骨组织中自噬效应蛋白(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LC3)、微管相关蛋白5(Atg5)、PI3K、Akt、mTOR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Sham组比较,OVX组大鼠血清雌二醇(E2)、钙离子(Ca2+)及骨组织T-SOD、GSH-Px、PI3K、Akt、mTOR mRNA明显下降(P<0.05,P<0.01);胫骨内骨密度(BMD)、骨表面积和骨体积比(BS/B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目(Tb.N)、骨小梁连接性(Con)明显下降(P<0.05,P<0.01),骨骺生长板较薄,骨髓腔内充满脂肪空泡;磷(P)、MDA、ROS和Beclin1、LC3、Atg5 mRNA、蛋白水平及骨小梁分离度(Tb.Sp)明显升高(P<0.05,P<0.01)。与OVX组比较,GJ、RLX组大鼠血清E2、Ca2+及骨组织SOD、GSH-Px、PI3K、Akt、mTOR mRNA水平明显上升(P<0.05,P<0.01);胫骨内BMD、BS/BV、Tb.Th、Tb.N、Con明显升高,骨骺生长板相对增厚,骨髓腔内脂肪空泡明显减少(P<0.05,P<0.01);P、MDA、ROS、Beclin1、LC3、Atg5 mRNA、蛋白及Tb.Sp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信号通路,在OVX组中显著降低(P<0.01),在GJ、RLX组中显著增高(P<0.01)。结论 二十五味鬼臼丸降低氧化应激抑制自噬,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其机制可能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自噬有关。
杨芮,田雨沐,金雨静,翟吴剑文,张统,赵泽华,黄世敬,潘菊华
2024, 30(22):52-6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36
摘要:目的 观察黄精健脑颗粒对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血流量的影响,探讨黄精健脑颗粒治疗VCI的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选取12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2-VO)建立VCI模型。将手术成功的大鼠按照随机区组设计分为模型组、盐酸多奈哌齐组(0.50 mg·kg-1)、黄精健脑颗粒低、中、高剂量组(2.36、4.72、9.44 g·kg-1)。治疗6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新物体识别实验评估黄精健脑颗粒对VCI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连续灌胃8周后,采用激光微循环血流成像仪记录脑血流灌注量的情况;尼氏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存活和损伤程度;免疫组化(IHC)检测海马组织神经元核抗原(NeuN)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因子α(IκBα)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P<0.01),全脑、前脑和后脑区域血流量均显著减少(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明显,神经元存活数显著减少(P<0.01),Neu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血清IL-1β、TNF-α含量显著增加(P<0.01),海马组织PI3K、p-Akt、NF-κB p65蛋白水平显著增加、IκBα蛋白水平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精健脑颗粒中、高剂量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P<0.05,P<0.01),黄精健脑颗粒高剂量组全脑、前脑、后脑血流量明显增加(P<0.05,P<0.01),黄精健脑颗粒中剂量组全脑血流量明显增加(P<0.05),黄精健脑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神经元存活数明显增加(P<0.05,P<0.01),NeuN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黄精健脑颗粒中、高剂量组TNF-α明显减少(P<0.05,P<0.01),黄精健脑颗粒中、高剂量组PI3K、p-Akt、NF-κB p65蛋白水平明显减少(P<0.05,P<0.01),IκBα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0.01)。结论 黄精健脑颗粒可以改善2-VO致VCI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并能促进VCI大鼠脑血流量的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海马神经元损伤有关。
张志猛,袁道通,靳希民,巩瑞,宋振龙,张永奎,王晓乐,毕荣修,谢文鹏
2024, 30(22):61-6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304
摘要:目的 探究苍膝通痹胶囊(CXTB)调控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信号通路抑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软骨细胞焦亡的机制。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CXTB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药组,每组10只。使用改良Hulth法构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大鼠模型,根据分组给予苍膝通痹胶囊(0.25、0.5、1.0 g·kg-1)及塞来昔布(24 mg·kg-1)灌胃,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28 d,1次/d。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检测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分离度(Tb.Sp),苏木素-伊红(HE)染色、番红固绿(SO)染色及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协会(OARSI)评分观察膝关节退变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38 MAPK、磷酸化p38 MAPK(p-p38 MAPK)、NLRP3、Caspase-1、消皮素D(GSDMD)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p38 MAPK、NLRP3、Caspase-1、GSDMD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炎性因子的含量。