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编辑部网站!
  • 2024年第30卷第2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药理学学科建设专刊

      2024, 30(23):1-2.

      摘要 (13) HTML (8) PDF 3.01 M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0+1
      • 1+1
      • 2+1
      • 3+1
    • >学科建设
    • 中药药理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与提升——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为例

      2024, 30(23):3-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37

      摘要 (11) HTML (4) PDF 495.35 K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药药理学(PTCM)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学科。该文回顾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药理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成就。梳理近年来该学科着力推动中药药理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改革措施。在开设的中药药理学专论课程基础上,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增设专业基础进阶课、中药药理实验课、药理研究工具课、中药研究拓展应用课等一系列自设课程。在丰富研究生课程体系同时,探索中药药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创新途径和方法,并思考中药药理学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中药药理学科发展及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 基于文献计量学及专利分析的中药药理学学科进展——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为例

      2024, 30(23):8-1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508

      摘要 (8) HTML (2) PDF 649.47 K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药所”)中药药理学学科相关文献,评估其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学科成员学术影响力,以及专利技术情况。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2002—2024 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信)作者,且作者单位为中药所的学科成员论文,使用CiteSpace 6.3.R6对年发文量、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对中药所中药药理学学科成员的论文发文总数、被引次数等测度参数进行统计, 得出h指数后计算学术迹,从学术迹T、高被引论文等方面对学科成员学术影响力量化测评;从HimmPat专利数据库检索中药所中药药理学学科2005—2024年的专利数据,采用Excel 2022及Origin 2021对专利整体申请趋势、技术构成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在过去20余年,学科论文年发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关键词热点包含“动物模型”“作用机制”“网络药理学”等;研究热点聚焦在中药药理机制创新方法、中药防治重大非感染性疾病和中药防治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的基础研究等。中药所中药药理学学科成员学术迹T均为正值,个人影响力良好。近几年专利申请趋势增长明显,主要集中在A61K类专利、G01N小类,IPC大组分析显示主要技术应用集中在A61K36、A61K31等领域。结论 中药所中药药理学学科发展稳步向上,学科成员学术影响力尚可,专利成果丰富。未来可继续加强药理学科创新研究和新药研发,开展多学科交融研究,促进中药现代化。

    • >学术探讨
    • 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药效评价创新方法: 基于五脏关联规律的中药复方“同治/同调”药效优势表征体系构建思考

      2024, 30(23):19-2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393

      摘要 (14) HTML (17) PDF 592.58 K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药复方临床疗效优势在实验研究中始终无法得以充分表征,成为制约中药药理学乃至中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五脏生克制化理论指导下的“同治/同调”思想,在历代中医临床中有重要指导意义,且仍广泛应用于当代临床。但这一独特而极具临床价值的辨治用药体系,在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被完全忽视,可能是制约中药复方疗效优势药理学表征的关键因素之一。该文在系统总结中药复方药效评价阶段性研究进展和成就基础上,从“藏象”与五脏核心观、基于五脏“生克制化”的中医疾病认识观等方面,思考基于中医五脏关联规律的中药复方“同治/同调”药效优势挖掘路径,并以心肺关系为切入点,以“心肺同治”为范例,思考中药药效优势的药理学表征新方法,以期为中药复方药效评价方法学突破提供新的思路。

    • 基于“气血交互于脉”理论探讨益气活血中药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2024, 30(23):27-3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222

      摘要 (20) HTML (3) PDF 637.77 K (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为缺血性心脏病在治疗过程中的常见损伤,可归属于中医学“胸痹”“心悸”范畴,其发生发展与气血失和导致的血脉损伤相关。气血同病是MIRI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气血辨证是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气血交互于脉”由该团队基于“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气血理论,结合相关研究而提出,具体内容为“气以脉而帅血,血由脉而载气,气血交互于脉”。MIRI阶段线粒体功能失常、血小板功能异常、血管内皮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与气虚、血小板功能异常与血瘀、血管内皮损伤与脉损具有相关性,线粒体、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相互影响引发的结构与功能改变是气虚血瘀脉损导致MIRI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该文通过探讨中医理论“气”与线粒体,“血”与血小板,“脉”与血管的相关性,阐释中医“气血交互于脉”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与MIRI机制。根据核心病机“气血失和于脉”探讨“益气”中药、“活血”中药与“益气活血”复方对MIRI防治的中药药理学机制。结合该团队以“气血交互于脉”理论为指导开展的益气活血中药防治MIRI的相关研究,分析益气活血中药对气血脉的影响,传承和发展气血理论,揭示其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内涵,以期为临床应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 0+1
    • >组织器官损伤研究
    • 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分析安宫牛黄丸减轻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分子机制

      2024, 30(23):35-4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568

      摘要 (9) HTML (2) PDF 5.01 M (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揭示安宫牛黄丸(AGNH)改善创伤性颅脑损伤(TBI)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将7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吡拉西坦组(3.6 g·kg-1)、AGNH低、高剂量组(0.09、0.27 g·kg-1),每组15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4组采用改良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制备TBI模型,造模后立刻灌胃给药,24 h后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并分离脑组织,测定脑水肿程度。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皮层、CA1区、CA3区的损伤程度;免疫荧光(IF)染色观察损伤部位环氧合酶-2(COX-2)、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Janus激酶2(JAK2)和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3(SOCS3)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脑组织白细胞介素(IL)-6、IL-18、IL-1β、IL-17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胱天蛋白酶-1(Caspase-1)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含量。单细胞测序分析AGNH对各细胞群的调控情况,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而构建小胶质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网络,寻找关键靶点,并通过ELISA与IF进行验证。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mNSS与脑含水量均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AGNH低、高剂量组均可降低mNSS与脑含水量(P<0.05);HE染色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部位的细胞丢失严重,细胞排列较为松散(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AGNH可明显提高大脑皮层及海马CA1和CA3区的神经元细胞密度,使排列更紧凑,同时改善细胞形态(P<0.05,P<0.01)。ELISA与IF染色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Caspase-1、IL-17A、TNF-α、NLRP3及COX-2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AGNH组各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单细胞测序共鉴定到13个细胞亚群,其中小胶质细胞在神经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小胶质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AGNH改善TBI涉及细胞对炎症反应和TNF-α的反应等;KEGG富集到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网络分析结果显示,AGNH调控TBI的关键靶点可能为IL-6、IL-1β、JAK2、SOCS3、IRF1。IF与ELISA验证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IL-6、IL-1β含量升高,小胶质细胞中SOCS3表达减少,JAK2、IRF1的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AGNH组大鼠脑组织中IL-6、IL-1β含量降低,小胶质细胞中SOCS3表达增加,JAK2、IRF1的表达减少(P<0.05,P<0.01)。结论 AGNH可减轻TBI大鼠的脑水肿与脑损伤程度,减少炎症因子表达,抑制NLRP3及其下游Caspase-1的表达,可能通过作用于小胶质细胞中的IL-6、IL-1β、JAK2、IRF1、SOCS3等靶点发挥作用。

      • 0+1
      • 1+1
      • 2+1
      • 3+1
      • 4+1
    • 双参苓颗粒对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的药效及作用机制

      2024, 30(23):46-5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394

      摘要 (18) HTML (2) PDF 5.90 M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双参苓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大鼠的药理作用及机制,为双参苓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室数据支持。方法 SD大鼠(150~180 g)120只,雌雄各半。取10只大鼠作为正常组,10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其余采用手术方法制作大鼠5/6肾切除致慢性肾衰竭模型。术后2周,大鼠眼眶采血测定血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筛选造模成功的大鼠,并按照SCr值均匀分为模型组、肾衰宁阳性药组(0.84 g·kg-1·d-1)、双参苓颗粒高、中、低剂量组(4.8、2.4、1.2 g·kg-1·d-1),每组10只。分组后各给药组灌胃给药,10 mL·kg-1,每日1次,连续6周。给药后第2、4、6周检测大鼠SCr、BUN、24 h尿量、尿蛋白总量(UTP)、尿肌酐(UCr)、肌酐清除率(CCr)、血清白蛋白(SAlb)、血清总蛋白含量(STP),并于试验结束后解剖动物,剥取肾脏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免疫荧光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诱导的激酶1(PINK1)、E3泛素蛋白连接酶(Parkin)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Cr、BUN、24 h尿量、UTP、UCr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SAlb、ST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CCr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学结果可见肾小球增生、萎缩,增生肾小球内有不同程度系膜细胞减少,小球内有不同程度瘀血、包氏囊内明显增宽。脏壁层细胞有移位或缺失,肾小球不完整,部分肾小球有明显损伤;肾脏髓质部分近远曲管内有大量蛋白管型,曲管内膜细胞减少、移位,有部分曲管有肿胀,间质炎性渗出,以淋巴细胞、少量中性粒细胞为主,并有大量组织细胞渗出;与模型组比较,双参苓颗粒各剂量组在给药后第2、4、6周均能明显降低大鼠SCr、BUN、24 h尿量、UTP、UCr水平(P<0.05,P<0.01);升高SAlb、STP含量(P<0.01);双参苓颗粒各剂量组在给药后2~6周可不同程度改善大鼠CCr并减轻大鼠肾脏病理学损伤。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PINK1,Parkin和LC3B荧光强度均有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双参苓颗粒各剂量组能上调PINK1、Parkin、LC3B表达水平。结论 双参苓颗粒可显著改善慢性肾衰竭大鼠肾脏功能及病理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INK1介导的自噬有关。

      • 0+1
      • 1+1
      • 2+1
      • 3+1
    • 基于GRIN2A/PLCB1/PRKCG信号通路探讨白芍总苷减轻马钱子水提物神经损伤的作用机制

      2024, 30(23):56-6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395

      摘要 (17) HTML (5) PDF 887.67 K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白芍总苷(TGP)对马钱子水提物(SA)所致小鼠神经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32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SA组(19.5 mg·kg-1)、TGP组(225 mg·kg-1)、SA+TGP组(SA 19.5 mg·kg-1+TGP 225 mg·kg-1)。采用旷场实验、平衡木实验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尼氏染色观察大脑皮层区尼氏小体的病理变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谷氨酸(Glu)和血清中5-羟色胺(5-HT)的含量。运用转录组学测序检测小鼠脑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共同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相关靶点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SA组小鼠旷场实验中边上路程和平均速度明显增加,平衡木行走时间明显增加;小鼠皮质神经元轴突消失;脑组织中Glu和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血清中5-HT水平也明显升高(P<0.05)。与SA组比较,SA+TGP组小鼠旷场实验中边上路程和平均速度及平衡木行走时间明显降低(P<0.05,P<0.01);皮质神经元轴突清晰可见;血清5-HT、Glu和MDA含量降低(P<0.05,P<0.01)。转录组结果发现TGP可调控N-甲基-D-天氡氨酸离子能谷氨酸受体2A(GRIN2A)/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酯酶C β1(PLCB1)/蛋白激酶C-γ(PRKCG)信号通路。与正常组比较,SA可显著降低小鼠脑中GRIN2A、PLCB1、PRKCG mRJA表达(P<0.01),而配伍TGP后,GRIN2A和PRKCG 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SA可引起小鼠脑内明显的神经毒性,TGP显著减轻SA所诱导的神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GRIN2A/PLCB1/PRKCG信号通路有关。

      • 0+1
    • 探讨中药致胆汁淤积型肝损伤的特点及调控机制

      2024, 30(23):64-7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512

      摘要 (20) HTML (5) PDF 1.75 M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中药导致胆汁淤积型肝损伤(CLI)的特点及其相关的调控路径。方法 利用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4年关于中药导致的相关文献,规范信息后汇总并进行聚类分析;运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分析平台(TCMSP)、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DisGeNET数据库检索核心药物靶点及相关靶点;利用韦恩图绘制核心药物与CLI的交集靶点;利用Cytoscape 3.10.2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通过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最后用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该研究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849篇,统计出39味可导致胆汁淤积的中药及其单体成分64个。按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进行归类,其中报道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清热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泻下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益药、祛风湿药、温里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止血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收涩药、化湿药、安神药。聚类分析发现清热药致CLI的研究报道数量最多,占比39.69%。其中,清热药中报道较多的是栀子(92篇,占比10.84%)、黄芩(76篇,占比8.95%)、苦参(69篇,占比6.95%)。网络毒理学研究可知被报道导致CLI的中药引起胆汁淤积的核心靶点主要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A)、法尼醇X受体(FXR)、谷丙转氨酶2抗体(GPT2)、超氧化歧化酶1(SOD1)、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CD36、载脂蛋白A1(APOA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细胞色素P450 3A4酶(CYP3A4)、蛋白激酶B1(Akt1)、APOB、白蛋白(ALB)、ATP结合盒转运蛋白B4(ABCB4)、SLC10A1、雌激素受体α(ESR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STAT1)、肌动蛋白(ACTB)、内皮素1(EDN1)、ABCG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G)等,涉及的信号通路有胆汁分泌、ABC转运体、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DNA加合物、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过氧化物酶体、初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视黄醇代谢、Toll样受体等。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被高频报道可导致胆汁淤积肝损伤的清热药的有效成分(如黄芩苷和黄连素等)与ABCG2、IFN-γ、EDN1、IL-6、SOD1等靶点结合良好,结合能在-13~-9 kcal·mol-1,调控途径与转运体、微血管功能调节、炎症和氧化应激等高度相关,这与聚类分析的结果一致。结论 根据文献报道及数据库分析,致CLI的中药主要集中在清热药,且核心作用靶点为ABCG2、IFN-γ、EDN1、IL-6、SOD1等,调控途径主要与转运体、微血管功能调节、炎症、氧化应激等有关。