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软骨组织以Western blot检测p38 MAPK、p-p38 MAPK、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检测p38 MAPK、NLRP3、Caspase-1、GSDMD mRNA表达。结果 Micro-CT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KOA大鼠关节间隙明显狭窄并见骨赘增生,BV/TV值减少、Tb.Sp值增加(P<0.01),血清中TNF-α、IL-1β、IL-18含量升高(P<0.01),软骨中p-p38 MAPK、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升高(P<0.01),p38 MAPK、NLRP3、Caspase-1、GSDMD mRNA表达增强(P<0.01),与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正常软骨组织相比,病变软骨中的p-p38 MAPK、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升高(P<0.05),p38 MAPK、NLRP3、Caspase-1、GSDMD mRNA表达增强(P<0.01)。HE染色及SO染色中可见KOA大鼠关节面粗糙,软骨厚度变薄,细胞排列无序杂乱,同时OARSI评分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CXTB低、中、高浓度组大鼠膝关节的BV/TV值增加、Tb.Sp值减少(P<0.01),HE染色及SO染色可见关节面趋于平滑,OARSI评分减少(P<0.01),p-p38 MAPK、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降低(P<0.05),p38 MAPK、NLRP3、Caspase-1、GSDMD mRNA的表达下降(P<0.01),血清中TNF-α、IL-1β、IL-18含量降低(P<0.01)。结论 苍膝通痹胶囊干预后可减缓KOA大鼠的膝关节退变并且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及软骨细胞焦亡从而保护软骨,而机制可能是通过p38 MAPK/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来调控的。
2024, 30(22):69-7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07
摘要:目的 基于“转录组-成分靶标-表型基因”多维网络全局式探索化湿败毒方抗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中医药百科全书(ETCM 2.0,
2024, 30(22):79-8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36
摘要:目的 探讨芪灵方干预慢性萎缩性伴肠上皮化生(GIM)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将8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空白组、空白加芪灵方组、模型组、芪灵方高、中、低剂量组、叶酸组、摩罗丹组,除空白组、空白加芪灵方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使用0.02 mol
赵国桢,李慧珍,梁宁,张海力,刘斌,车前子,周峰,李贺,陈晓雯,叶龙,林甲昊,宗星煜,王丁熠,史楠楠,王燕平
2024, 30(22):87-9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24
摘要: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存在临床实际应用较少,实施效果不明确等问题,可能与缺少符合临床实践需要的证据有关。为给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精准的证据,该文提出中医指南联合真实世界研究的模式,具体包括4个研究步骤:第一,在指南实施阶段,需同步建立一个高质量的研究型数据库;第二,基于该库,对指南推荐意见进行多维度评价,包括对指南的应用性、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第三,基于数据库明确核心处方,并精准定位获益人群及用药方案,即通过对大量临床数据的分析,探索不同用药频率、不同剂量、不同用药时间对疗效的影响,以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第四,使用真实世界证据指导指南的更新。基于这一研究模式,可以为古方、验方提供真实世界证据,提高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同时,这一模式也可以降低研究成本,提高研究效率。在应用这一模式时,需要重视真实世界研究证据的质量,确保其能够真实反映临床实践中的情况。此外,还需要重视指南推荐措施的临床应用,确保医生能够根据指南进行规范化的诊疗。最后,需要重视多学科专家的全流程参与,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综上,该模式的应用将有助于形成更加符合临床实践需要的中医指南,达到促进中医临床诊疗均质化发展的最终目的。
2024, 30(22):94-10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27
摘要:作为中医四诊之首,望诊及相关装备研制的现代化研究因证据质量参差、标准化缺失、算法透明度不足及决策可靠性和稳定性差,面临落地转化困难的挑战。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和国家宏观政策支持的背景下,数智中医广义望诊研究应运而生。该研究旨在通过数智技术,突破肉眼望诊局限,全面感知、分析人体头面及全身的神色形态望诊信息,智能关联中医脏腑功能与健康疾病转归,形成数智中医广义望诊装备及多维多模态望诊感知、融合分析及评价决策的技术体系,提高望诊对疾病风险预警、诊断性评价的准确性,弥合望诊装备难以有效辅助临床诊疗决策的鸿沟。该文在循证视角下系统审视数智中医广义望诊研究及相关装备研制思路,深入探讨在研究过程中如何基于循证医学原则,提出临床导向的关键科学问题、全面获取并协同应用多元多维数据、以数智驱动建立精准中医望诊模型、优化标准以提升装备的交互性与可靠性、构建后效评价机制以评价促提升,并积极应对智能化技术应用中可解释性差和信息安全方面的潜在风险。该文不仅展示了数智技术在提升望诊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也为中医望诊技术面向现代化转型的路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为全球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
2024, 30(22):102-10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23