      • 0+1
      • 1+1
      • 2+1
    • 基于计算毒理学的旱莲苷A致肾损伤机制

      2024, 30(23):72-8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102

      摘要 (11) HTML (1) PDF 1.21 M (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中药毒性预警体系与基础毒理数据库系统(TCMTAS-BTD)预测中药保健食品中潜在肾损伤成分,并通过体内外实验筛选与验证,最后结合网络药理学进行毒性机制初探。方法 应用TCMTAS-BTD预测中药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中的3 540个中药单体成分。利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和高内涵筛选技术对肾损伤概率值排名前5的化合物进行体外筛选。同时将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低剂量旱莲苷A(2.91 mg·kg-1·d-1)和高剂量旱莲苷A(29.1 mg·kg-1·d-1),每组10只,连续给药28 d。实验期间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计算肾脏指数,检测血清肌酐(SCr)、血液尿素氮(BUN)与丙二醛(MDA)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并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其致肾损伤的潜在通路,最后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对通路相关蛋白进行验证。结果 TCMTAS-BTD预测肾损伤概率排名前五分别为旱莲苷A、大黄酚、吴茱萸次碱、丹参酮Ⅰ和京尼平苷酸。CCK-8结果显示,10 μmol·L-1旱莲苷A组、60 μmol·L-1大黄酚组、40 μmol·L-1吴茱萸次碱组和20 μmol·L-1丹参酮Ⅰ对HK-2细胞活性产生明显影响(P<0.05,P<0.01)。高内涵分析结果显示,10 μmol·L-1旱莲苷A、大黄酚、吴茱萸次碱和丹参酮Ⅰ细胞数目均明显减少(P<0.05,P<0.01)。同时高剂量旱莲苷A组小鼠出现行动迟缓、体质量增长缓慢(P<0.01),肾系数显著性增加(P<0.01),且SCr、BUN与MDA水平显著性升高(P<0.01),SOD显著性下降(P<0.01),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高剂量旱莲苷A组肾脏存在轻度的组织改变。同时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旱莲苷A致肾损伤的关键靶标主要富集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前列腺癌与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验证高剂量旱莲苷A可上调PI3K与Akt的磷酸化水平(P<0.01)。结论 给药28 d时,29.1 mg·kg-1旱莲苷A可对正常大鼠造成肾损伤,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提示超剂量长期服用墨旱莲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0+1
      • 1+1
      • 2+1
    • >抗病毒与菌群研究
    • 百里香药茶对人冠状病毒OC43体内外增殖的影响

      2024, 30(23):81-8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504

      摘要 (7) HTML (11) PDF 1.42 M (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百里香药茶(BLX)对人冠状病毒OC43(HCoV-OC43)的体内外抗病毒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分析BLX化学成分,利用HCoV-OC43细胞模型检测BLX的体外毒性及其对该病毒的抑制作用,采用时间差异给药法检测药物作用阶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病毒基因拷贝数,利用HCoV-OC43小鼠模型检测BLX的体内毒性及其对小鼠体质量和生存周期变化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脑和肺组织中病毒蛋白表达。结果 从BLX中鉴定出11种化合物;在HCoV-OC43感染的HRT-18细胞中,BLX的半数毒性浓度(CC50)为(13 859.56±319) mg·L-1,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 439.09±200) mg·L-1,其选择指数范围为8.26~11.44。与病毒组比较,BLX在1 500、1 000、500 mg·L-1剂量下均可明显抑制病毒复制(P<0.05,P<0.01),该药物在病毒复制早期即可发挥抗病毒作用,且对病毒吸附过程的干扰大于对病毒入胞过程的干扰(P<0.05)。在HCoV-OC43感染的小鼠模型中,BLX在1 200、600 mg·kg-1·d-1剂量下可缓解被感染小鼠的症状、延长生存期并降低死亡率,有效抑制脑组织中(P<0.01)和肺组织(P<0.01)中病毒核衣壳mRNA表达水平;BLX在1 200 mg·kg-1剂量下可抑制脑组织(P<0.01)和肺组织(P<0.01)中病毒核衣壳蛋白的表达。结论 BLX含有多种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化学成分,可在体内外抑制HCoV-OC43复制,该药物可能通过干扰病毒吸附等方式发挥其抗病毒活性。该研究为冠状病毒感染治疗提供了候选药物,为BLX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 0+1
      • 1+1
    • 甲型流感病毒对人肺上皮细胞BEAS-2B的影响及疏风解毒胶囊含药血清的干预作用

      2024, 30(23):90-9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505

      摘要 (5) HTML (5) PDF 1.69 M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疏风解毒胶囊(SFJD)含药血清对甲型流感病毒诱导的人肺上皮细胞的影响,探究药物对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潜在的抗病毒作用。方法 制备SFJD含药血清,体外培养人肺上皮细胞(BEAS-2B),通过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试剂盒检测在不同浓度SFJD含药血清培养下的细胞存活率并筛选SFJD含药血清的最佳剂量用于后续实验。实验分为正常组、病毒感染组和SFJD含药血清组,采用CCK-8法检测病毒感染及给药后BEAS-2B细胞存活率。检测各组细胞中流感病毒核酸表达量,并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组细胞凋亡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组细胞中流感病毒核蛋白(NP)、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 mRNA水平及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肺上皮细胞TLR4、MyD88及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p-NF-κB)的荧光强度。结果 与正常血清组比较,空白血清组、SFJD含药血清不同浓度组(5%、10%、20%)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00%±0.00%、89.05%±4.80%、87.13%±5.90%、93.83%±6.03%和99.33%±3.39%(P<0.01),选择SFJD含药血清浓度为20%作为最佳剂量组进行后续实验;与正常组比较,病毒感染组的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活力下降(P<0.01),与病毒感染组相比较,SFJD含药血清组的细胞存活率增加,细胞活力增加(P<0.01);与病毒感染组比较,SFJD含药血清组能显著降低细胞中的病毒载量(P<0.01),减少细胞凋亡;与正常组比较,病毒感染组细胞中NP、TLR4和MyD88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给予SFJD含药血清组治疗后细胞中的NP、TLR4和MyD88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病毒感染后,细胞中TLR4、MyD88和p-NF-κB蛋白荧光强度明显增加(P<0.05,P<0.01),给予SFJD含药血清治疗后细胞中TLR4、MyD88和p-NF-κB蛋白荧光强度降低(P<0.05)。结论 SFJD含药血清在体外能有效抑制流感病毒,其通过提高BEAS-2B细胞存活率,减少细胞凋亡,下调BEAS-2B细胞中TLR4、MyD88和p-NF-κB的蛋白表达发挥抗流感病毒作用。

      • 0+1
      • 1+1
    • 基于16S rDNA技术探讨痰热清注射液对COPD模型大鼠肺部菌群的影响

      2024, 30(23):98-10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0907

      摘要 (12) HTML (4) PDF 872.53 K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本文通过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初步探讨痰热清注射液对COPD模型大鼠肺部菌群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痰热清组(TRQ),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烟熏联合气管滴注脂多糖(LPS)制备COPD模型,TRQ组腹腔注射痰热清(2 g·kg-1)。实验终点,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后采集肺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及苦味酸-天狼猩红(PSR)染色,观察大鼠肺部病理状态;采集肺灌洗液,通过16S rDNA扩增子测序分析探讨肺部菌群在不同组别的多样性和相对丰度。结果 病理染色结果表明,正常组的肺脏正常,模型组肺脏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毛细血管扩张,个别动物还可见肺脏出血,肺气肿等改变,气管的胶原纤维明显增厚,TRQ组的肺脏有明显好转,胶原纤维有所改善。平均线性截距(MLI)分析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肺泡间的间隙增大(P<0.01);与模型组比较,TRQ组的肺泡间隙明显缩小(P<0.05);Wall thickness测量分析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Wall thickness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TRQ组的Wall thickness显著降低(P<0.01)。菌群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痰热清注射液升高simpson指数值,改变α多样性,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痰热清注射液改变肺部菌群β多样性,降低β多样性指数。菌群丰富度分析表明,在属水平上,模型组芽孢杆菌属g_Bacillus、短波单胞菌属g_Brevundimonas相对丰度升高,假单胞菌属g_Pseudomonas相对丰度降低;经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后,寡养单胞菌属g_Stenotrophomonas相对丰度大幅度升高,芽孢杆菌属g_Bacillus相对丰度降低。进一步通过LEfSe分析不同组别差异显著的菌群,结果表明,在属水平,模型组毛螺菌属g_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相对丰度升高,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后红球菌属g_Rhodococcus、寡氧单胞菌属g_Stenotrophomonas相对丰度升高。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调节COPD模型大鼠肺部菌群的多样性和相关菌属丰富度平衡可能是其防治COPD的作用机制之一。