摘要: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临床研究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模式发展,数字化技术引入中医药临床研究可优化研究设计、提高研究质量、节约研究经费及时间。计算机、网络及传感器等技术手段使得临床研究招募及筛选、疾病诊断及治疗、知情同意、指标测量等流程的数字化及远程操控得以真正实现。人工智能(AI)算法、可穿戴监测设备、数据管理工具、区块链及虚拟临床试验(VCT)是临床研究的关键创新技术及研究设计方法。基于此,该研究对AI算法、可穿戴监测设备、数据管理工具、区块链及VCT等数字化关键技术及研究方法进行相关文献总结分析后发现,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未来发展需要重视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临床研究技术革新,并进一步深化数字化技术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医学伦理观念,促进了临床研究的去中心化,简化了研究受试者的参与流程,降低了临床研究时间及成本,提高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效率,增强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客观性、真实性及稳定性。深化数字化技术的临床研究应用、实现多种数字化技术交叉融合使用是中医药临床研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数字化革新可推动中医药临床研究发展,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
2024, 30(22):110-11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822
摘要:近年来适应性设计逐渐在临床试验中崭露头角,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拓展。相比于传统的随机对照试验,恰当的适应性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节约实验时间和资源,提高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论证强度,并且更符合伦理学要求,也有利于药物后续的上市研究。一方面,由于适应性设计更大的灵活性,控制Ⅰ类错误率、真正提高研究效力是其应用的难点。所以在研究中对适应性设计的规范应用和优化值得提前重点关注。如遵循良好的适应性设计原则,提前进行严格的方案预设计;科学应用贝叶斯动态模型、模拟方法等多种统计学方法及检查委员会等手段,以助于监测研究环节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其灵活性恰好与中医药临床实际相契合。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决定了中医临床提供的是一个动态的、个性化诊疗方案,而西药传统的固定研发方案限制了中医药“人用经验”的发挥。为解决中医药研发的这一瓶颈,创新性利用具有多重性和可变动性的适应性设计这一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可以为中医药临床研究与中药创新研发提供一个可行的新思路。通过学习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第一个口服植物药Crofelemer等新药案例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应性设计在临床研究方案中的更优解及在“三结合”中药审评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进一步完善试验方案设计、明确试验方案要点,为中药复方临床药效、药理机制探索和上市后疗效评价开拓适应中医临床定位、体现作用特点和优势的创新研发应用方案。
赵国桢,高子恒,赵晨,李慧珍,梁宁,刘斌,车前子,张海力,李衣芗,周峰,李贺,李博,史楠楠
2024, 30(22):120-12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422
摘要:作为随机对照试验的补充,观察性研究可为中医治疗措施的疗效提供证据,还可用于疾病影响因素、病因及预后等问题的研究。但其由于其缺少随机化,普遍存在混杂效应,严重影响了研究因素与结局之间的因果推断,造成了混杂偏倚,因此识别和控制混杂因素是中医观察性研究中需重点解决的难题。根据因果关系网和中医理论特点,可以将混杂因素分为已测量的混杂和未测量的混杂。此外,还需关注混杂因素与中间变量的鉴别,以及与研究因素的交互作用。对于混杂因素的控制方法,可通过分层、多因素分析、倾向性评分和疾病风险评分等方法控制已测量的混杂因素;可使用工具变量法、双重差分法和底事件率比校正法对不可测量及未知混杂因素进行校正。通过对混杂因素的校正和控制,可保证组间的均衡性,减少混杂偏倚。此外,敏感性分析、判定交互作用等方法使得对混杂的控制更加全面。因中医自身特点,中医观察性研究在识别和控制混杂因素时面临着独特挑战,包括患者接受的中医治疗措施不断变化、中医四诊信息的混杂效应常被忽略及中医证候诊断缺少客观化标准。目前已有部分学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创新性的探索,为开展更高质量的中医观察性研究提供方法学基础,以获得更严谨的中医真实世界证据,并逐步形成符合中医特色的观察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
刘腾文,施逸凡,王天园,刘倩,范志朔,赵国桢,胡晶,王东,李博
2024, 30(22):127-13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221
摘要:近年来,用循证医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有成就也有质疑。其主要原因是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在学科特点和临床思维上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更好地开展适应于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该文首先对于中医临床循证评价所面临的中医诊断、临床干预、疗效评价方法等方面困境进行分析。结合中医临床评价现状与团队长期临床科研实践积累,该研究认为从根源上确立和梳理中医病证结合体系,是实现中医临床循证的首要因素。该文进一步对于病证结合体系的具体内涵、发展演变及当下所面临问题进行探讨,特别是对于病证结合体系选择中医病名还是现代医学病名诊断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从“中医病名+证型诊断”和“西医病名+证型诊断”两方面分别阐述临床适用场景,并就临床评价中疾病、证候诊断规范化,临床评价与循证方法选择等实际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文章指出病证结合诊断标准的确立有助于后续临床干预的确定、临床研究方法的选择及评价指标的确立,对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该文通过梳理病证结合体系发展与现状,探索性提出中医病证结合体系规范化建设及临床循证评价应用路径,以期更好地融合中医传统与现代临床,实现中医药循证的标准化和客观真实评价,以促进中医药与循证医学更好地融合。
郑丹平,杨伟,史楠楠,卫东锋,李安,张格知,陈雪,刘芳绮,闫兆帅,柏伟宣,向兴华,田雅欣,刘孟宇,张华敏
2024, 30(22):137-14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91
摘要:该研究采用卫生系统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AGREE-HS)工具,对遴选的全球34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应急卫生系统指南和6份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卫生系统指南进行了示范性评价,评价条目包括主题、参与人员、方法、推荐意见和可实施性,旨在探索分析应急卫生系统指南的制定特点。评价结果显示,应急卫生系统指南的总体得分为49%,其中“主题”得分最高,“推荐意见”次之,“参与人员”得分最低;标准卫生系统指南的总体得分为79%,所有条目得分均较高。与标准卫生系统指南比较,应急卫生系统指南的“参与人员”“方法”“推荐意见”和“可实施性”得分显著降低(P<0.01),由WHO制定的COVID-19应急卫生系统指南在“主题”评分上优于标准卫生系统指南(P<0.05)。与各国家制定的COVID-19应急卫生系统指南比较,WHO指南在各条目和总体得分上均表现出显著优势(P<0.01)。分析表明,以COVID-19指南为代表的应急卫生系统指南与标准卫生系统指南同样重视主题和推荐意见,前者对制定专家参与度、证据依据充分性、综合考量全面性的要求有所弱化,具有突出主题、制定目的明确、围绕需求导向、紧跟最新证据、灵活调整、确保指南时效性,强调即时实施效果、弱化远期影响、注重综合效益等特点。此外,制定主体、指南类型及报告完整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郑丹平,杨伟,卫东锋,史楠楠,佟琳,李安,张格知,陈雪,刘芳绮,柏伟宣,向兴华,刘孟宇,张华敏
2024, 30(22):149-15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99
摘要:应急卫生系统指南制定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保障指南质量、可靠性和实用性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卫生系统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AGREE-HS)评价工具,对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卫生系统指南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卫生系统指南进行示范性评价,旨在探索应急卫生系统指南制定方法的核心特点。评价结果显示,在AGREE-HS的5个评价条目中,纳入的34份应急卫生系统指南“方法”条目得分位居第3,低于“主题”和“推荐意见”。其中,标准2(考虑了最有效和最相关的证据)得分最高,标准5(描述了潜在选择的成本和成本效益的证据)得分最低。与WHO标准卫生系统指南比较,COVID-19卫生系统指南在“方法”条目上的得分较低(P<0.05),且在9项标准中均有体现(P<0.05),尤其是标准1(采用系统、透明的方法对证据进行识别和审查)和标准9(采用系统和透明的方法商定最终的推荐意见)。在COVID-19应急卫生系统指南内部比较中,除标准8外,WHO制定指南的其他8项标准得分明显高于各国指南(P<0.05);在分类评价中,临床相关类指南的标准3(证据基础是最新的)和标准8(推荐意见背后的论据很清楚)得分相对较高。总体而言,以COVID-19指南为代表的应急卫生系统指南的制定方法强调证据导向,并引入专家共识,具有证据合成策略灵活、证据审查流程简化及情境化的特点,受外部、内部和具体执行等多因素影响。
李安,张格知,陈雪,刘芳绮,郑丹平,柏伟宣,杨伟,卫东锋,史楠楠,刘孟宇
2024, 30(22):157-16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294
摘要:应急卫生系统指南(HSG)的制定方法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在紧急情况下的响应效率和效果。一个科学、系统、易于执行的指南可以帮助各级卫生机构快速协调资源、规范应急流程、保障公众健康。该研究使用卫生系统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AGREE-HS)评价工具,分析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指南为代表的应急HSG在制定参与人员方面的特点。结果显示,纳入的34篇指南中,参与人员条目得分最低,特别是在该条目下的5个评价标准中,标准1“开发小组多样性”得分最高[(3.13±1.55)分],标准5“预防资助机构影响”得分最低[(1.21±0.47)分]。在标准5已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或尽量减少资助机构的影响得分差异方面,WHO制订的6篇标准HSG与4篇应急HSG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标准1~5开发小组成员、背景、利益冲突及预防措施方面,6篇WHO标准HSG与34篇应急HS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WHO制定的指南与不同国家制定的指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制定应急卫生系统指南时,参与人员受指南制定时限性、参与形式、证据有限和预期结果不确定性等多因素影响。应急HSG制定的参与人员具有弱化小组成员构成的广泛性、机构的多源性、利益冲突性等多方面要求,强调在紧急情境下提供迅速、实用指导的政府官员、专业人员等关键角色的参与。
张格知,刘翠芳,郑丹平,陈雪,李安,刘芳绮,卫东锋,杨伟,史楠楠,刘孟宇
2024, 30(22):164-17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292
摘要:指南的推荐意见是通过共识形成的现有最佳证据的综合,构成了指南的主体和核心内容。该文基于卫生系统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AGREE-HS)工具的“推荐意见”条目及其下的8项评价标准,分析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指南为代表的应急卫生系统指南(HSG)推荐意见制定特点。为进一步探索应急HSG的推荐意见与非应急HSG的不同特点,该文将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HSG作为对照。评价结果显示,“推荐意见”条目得分在5个条目中排名第2,仅次于“主题”条目。其中涉及可行性的标准7得分最高,涉及伦理原则的标准3得分最低。与标准HSG比较,除促进平等的标准4外,应急HSG的推荐意见得分及其他标准得分明显降低(P<0.05)。比较不同制定者的指南时,由WHO制定的指南推荐意见得分明显高于各国家制定的指南(P<0.05),尤其在标准4、涉及社会文化和政治利益的可接受性和一致性的标准5、涉及更新计划的标准8上表现突出。比较不同亚类的指南时,全球/国家战略层面的指南在涉及全面性的标准2得分明显高于具体临床或物资指导层面的指南(P<0.05)。总体而言,以COVID-19指南为代表的应急HSG与标准HSG在推荐意见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应急HSG的内容表述更为凝练,对预期结果的阐述相对较弱,在全面性与伦理、平等、社会文化和政治利益等综合性要求方面有所取舍,同时重视更新计划。