      • 0+1
    • 菖菊止动方对抽动障碍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4, 30(23):104-11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566

      摘要 (7) HTML (7) PDF 1.59 M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菖菊止动方对抽动障碍(TD)患儿肠道菌群结构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月于至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门诊的24例TD患儿为观察组,8例健康儿童为作为正常组。观察组予菖菊止动方连续治疗12周,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中医证候积分、儿童胃肠道中医症状评价量表积分观察临床疗效,同时收集正常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的粪便样本,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索菖菊止动方对患儿肠道菌群分布的影响。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经过12周治疗后YGTSS、中医证候积分、儿童胃肠道中医症状评价量表积分明显降低(P<0.05);alpha多样性中Simpson、Pielou-e指数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观察组的Streptococcus parasanguini相对丰度明显高于正常组,而柠檬酸杆菌属、乳酸杆菌属、乳酪杆菌属、未分类的蘑菇伞菌属、臭菌属等11个菌群的相对丰度则明显低于正常组。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经过12周治疗后未分类的瘤胃球菌种、瘤胃球菌属相对丰度明显降低,粪臭杆菌属(Olsenella)、Olsenella sp DNF00959、醋弧菌属(Acetivibrio)、uncultured Acetivibrio sp等6个菌群的相对丰度明显升高。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菖菊止动方调节肠道菌群的主要通路有细菌分泌系统、昆虫激素生物合成、柠檬烯和蒎烯降解、新生霉素的生物合成、哌啶和吡啶生物碱的生物合成。结论 TD患儿的发病伴随肠道菌群紊乱,菖菊止动方能够改善患儿的核心症状和胃肠症状,提高TD患儿的肠道有益菌、降低有害菌丰度,其可能通过萜类和聚酮类代谢发挥作用。

      • 0+1
      • 1+1
      • 2+1
    •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
    • 三七总皂苷抑制剪切诱导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的生物力药理学分析

      2024, 30(23):111-12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18

      摘要 (4) HTML (2) PDF 1.89 M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从剪切诱导压电型机械敏感离子通道组件1(Piezo1)介导的钙离子信号通路探讨三七总皂苷(PNS)干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Bioflux1000z微流控装置,对血小板施加生理(500 s-1)及病理高剪切率(12 000 s-1),或在生理剪切率(500 s-1)下使用Piezo1激动剂Yoda1刺激血小板活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剪切诱导血小板钙离子内流,血小板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结合;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剪切诱导血小板vWF释放;微流通道法检测高剪切下vWF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及整合素αⅡbβ3活化。建立了高剪应力联合内皮损伤致小鼠动脉血栓模型,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血栓反复形成及脱落而导致的周期性血流降低(CFR),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与血浆vWF结合,评价PNS对高剪切诱导的体内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 在体外微流控实验中,PNS以浓度依赖方式降低病理高剪切率(12 000 s-1)或Yoda1诱导的血小板钙离子内流、血小板与vWF结合、vWF介导的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及血小板α颗粒vWF的释放。在高剪切诱导的小鼠动脉血栓模型中,PNS能够显著降低颈总动脉的周期性血流降低及血管闭塞时间,抑制血小板与vWF的结合。结论 PNS可抑制高剪切诱导的Piezo1介导的钙离子内流,进而影响血小板与vWF结合及整合素αⅡbβ3激活,改善病理高剪切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动脉血栓形成。

      • 0+1
      • 1+1
      • 2+1
    • 基于靶点模块组效关系的丹红注射液治疗心绞痛疗效驱动机制

      2024, 30(23):121-12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515

      摘要 (2) HTML (7) PDF 656.39 K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靶点模块组效关系,探究丹红注射液(DHI)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SAP)的疗效驱动机制,以此阐明DHI的药理作用。方法 该研究根据前期临床试验获得的西雅图心绞痛问卷(SAQ)评分中的心绞痛频率数值(AF),划分DHI治疗前后的疗效组别,以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0天最佳疗效组患者的转录组数据为数据来源,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分析,构建共表达网络,划分网络模块,并与临床特征进行关联;此外,通过Zsummary识别药效应答模块,将Z值<0的模块确定为药效应答模块;其次,采用网络密度、中心性、聚类系数等网络拓扑指标在网络层次、模块层次分别探究DHI疗效的网络模块动态变化;通过Personalized network control algorithm(PNC)算法筛选驱动基因;最后,采用大鼠H9C2细胞建立缺氧/复氧(H/R)模型对驱动基因进行实验验证,证实DHI治疗慢性SAP的潜在疗效靶点,为DHI治疗慢性SAP的药理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 DHI治疗慢性SAP的最佳疗效组中包含19个模块;分别与基线(Day0)和治疗30 d后相比,得到12个药效应答模块;通过网络和模块等不同层次的网络指标变化,证实了DHI治疗SAP后网络呈现聚合状态;最终,采用H9C2细胞缺氧/复氧模型验证了驱动基因Klotho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2(FGF22)在DHI治疗SAP中的关键作用。结论 该研究基于临床转录组数据,确定了DHI治疗SAP的靶点模块组效关系,为DHI治疗SAP的疗效驱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 0+1
    • 基于复方配伍环境探究番红花去柱头花部治疗高尿酸血症合并痛风性关节炎的药效与作用机制

      2024, 30(23):129-14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565

      摘要 (6) HTML (7) PDF 3.69 M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在复方配伍环境下,探究番红花去柱头花部(SFB)治疗高尿酸血症(HUA)合并痛风性关节炎(GA)的药效与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数据分析和网络靶点距离计算,筛选复方及SFB的对照中药。80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7 d后,随机取10只大鼠作为空白组,其余70只大鼠腹腔注射3%氧嗪酸钾并灌胃1%腺嘌呤,连续14 d,第13天于大鼠右踝关节腔注射2.5%尿酸钠溶液,诱导HUA合并GA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苯溴马隆组(0.02 g·kg-1)、痛风舒片组(9 g·kg-1)、痛风舒颗粒组(9 g·kg-1)、SFB颗粒组(3.6 g·kg-1)、车前子颗粒组(3.6 g·kg-1)和新方组(SFB替代痛风舒颗粒中的车前子,9 g·kg-1),每组10只。各给药组按剂量灌胃相应药物,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蒸馏水,1次/d,连续14 d,造模期间同步给药。给药结束后,检查大鼠步态、踝关节肿胀度和机械痛阈值变化,并检测血清尿酸、肌酐、尿素氮、黄嘌呤氧化酶(XOD);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SIA)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肝、肾和踝关节病理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肾脏尿酸转运体1(URAT1)、葡萄糖转运体9(GLUT9)、有机阴离子转运体1(OAT1)、三磷酸腺苷(ATP)结合盒转运蛋白G2(ABCG2)及肝脏XOD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确定车前子作为候选对照药,痛风舒片作为复方配伍环境,用于探究SFB的降血酸和治疗GA疗效。动物实验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步态评分和关节肿胀度均显著升高,机械痛阈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步态评分、关节肿胀度及机械痛阈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血清尿酸、肌酐、尿素氮、XOD水平均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尿酸、XOD水平显著下降(P<0.01)。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痛风舒片组、痛风舒颗粒组与新方组大鼠的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组织URAT1、GLUT9蛋白表达显著升高,OAT1、ABCG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肝组织XOD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SFB组、痛风舒颗粒组及新方组大鼠肾组织URAT1、GLUT9蛋白表达明显降低,OAT1、ABCG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肝组织XOD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病理学分析显示,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可见中性粒细胞灶性浸润、细胞坏死和胞核碎裂,肾组织出现尿酸钠沉积结晶和肾小管扩张,踝关节滑膜增生和炎细胞浸润,各给药组大鼠的肝、肾脏和踝关节组织异常程度减轻。结论 SFB替代车前子后的通风舒颗粒新方在治疗HUA合并GA具有同等效果。该文提出了一种在复方配伍环境下进行中药新资源药效探究的新策略,可为中药新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提供新示范。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基于LC-MS/MS探讨脑心通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短链脂肪酸的调控作用