陈雪,李安,刘芳绮,郑丹平,张格知,史楠楠,杨伟,卫东锋,刘孟宇
2024, 30(22):171-17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295
摘要:应急卫生系统指南(HSG)主题的明确保证了指南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快速、有效的公共卫生响应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框架。该研究采用卫生系统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AGREE-HS)评价工具,对以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HSG为代表的应急HSG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HSG进行了示范性评价,旨在探索应急HSG制定主题的特点。结果显示,纳入的34篇指南中,“主题”条目得分最高。特别是涉及相关且适用因素的标准4得分最高(5.59分),涉及卫生系统优先级别描述的标准3得分最低(2.76分)。标准1在标准HSG和整体应急HSG、WHO与各国应急HSG比较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3在标准HSG与应急HSG、WHO与各国应急HSG比较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4在WHO与各国应急HSG比较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急HSG亚类评价中,组间、组内比较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而言,应急HSG的主题注重详细描述卫生系统面临的挑战,涵盖挑战的性质、受影响人群等相关且适用的因素,与利益相关方的关注点保持一致;弱化优先级设定,重点在于快速响应和灵活应对紧迫问题。受证据基础、阶段反应时机和有效性等多种因素影响,主题设定有所差异。
2024, 30(22):178-18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365
摘要:目的 建立中药药代动力学与谱动学量-时表征理论体系。通过分析山银花、鱼腥草注射剂、金银花及补阳还五汤等制剂的药代动力学与谱动学行为,比较半衰期、统计矩和统计学3种方法表征量-时关系的异同,找到最适宜的表征方法。方法 从100只昆明种小鼠中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组,其余小鼠耳廓涂抹二甲苯建立耳肿胀急性炎症模型。造模成功后的小鼠灌胃山银花水提液(30 g?kg-1),空白组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收集不同时间点的小鼠血浆,测定成分含量变化。同时,将前期的鱼腥草注射剂、金银花、补阳还五汤的药代动力学结果纳入,计算药代动力学、谱动学参数,比较使用半衰期法、统计矩法、统计学法计算代谢95%总成分时间的差异。结果 在半衰期法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宜中药多成分体系量-时关系表征的统计矩法和统计学法数学表达式。药动学结果显示,山银花中单个成分药代动力学参数各异,隐绿原酸、芦丁表现为二室模型,其余成分表现为一室模型;经谱动学相似度计算,鱼腥草注射剂、金银花、山银花及补阳还五汤中所含各成分间的体内代谢方式不一,差异较大。经半衰期法、统计矩法、统计学法计算4种中药或制剂在体内代谢95%总成分时间,发现与统计矩法比较,半衰期法计算结果差异较大,而统计学法则差异较小。结论 统计学法既可体现统计矩法的特点,表征各成分的离散程度,又可与指纹图谱关联构成谱动学,表征95%的药物成分的量-时关系,是较宜表征中药成分群量-时关系的方法。
2024, 30(22):187-19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63
摘要: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MS)分析甘松活性成分甘松新酮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和分布情况,并推测其代谢途径。方法 大鼠连续3 d灌胃30 mg·kg-1剂量的甘松新酮混悬液,于设定的时间点收集血浆、尿液、粪便,以及心、肝、脾、肺、肾、脑、胃、肠组织,经处理后进行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MS分析,采用Xcalibur 2.2软件分析质谱数据,通过比较给药组和空白组的基峰色谱和提取离子色谱搜索代谢产物,再根据色谱峰相对保留时间(tR)、准分子离子峰、精确分子质量及二级质谱图碎片离子等信息,利用SciFinder、PubChem等数据库检索元素组成和参考相关文献,从而鉴定可能的代谢产物,并推断代谢途径。结果 共鉴定甘松新酮代谢产物30种,从尿液、粪便、血浆、脑、心、肝、脾、肺、肾、胃、肠中分别鉴定了15、19、12、7、4、11、8、13、13、8、12种代谢产物。甘松新酮在大鼠体内主要通过羟基化、去羟基化、还原、脱氢、水合、脱水、羧基化、葡萄糖醛酸化和去羟基异丙基等途径代谢。结论 甘松新酮可在大鼠体内发生Ⅰ相和Ⅱ相代谢,代谢产物广泛分布在大鼠的主要器官中,该研究结果可为甘松新酮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研究,以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刘文卉,华国栋,朱宝琛,高若瑜,黄鑫,王萌,刘政,程娇娇,宋志斌,王金桂,薛春苗
2024, 30(22):196-20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261