      2024, 30(23):141-14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507

      摘要 (6) HTML (7) PDF 2.98 M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以短链脂肪酸为切入点,探究脑心通胶囊干预脑缺血再灌注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C57BL/6J雄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心通胶囊组(158.9 mg?kg-1)和金纳多组(12.1 mg?kg-1)。通过线栓法制备小鼠脑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利用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面积测定、尼式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评价脑心通胶囊对MCAO/R小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评价脑心通胶囊对MCAO/R小鼠肠道屏障的改善作用;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检测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脑梗死面积、神经行为学评分及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尼式体数量显著下降(P<0.01);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和闭合蛋白(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脑心通胶囊干预后明显减少小鼠的脑梗死面积(P<0.05);降低神经行为学评分(P<0.01)和细胞凋亡率(P<0.01),增加尼式体数量(P<0.01)及Claudin-1和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P<0.01)。LC-MS/MS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粪便中乙酸、丙酸、丁酸含量显著降低(P<0.01),戊酸、异戊酸、异丁酸含量显著上升(P<0.01);脑心通胶囊干预后显著降低戊酸、异戊酸、异丁酸含量(P<0.01)。结论 脑心通胶囊能够改善脑及肠道屏障损伤,并能调控短链脂肪酸的含量从而发挥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

      • 0+1
      • 1+1
      • 2+1
      • 3+1
      • 4+1
    • 通心络胶囊对气虚血瘀型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缺血药物使用的影响: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2024, 30(23):149-15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392

      摘要 (5) HTML (5) PDF 621.20 K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气虚血瘀型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缺血药物使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将通心络胶囊干预治疗作为暴露因素,分为暴露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非暴露组(西医治疗组),随访1年,分别观察入组当天,3、6、12个月时各组抗缺血药物使用的情况。结果 研究共纳入186例患者,暴露组128人,非暴露组58人。2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月随访时,与非暴露组比较,暴露组患者使用一线抗缺血药种类显著降低(P<0.01);此差异在第6月时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12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第3、6月随访时,两组使用二线抗缺血药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第12月随访时,与非暴露组比较,暴露组使用二线抗缺血药物的种类显著减少(P<0.01)。第3月随访时,与基线比较,两组使用一线抗缺血药种类均有减少(P<0.05),暴露组减少更明显(P<0.05)。第6月随访时,与基线比较,暴露组使用二线抗缺血药物种类明显减少(P<0.05),而非暴露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2月随访时,与非暴露组比较,暴露组使用二线抗缺血药物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药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心络胶囊能有效减少气虚血瘀型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缺血药物的使用。

    • >抗肿瘤研究
    • 黄芩汤对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小鼠炎症及短链脂肪酸相关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4, 30(23):157-16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130

      摘要 (8) HTML (16) PDF 1.71 M (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AOM/DSS)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CAC)小鼠模型,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探讨CAC模型小鼠发生发展进程中黄芩汤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 将225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黄芩汤高、低(18、9 g·kg-1)剂量组。每组45只,除正常组外,每只小鼠在1周内分别于第1天和第5天进行10 mg·kg-1 AOM注射,然后给予1.5% DSS溶液7 d,之后更换为无菌水14 d,此为1周期,共计3周期。在给予DSS第1天同时给予美沙拉嗪和黄芩汤高、低剂量组药物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纯水进行灌胃,每日1次,直至3个周期结束。根据CAC发病进程,分为炎症阶段、增殖阶段及肿瘤生成阶段。每个周期结束后,分别测量各组小鼠体质量、结肠长度、记录小鼠结肠肿瘤数目,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每个周期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胃肠道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病变。同时,采集正常组、模型组和黄芩汤高剂量组小鼠新鲜粪便3~5粒,按照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步骤提取小鼠粪便 DNA,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并分析结果。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3个阶段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DAI评分逐渐上升,结肠长度明显缩短(P<0.05)。与正常组比较,增殖阶段模型组小鼠,IL-1β表达上升(P<0.05),IL-6、TNF-α表达明显上升(P<0.05);CA199在炎症和增殖阶段升高,肿瘤阶段显著升高(P<0.01)。HE病理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炎症阶段炎症细胞浸润明显,随着疾病进展到增殖和肿瘤阶段,肌层增厚,黏膜层细胞异常增生,最终形成晚期高级别上皮内肿瘤病变。黄芩汤给药后,与模型组比较,在炎症、增殖和肿瘤生成阶段各组小鼠体质量未见明显改善,DAI评分降低,结肠长度增加;肿瘤生成阶段结肠长度显著增加(P<0.01)。在肿瘤生成阶段,黄芩汤给药组显著抑制了肿瘤生成和生长,CAC小鼠肿瘤数目显著减少(P<0.01)。黄芩汤高、低剂量组IL-6、TNF-α、IL-1β在炎症、增殖和肿瘤阶段降低,IL-6、TNF-α 3个阶段均明显降低(P<0.05,P<0.01);CA199在炎症阶段降低,增殖和肿瘤阶段明显降低(P<0.05,P<0.01)。HE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有效减轻了炎症反应、异常细胞增殖,延缓了肿瘤发生。肠道菌群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在炎症、增殖和肿瘤生成阶段,模型组小鼠Alpha、Beta多样性降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明显。与模型组比较,黄芩汤给药后,在肿瘤生成阶段明显调节模型小鼠的物种数量及Alpha、Beta多样性。黄芩汤给药后,在炎症、增殖和肿瘤生成阶段纠正肠道菌群回归正常丰度与多样性;在炎症阶段,门水平上,正向调节了小鼠的2种差异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与3种差异菌属(Muribaculaceae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Flavonifractor);在增殖阶段,门水平上,正向调节了小鼠的2种差异菌门(拟杆菌门、髌骨菌门)与5种差异菌属(Muribaculaceae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Candidatus_Saccharimonasnorank_f__UCG-010、Allobaculum);肿瘤生成阶段,正向调节了小鼠的2种差异菌门(变形菌门、髌骨菌门)与8种差异菌属(MuribaculaceaeCandidatus_Saccharimonasnorank_f__UCG-010、Lachnospiraceae_UCG-006、AllobaculumBacteroides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Flavonifractor)。结论 黄芩汤能够较好地干预AOM/DSS 诱发的小鼠结肠炎癌转化进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纠正CAC模型小鼠炎症和短链脂肪酸相关菌群紊乱,直接或间接延缓结肠炎癌转化相关。