摘要:目的 利用代谢组学探究三七总皂苷(NTS)对阿司匹林(ASA)所致大鼠小肠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NTS高、低剂量组(62.5、31.25 mg·kg-1)及阳性药组(奥美拉唑2.08 mg·kg-1+瑞巴派特31.25 mg·kg-1),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各组大鼠每日给予ASA肠溶微丸10.41 mg·kg-1建立小肠损伤模型。各给药组在此基础上每日分别灌胃相应剂量药物,正常组及模型组灌胃等体积饮用水。期间记录大鼠体质量变化情况、粪便性状变化情况并进行评分。给药14周后,取各组小肠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扫描电镜观察损伤情况,并对小肠表观损伤情况进行评分。取正常组、模型组及NTS高剂量组大鼠血清,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进行数据处理,以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1.0,差异倍数(FC)≥1.5或≤0.6且t检验P<0.05为标准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结合人类代谢组数据库(HMDB)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给药14周后,模型组平均体质量增量低于正常组,NTS高剂量组接近正常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粪便性状评分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与NTS高剂量组评分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染色及扫描电镜结果显示,NTS能显著改善ASA所致的小肠损伤,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肠损伤评分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NTS低、高剂量组小肠损伤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血清代谢组学共筛选出正常组与模型组间差异代谢物75个,其中表达上调化合物55个,表达下调20个;模型组与NTS组间差异代谢物76个,其中表达上调化合物14个,表达下调62个;NTS可回调水杨酸、3-羟基苯甲酸与4-羟基苯甲酸3个差异代谢物,涉及胆汁分泌,叶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3条代谢通路。结论 NTS可预防ASA所致小肠损伤,经由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其潜在机制可能与调节大鼠胆汁分泌与氨基酸代谢途径有关。
吴婉阁,纪宝玉,何江龙,李秀清,李盼盼,陈随清,董诚明,崔红新,裴莉昕
2024, 30(22):204-21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16
摘要:目的 对常见蕨类中药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征、生长环境与药性药效之间的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蕨类植物在中医药方面更广泛合理地运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常用蕨类中药的入药部位、生长环境、性味归经以及其临床功效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查阅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资料,对常用蕨类植物中药及《中国药典》收录情况进行统计,使用Excel 2016、ChiPlot、Cytoscape 3.7.1、SPSS 21.0,微词云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主要蕨类植物中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生境中,溪边湿地>树干石缝>向阳山坡>水面;在入药部位中,全草>根茎>叶>干燥地上部分>孢子;在性味中,凉>寒>平>温>热,苦>辛>甘>淡>咸;在归经中,肝>胃>肺>肾>膀胱>心>大肠>脾>小肠;在中药应用中,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凉血止血>活血散瘀>祛风除湿。结论 蕨类来源中药四气以凉性居多,五味以含苦味居多,归经以归肝经居多,以全草、根茎入药为主,多生长在溪边湿地旁,树荫林下及树干石缝中,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凉血止血、活血散瘀、舒经通络是其主要功效。蕨类来源中药的组织结构、生境、入药部位均与其性味功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重点蕨类来源中药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2024, 30(22):212-22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12
摘要:目的 对百味水生类中药的入药部位、生境、组织、成分和性味功效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取象比类思维加强论证,为水生类药用植物的临床使用及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查阅《中国水生植物》《中国植物志》及相关文献资料,筛选出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及地方标准中收录的水生类中药共100味,对其“药物-科属-生活习性”及“药性-成分-中药学分类-药理活性”分别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水生类中药四气以寒性居多,五味以含苦、辛、甘味居多,多归肝经,以全草或地上部分入药为主,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主要含黄酮类、生物碱类、挥发油类化学成分,清热解毒、利尿是其主要功效。结论 水生类中药的入药部位、生境、组织、成分均与其性味功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水生类中药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李堂帅,纪宝玉,陈琳,许双全,何江龙,陈随清,董诚明,裴莉昕
2024, 30(22):222-23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512
摘要:目的 对刺类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入药部位、化学成分等方面进行统计,并针对性味归经功效之间的相关规律进行系统性分析,为其临床应用和资源开发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查阅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各省市炮制规范等相关文献资料,对统计的46种刺类药用植物性味归经、入药部位、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省份分布等进行分析整理,使用Excel 2013和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发现46种刺类药用植物分布于1界,1门,1纲,细分为25科;以刺的类型划分,叶刺>皮刺>枝刺>果实刺;以性味归经划分,温>平>寒>凉>热;苦>甘>辛>酸>咸;肝>肺>脾=大肠>心>肾;以入药部位划分,根及根茎>果实>全草>花>叶;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华北地区及西南省份;刺类药用植物其化学成分以黄酮类、生物碱类、皂苷类为主,大多数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痈、行气止痛、消肿排脓的功效,其中24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结论 刺类药用植物以菊科、豆科、蔷薇科居多,在刺的类型中以叶刺类型居多,四气以温性居多,五味以苦味居多,归经以归肝经居多,入药部位以根茎入药居多,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痈的功效,综上刺类药用植物中刺的类型、分布、入药部位等方面与其性味功效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为刺类药用植物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提供全面参考。