      • 0+1
    • 基于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甘麦大枣汤对乳腺癌相关抑郁症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2024, 30(23):170-17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122

      摘要 (11) HTML (8) PDF 754.64 K (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甘麦大枣汤对乳腺癌相关抑郁的抗抑郁作用,并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探讨其调控免疫炎症及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氟西汀5 mg·kg-1·d-1)、甘麦大枣汤低(20 g·kg-1)、高(40 g·kg-1)剂量组,每组10只。建立小鼠乳腺癌4T1原位移植瘤诱导小鼠抑郁样行为模型,通过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小鼠抑郁样行为;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Real-time PCR)检测大脑皮层中白细胞介素(IL)-17A、叉头框蛋白P3(FoxP3)、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脾和胸腺免疫细胞亚群比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检测大脑皮层内神经递质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APK和NF-κB通路活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甘麦大枣汤40 g·kg-1连续给药4周能明显降低乳腺癌荷瘤动物悬尾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5);IL-1β、IL-17A、TNF-α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T细胞、CD4+T细胞、B细胞、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升高,CD8+ T细胞比例下降(P<0.05);5-羟吲哚乙酸(5-HIAA)、犬尿氨酸(Kyn)含量与犬尿氨酸/色氨酸(Kyn/Trp)明显下降(P<0.05),5-羟色胺(5-HT)含量增加;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磷酸化p38 MAPK(p-p38 MAPK)、磷酸化NF-κB p65亚基(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甘麦大枣汤能够有效治疗肿瘤相关抑郁,其治疗机制与抑制大脑皮层p38 MAPK和ERK,MAPK途径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脑内IL-1β、IL-17A、TNF-α等炎性因子表达,调节脑内5-HT代谢和Kyn/Trp平衡,增加脑内5-HT含量,改善神经炎症有关。

      • 0+1
    • 青藤碱对人脑胶质瘤的抑制作用及肿瘤内药代动力学特征

      2024, 30(23):179-18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42

      摘要 (5) HTML (2) PDF 1.47 M (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青藤碱(sinomenine)对人脑胶质瘤的抑制作用及在脑胶质瘤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构建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脑胶质瘤U87细胞系,脑内接种建立同时用于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小鼠胶质瘤模型。药效学部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青藤碱低、中、高剂量组(50、100、150 mg·kg-1),腹腔注射给药14 d,观察脑内肿瘤荧光值,分析其对脑胶质瘤增殖的抑制作用;取脑肿瘤及肿瘤周围脑组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药物转运体P-糖蛋白(P-gp)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及闭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水平。药代动力学部分:小鼠分为正常给药组(50 mg·kg-1)和模型给药组(50、100、150 mg·kg-1),青藤碱单次腹腔注射后,微透析技术活体采集脑肿瘤细胞外液,每15 min收集1次,共收集至给药后6 h。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MS)检测透析液中青藤碱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分析青藤碱在脑和脑胶质瘤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青藤碱给药14 d后脑内肿瘤荧光值明显降低(P<0.05),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青藤碱可抑制肿瘤周围VEGF的升高和Occludin的降解,抑制胶质瘤VEGF、P-gp、BCRP蛋白表达。青藤碱单次给药后,在7.5 min即可到达脑组织和肿瘤组织。和正常组比较,肿瘤内Cmax、AUC均明显升高,Tmax缩短(从1.63 h缩短至0.71 h),CLz/F降低。在50~150 mg·kg-1剂量范围内,脑胶质瘤内的青藤碱呈现一定的线性药代动力学过程。结论 青藤碱对于脑胶质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VEGF的增高和药物转运蛋白的外排,降低肿瘤侵袭,维持血脑屏障完整。青藤碱可以快速通过血肿瘤屏障并达峰,在肿瘤内具有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药物代谢
    • 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探究延胡索乙素对慢性疼痛大鼠脊髓代谢谱的影响

      2024, 30(23):187-19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516

      摘要 (4) HTML (7) PDF 657.20 K (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从代谢水平阐释延胡索乙素(l-THP)缓解慢性疼痛的潜在机制,辨识l-THP调控的关键代谢物和代谢通路。方法 在大鼠体内构建经典的慢性压迫性坐骨神经损伤(CCI)模型,通过测定机械缩足阈值评价动物的疼痛程度。从造模后第6天开始灌胃给药l-THP(64 mg·kg-1)和阳性药普瑞巴林(Pre, 30 mg·kg-1),连续给药5 d,于末次给药后1 h收集各组的造模侧脊髓组织进行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每组8只大鼠。以变量投影重要性(VIP)>1.0且P<0.05为标准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富集分析和相互作用分析,得到与l-THP镇痛作用相关的关键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结果 行为学上,给药l-THP和Pre均显著改善了CCI大鼠的机械痛敏(P<0.01),减轻了疼痛。代谢组分析结果显示,给药l-THP有效纠正了CCI大鼠脊髓中异常的代谢轮廓,回调了53个差异代谢物,其中包括多个经典的疼痛生物标志物,如鞘氨醇-1-磷酸(S1P)、环磷酸腺苷(cAMP)、乙酰胆碱和谷氨酸。对差异代谢物的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铁死亡和自噬相关细胞过程,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磷脂酶D和cAMP相关信号通路,谷胱甘肽代谢和辅因子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可能是l-THP影响脊髓代谢谱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对代谢物相对丰度和代谢途径的分析表明,l-THP可能通过显著降低脊髓中谷氨酸、甘氨酸的相对水平(P<0.01),促进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合成,升高还原型/氧化型谷胱甘肽的比值(P<0.05),减轻CCI大鼠脊髓中的氧化应激,显著降低乙酰辅酶A水平(P<0.01),从而抑制铁死亡发生。结论 l-THP可能通过调节谷胱甘肽代谢、铁死亡、辅因子生物合成、氨基酸合成等多条代谢途径,纠正CCI大鼠脊髓中异常的代谢轮廓,发挥镇痛作用。铁死亡和谷胱甘肽代谢可能是l-THP调控的关键途径,谷氨酸、甘氨酸、谷胱甘肽和乙酰辅酶A可能是其中的关键代谢物。

    • 茯苓运化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2024, 30(23):195-20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661

      摘要 (8) HTML (9) PDF 1.27 M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茯苓运化颗粒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血清内源性差异代谢物的调控作用,明确茯苓运化颗粒发挥改善T2DM作用的代谢调控途径。方法 70只SD级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茯苓运化颗粒高、中、低剂量组(以生药量计,20.70、10.35、5.18 g·kg-1)及阳性药组(盐酸吡格列酮片8.1 mg·kg-1)。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以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构建T2DM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给药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治疗,空白组及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共给药28 d。给药期间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1c(GHbA1c)水平,给药结束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胰腺组织的病理形态变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LTQ-Orbitrap MS)检测大鼠血清内源性代谢物水平,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处理数据。利用人类代谢组数据库(HMDB)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鉴定差异代谢物,筛选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P<0.05,差异倍数(FC)<0.6或FC>1的差异代谢物,并通过MetaboAnalyst 5.0对筛选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筛选得到的差异代谢物进行诊断评价。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显著升高(P<0.01),GHbA1c含量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鼠胰腺组织明显损伤,胰岛数量减少,胰岛β细胞明显减少、萎缩、肿大;与模型组比较,茯苓运化颗粒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大鼠给药2周后,空腹血糖明显降低(P<0.05,P<0.01),茯苓运化颗粒高剂量组大鼠GHbA1c含量明显降低(P<0.05),茯苓运化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胰腺组织病变减轻。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共有46个差异代谢物发生明显变化;通路富集分析发现,T2DM主要影响了大鼠体内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D-氨基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等生物过程。与模型组比较,茯苓运化颗粒高剂量组中8个差异代谢物的水平明显回调,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主要涉及D-氨基酸代谢,视黄醇的新陈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色氨酸代谢等代谢途径。ROC曲线进一步分析发现,11-顺视黄醇、D-哌啶酸、D-丝氨酸、硫酸对甲酚4个特征性差异标志物对于茯苓运化颗粒治疗T2DM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 茯苓运化颗粒可改善T2DM大鼠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差异代谢物,调控氨基酸类代谢和视黄醇代谢等通路相关。

      • 0+1
      • 1+1
    • 狼毒内生真菌Talaromyces sp. TP21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分析

      2024, 30(23):205-21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15

      摘要 (3) HTML (3) PDF 697.77 K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狼毒内生真菌Talaromyces sp. TP21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正、反相柱色谱法和高相液相色谱法,结合分子网络(MN)分析与生物活性导向分离TP21的次级代谢产物,并综合运用核磁共振波谱(NMR)、高分辨质谱(HR MS)等光谱法确定化合物结构。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所有化合物抑制肺癌细胞株A549和肝癌细胞株HepG2生长的作用,同时评价其对金黄葡萄球菌和人口腔源酿酒酵母菌的抑菌活性。结果 从狼毒内生真菌Talaromyces sp. TP21次级代谢物中分离鉴定出17个化合物,分别为ergochrome C(1)、daldiniaeschsone A(2)、seco-blennolide B(3)、penitholabene(4)、penicichrysogene A(5)、orsellinic acid(6)、griseofulvin(7)、isorhodoptilometrin(8)、(+)-5-chloromitorubrinic acid(9)、penicillixanthone A(10)、pentacecilide B(11)、pentacecilide C(12)、chrodrimanin C(13)、chrodrimanin E(14)、chrodrimanin H(15)、chrodrimanin F(16)、3-hydroxypentacecilide A(17)。结论 化合物1~511~1217均为首次从篮状菌属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710~12具有抑制A549和HepG2细胞生长作用[半抑制浓度(IC50)<50 μmol·L-1],化合物910对金黄葡萄球菌及人口腔源酿酒酵母菌具有抑菌活性[最小抑制浓度(MIC)8~128 mg·L-1]。

    • >基础性疾病研究
    • 从HMGB1-BDNF互作轴所介导的肝-脑对话探讨复方鳖甲软肝片干预酒精性肝病的作用机制

      2024, 30(23):214-22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38

      摘要 (10) HTML (7) PDF 1.89 M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该研究旨在利用急、慢性酒精性肝病(ALD)小鼠模型,系统且客观地表征复方鳖甲软肝片(FBRP)干预ALD的药效作用特点,并揭示其分子机制。方法 将50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FBRP低、中、高剂量组(9.6、19.2、38.4 mg·kg-1);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给予56°白酒灌胃,构建急性ALD模型,4周后取材。将30只SPF级C57BL/6N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FBRP中剂量组(19.2 mg·kg-1),采用Lieber-DeCarli法,构建慢性ALD小鼠模型,持续10周。通过苏木素-伊红(HE)、天狼星红、油红O病理染色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考察各组肝脏组织的炎症指标;通过醒酒时间、抓网和爬杆时间,客观评价各组小鼠的醉酒行为。进一步,开展基于临床转录组学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从肝-脑对话环节筛选FBRP缓解ALD的关键作用靶标及其相关分子机制,并采用ELISA、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其加以实验验证。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急性和慢性ALD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FBRP各剂量给药组小鼠肝脏组织AST、ALT的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组比较,急性ALD模型组小鼠在4周内的抓网和爬杆时间均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FBRP高剂量给药组在4周内的抓网和爬杆时间明显上升(P<0.05)。与正常组比较,慢性ALD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和大脑前额叶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FBRP中剂量组HMGB1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脑前额叶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的表达量及γ氨基丁酸(GABA)释放量均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FBRP中剂量组BDNF蛋白的表达量及GABA释放量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该研究揭示了FBRP可通过调节HMGB1-BDNF互作轴所介导的肝-脑对话而改善ALD的关键病理改变,为该中成药品种临床用治ALD提供了实验证据,也为开发ALD治疗新药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便秘与肺炎因果关系的双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2024, 30(23):224-22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564

      摘要 (10) HTML (1) PDF 862.79 K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双向、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探讨便秘与肺炎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从新的视角理解二者之间的潜在联系。方法 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网站选取便秘数据集和肺炎数据集,均为2021年欧洲人群。其中与便秘有关的数据包含411 623例样本,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数据为24 176 599个;肺炎数据包含480 299例样本,SNP数量为24 174 646个。该研究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作为MR的主要分析方法,以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型、加权模型和MR-Egger回归法等分析结果为补充,并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评估结果的稳健性。结果 最终纳入17个与便秘高度相关的SNP,12个与肺炎高度相关的SNP。正向MR分析中,IVW分析结果显示,便秘可增加肺炎发生风险[比值比(OR)=1.143,95%置信区间(95%CI)[1.045,1.249],P=0.003];MR-Egger回归法、简单模型、加权模型、加权中位数分析均支持该结果(P<0.05)。反向MR分析的IVW分析结果显示,肺炎不会增加便秘的患病风险(OR=1.138,95%CI[0.974,1.329],P=0.103);MR-Egger回归法、简单模型、加权模型、加权中位数分析亦均支持该结果。结论 利用双向、双样本MR分析方法从遗传变异角度印证便秘与肺炎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之则不存在明显因果关系。该研究将有助于对便秘与肺炎的临床诊疗,为二者之间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 0+1
    • 基于咳嗽波形构建化学刺激诱导的咳嗽模型及实验验证

      2024, 30(23):230-23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09

      摘要 (16) HTML (6) PDF 1.07 M (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全身体积描记系统(WBP)构建以咳嗽波形计数咳嗽次数的化学刺激诱导的咳嗽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探索白果中分离的新化合物GK-A的止咳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不同的化学试剂刺激小鼠和豚鼠诱导咳嗽,利用WBP监测呼吸波形,寻找可识别、典型的咳嗽波形,计数咳嗽次数;采用不同浓度的枸橼酸或辣椒素诱导豚鼠咳嗽,以咳嗽波形计数咳嗽次数,优化刺激条件,构建咳嗽模型;选用右美沙芬对构建的豚鼠咳嗽模型进行验证;利用构建的辣椒素豚鼠咳嗽模型进一步探究GK-A的止咳作用。结果 WBP能够通过可识别的、典型的呼吸波形计数辣椒素和枸橼酸诱导的豚鼠咳嗽次数;通过对模型优化,确定将辣椒素浓度100 μmol·L-1,雾化时间2 min作为模型刺激条件构建咳嗽模型;验证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WBP计数的右美沙芬组豚鼠咳嗽次数明显减少(P<0.05),咳嗽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GK-A明显延长氨水诱导的小鼠咳嗽模型的咳嗽潜伏期(P<0.05)并降低咳嗽次数(P<0.05);GK-A能延长辣椒素诱导的豚鼠咳嗽模型的咳嗽潜伏期(P<0.05),减少咳嗽次数(P<0.05)并降低豚鼠血清中P物质(SP)含量(P<0.05,P<0.01)。结论 成功构建以咳嗽波形计数的辣椒素诱导的豚鼠咳嗽模型,咳嗽计数客观、准确。GK-A具有止咳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肽SP有关。