2024, 30(22):231-242.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62
摘要:目的 比较人参、生姜单煎和配伍合煎形成的纳米相态(NP)在大鼠肠吸收差异,探讨人参生姜合煎后形成的新NP对人参、生姜主要成分吸收的影响。方法 采用差速离心和透析技术分别富集人参、生姜单煎与合煎液中的NP;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粒度分析仪、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对其形态、粒径、Zeta电位、浓度等进行表征;采用外翻肠囊模型,以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UPLC-QqQ-MS/MS)对人参、生姜单煎、合煎的NP肠吸收液中指标性成分进行分析,以单位面积实际累积吸收量(Q实际)、吸收速率常数(Ka)、表观渗透系数(Papp)为评价指标,考察上述NP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中的吸收特性。结果 人参、生姜单煎液与合煎液中均存在不规则球形NP,且合煎形成的NP中成分含量多低于单煎NP。其中,10种成分可吸收进入肠囊,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Papp均>1×10-5 cm·min-1。与单煎液NP比较,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f、4-姜酚、6-姜烯酚等成分的Q实际及Ka在合煎液NP中显著升高,而人参皂苷Re、6-姜酚则显著降低(P<0.01);除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d外,其余成分的Papp在合煎液NP中均显著升高(P<0.01)。此外,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d、人参皂苷Ro的Q实际最大肠段部位前移,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8-姜酚后移;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d、人参皂苷Ro的Ka最大肠段部位及Papp最大肠段部位前移,人参皂苷Re、4-姜酚则后移。结论 人参、生姜合煎有助于促进二者有效成分的吸收,同时改变部分肠段对有效成分的吸收行为,该研究可为后续二药配伍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高文晶,李珊珊,向小梅,孙奕,曲洋,周春玲,周书繁,俞仑,李兵,王萍,许海玉
2024, 30(22):243-24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62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识别保元汤基准样品化学成分的检测方法,明确保元汤的物质基础。方法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系统地表征与鉴定保元汤水煎液中的化学成分。色谱条件为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0.1%甲酸乙腈溶液(B)梯度洗脱(0~3 min,2%~19%B;3~8 min,19%B;8~8.1 min,19%~22%B;8.1~14 min,22%~29%B;14~16 min,29%B;16~32 min,29%~45%B;32~32.1 min,45%~90%B;32.1~35 min,90%~95%B;35~36 min,95%~98%B;36~37 min,98%~2%B;37~40 min,2%B),基于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负离子模式下检测,质量扫描范围m/z 50~1 500。通过UNIFI 1.9.4软件匹配、对照品比对、中医药百科全书(ETCM)数据库检索及文献报道等对保元汤水煎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解析。结果 在负离子模式下鉴定229个成分,正离子模式下鉴定181个成分,去重后共有322个成分,包括116个三萜皂苷类、66个黄酮类、19个有机酸类、6个姜酚类、6个姜醇类、5个姜酮类、10个氨基酸类、7个糖类、5个香豆素类和82个其他类化合物;其中人参归属83个成分,甘草归属141个成分,黄芪归属39个成分,肉桂归属35个成分,生姜归属38个成分。结论
2024, 30(22):249-25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638
摘要:蓝萼甲素(GLA)是由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香茶菜中提取分离出来的一种天然二萜类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GLA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纤维化、改善骨质疏松和保护心血管等多种药理活性,且体内安全性好。此外,针对GLA在植物中含量低、溶解性差、代谢率高、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研究者对其开展了全合成、结构修饰和开发纳米制剂等研究。查阅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GLA的文献报道,并对其全合成、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体内代谢转化等进行归纳总结,为明确GLA药理活性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以期为GLA的研究开发及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4, 30(22):259-26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29
摘要:西黄丸是抗癌中成药的经典名方,遵循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祛邪和扶正相结合的理论原则,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传统多用于治疗火郁、痰瘀、热毒壅滞所致的痈疽疔毒、流注、乳岩、痰核、瘰疬、肺痈、肠痈等疾病,现代临床将其用于恶性肿瘤、乳腺增生、带状疱疹、淋巴结炎、盆腔炎包快、乳腺炎、声带白斑、痤疮等疾病的治疗及辅助治疗。西黄丸现收载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上等药材,结合现代技术工艺,充分保留了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氨基酸、萜类化合物、脂肪酸、脂肪酸酯、酚类、胆汁酸、胆汁色素和挥发油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西黄丸中的胆红素、胆酸、乳香酸及挥发油等多种活性成分交互作用,可发挥抗肿瘤、抗乳腺增生、调节免疫功能、抗炎、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等药理作用。该文对西黄丸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整理综述,并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概念中的传递与溯源、特有性、有效性、可测性及复方配伍环境对西黄丸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提示胆红素、胆酸、牛磺酸、麝香酮、11-羰基-β-乳香酸、β-乳香酸、3-乙酰基-11-酮-β-乳香酸、乙酸辛酯、β-榄香烯、没药酮可作为西黄丸的质量标志物,可为西黄丸的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依据。
2024, 30(22):270-27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303
摘要: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 villosum、绿壳砂Amomum villosum Var. xanthiondes和海南砂Amomum longiligulare的干燥成熟果实。砂仁作为著名的“四大南药”之一,同时也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材,在我国主产于广东省、云南省和海南省等地。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砂仁因其显著的药用价值而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公众的青睐。同时,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鉴别方法的研究也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砂仁的化学成分相当复杂,主要成分包括乙酸龙脑酯、樟脑和龙脑等挥发性成分,及多糖、多酚和矿质元素等非挥发性成分;砂仁的药理作用广泛,包括胃肠保护、降脂减肥、降血糖、降尿酸、抗氧化、抗炎、抗菌和镇痛等;砂仁的鉴别技术包括显微技术鉴别、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别和电化学指纹图谱鉴别等至关重要,关系到砂仁的品质控制、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近年来较全面地归纳总结砂仁的研究鲜有报道,这限制了砂仁的深入研究和高值化开发利用。文章系统地综述了砂仁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鉴别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砂仁未来的研究展望。
2024, 30(22):279-28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293
摘要:结直肠癌(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腹痛、便质改变、便血及体质量减轻等临床表现,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生、发展依赖于多种机制,其中肿瘤微环境(TME)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越来越受到重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通过促血管新生、免疫逃逸等方式,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并与肿瘤预后息息相关。近年来,中医药已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癌症领域,研究发现中医药主要通过抑制癌细胞增殖、转移和血管生成,促进癌细胞凋亡、诱导肿瘤细胞自噬等和影响免疫功能等途径发挥抗结直肠癌的作用。中医药作为有效治疗手段之一,不仅能够调节TAMs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且其中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可能会成为免疫治疗领域的新研究方向。因此,该文阐述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及其在结直肠癌进展中的作用,并梳理和总结不同种类的中药单体、中药复方及中药新型制剂等抗结直肠癌的分子靶标与作用机制,为中医药在结直肠癌临床治疗提供机制参考,为探索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及其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024, 30(22):289-29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536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以慢性腰背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中轴关节,也可累及外周关节和多种器官,严重者出现脊柱强直或畸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AS发病因素复杂,与遗传、免疫、肠道菌群等相关,发病机制暂未明确。其中,炎症反应、骨破坏和异位骨化为AS的主要病理特征,在AS疾病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成分等药理学作用,可通过抗炎、抑制骨破坏和防治异位骨化防治AS,且临床效果显著,但未见相关文献报道。因此,该综述通过阐述炎症反应、骨破坏和异位骨化与AS发生发展的关系,总结中医药从抗炎、抑制骨破坏和防治异位骨化治疗AS的最新研究报道,旨在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在AS防治中提供参考和新的思路与方向。
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84076882
E-mail:syfjx_2010@188.com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