      • 0+1
    • 基于PPARγ信号通路和T细胞免疫调节探讨戊己丸对炎症性肠病大鼠的治疗作用

      2024, 30(23):237-245.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44

      摘要 (10) HTML (7) PDF 983.13 K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信号通路和T细胞免疫方面探讨戊己丸对大鼠炎症性肠病(IBD)的药效及药效机制,为中医药治疗IBD提供参考。方法 对35只大鼠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诱导大鼠急性炎症性肠病,24 h后,模型动物分正常组、模型组、戊己丸给药组及阳性药组,各组连续灌胃给药8 d后解剖大鼠,比较大鼠结肠组织的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脾脏指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测定结肠组织中T-box家族的新型转录因子(T-bet)、Gata转录因子家族的转录因子3(Gata3)的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PPARγ、T-bet、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IBD大鼠模型建造成功,且与模型组比较,戊己组大鼠DAI评分降低,CMDI评分降低(P<0.05),脾脏指数降低,血清中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1),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T-bet mRNA含量升高,Gata3 mRNA含量明显升高(P<0.05),PPARγ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T-bet、NF-κB p65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戊己丸可通过激活或上调IBD大鼠PPARγ的表达抑制促炎因子生成,参与炎症免疫进程,减轻炎症反应,作用机制与PPARγ调节NF-κB通路及增强Th2细胞转录表达、减少Th1细胞转录有关。

      • 0+1
      • 1+1
    • 炆何首乌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治疗小鼠雄激素性脱发

      2024, 30(23):246-253.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003

      摘要 (5) HTML (9) PDF 2.03 M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炆何首乌治疗雄激素性脱发(AGA)的作用效果进行评价,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99只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非那雄胺组(0.65 mg·kg-1)、炆/制何首乌低、中、高剂量组(0.78、1.56、3.12 g·kg-1)。利用丙酸睾酮稀释液皮下多点注射60 d构建小鼠AGA模型,并于第11天开始灌胃给药。通过脱毛区域的新生毛发面积、毛发长度、毛发质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价炆/制何首乌对AGA的治疗作用;进一步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皮肤组织中睾酮(T)、双氢睾酮(DHT)和5α-还原酶(5-AR)的含量,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对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进行验证。结果 造模60 d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背部脱发区域的新生毛发面积、毛发长度及质量、含黑色素毛囊数量/总毛囊数量比值明显降低(P<0.05,P<0.01),皮肤组织中T、DHT、5-AR含量及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β-catenin、磷酸化糖原合酶激酶-3β(p-GSK-3β)与p-GSK-3β/GSK-3β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非那雄胺、炆/制何首乌低、中、高剂量能够显著增加小鼠新生毛发面积及长度(P<0.01),炆何首乌低、中剂量明显升高新生毛发质量(P<0.05,P<0.01),非那雄胺、炆何首乌低、中、高剂量及制何首乌低、高剂量明显升高小鼠皮肤组织中含黑色素毛囊数量/总毛囊数量比值(P<0.05,P<0.01);与相同生药量的制何首乌比较,炆何首乌中、高剂量明显升高含黑色素毛囊数量/总毛囊数量比值(P<0.05)。与模型组比较,炆何首乌能显著降低小鼠皮肤组织中T、DHT含量和GSK-3β表达水平(P<0.01),显著升高β-catenin、p-GSK-3β及p-GSK-3β/GSK-3β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 炆何首乌能够改善小鼠雄激素性脱发,其作用机制与降低雄性激素水平、促进Wnt/β-catenin信号传导有关。

      • 0+1
      • 1+1
      • 2+1
      • 3+1
    • 消渴饮改善ob/ob小鼠胰岛素抵抗的药效学作用及其机制

      2024, 30(23):254-26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321

      摘要 (8) HTML (3) PDF 1.23 M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消渴饮对ob/ob小鼠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并探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8只ob/o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消渴饮组(17.68 g·kg-1)、阿托伐他汀组(0.01 g·kg-1),每组6只,另设6只C57BL/6小鼠做为正常组。正常组小鼠、模型组小鼠灌胃等量蒸馏水。各组小鼠每周固定时间测定空腹体质量,以及周进食量、周饮水量。干预8周,干预前后测定小鼠空腹血糖(FPG)、糖负荷后2 h血糖(2 hPG)。干预后测算小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常规、碱性磷酸酶(ALP),并进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肝脏组织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0(USP20)、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蛋白表达,以及胰腺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消渴饮组ob/ob小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5,P<0.01),体质量增长明显下降(P<0.05,P<0.01),周均饮水量、FPG、2 hPG、TC、HOMA-IR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肝脏组织USP20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HMGCR含量与USP20表达存在正相关趋势。同时消渴饮还可以改善ob/ob小鼠胰岛组织形态、促进胰岛功能恢复。结论 消渴饮可以改善ob/ob小鼠胰岛素抵抗,其机制可能与抑制USP20/HMGCR通路表达、逆转胆固醇生物合成过程、降低胆固醇水平有关

      • 0+1
      • 1+1
      • 2+1
    • >综述
    • 疏风解毒胶囊及有效成分在呼吸道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2024, 30(23):261-268.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301

      摘要 (12) HTML (3) PDF 586.09 K (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疏风解毒胶囊是由虎杖、连翘等组成的中成药,在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显示出积极效果。报道显示,该药物主要作用机制为调节免疫细胞比例和炎症因子水平,有效控制炎症反应,减轻症状,提高治愈率。然而,现有综述主要从疏风解毒胶囊的临床应用进展入手,尚未有综述对疏风解毒胶囊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整理。该综述首先对呼吸道感染后的免疫反应进行概述,随后总结了疏风解毒胶囊的临床应用情况,介绍了疏风解毒胶囊中的主要化学成分。重点对疏风解毒胶囊免疫调节和抗炎的机制进行整理,包括其对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影响,和对相关信号通路蛋白、促炎细胞因子释放、抗体产生的影响。其对固有免疫细胞的干预作用主要包括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F-κB)或干扰素调控因子3(IRF3),并降低微血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的表达,抑制巨噬细胞的炎症和自噬;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对适应性免疫细胞的影响主要为升高外周血中的T细胞比例、恢复B细胞比例。以期为该药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一定方向。

    • 肾虚证临床与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2024, 30(23):269-280.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05

      摘要 (4) HTML (4) PDF 711.70 K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肾虚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肾虚证在临床与动物实验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肾虚证及“肾”本质研究涉及大量生理病理基础,与人体的多个生理病理环节密切相关,其中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与之关联最为密切。然而,肾虚证现代研究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如临床诊断标准及评价指标的专家共识,动物实验模型的优化等。近10年来,在临床与动物实验方面涌现大量关于肾虚证的文献报道,其中病证结合文献居多,且多聚焦在肾阳虚、肾阴虚两方面,涉及许多病理机制的探讨。肾虚证相关机制研究涵盖了多条信号通路及多种生化指标,信号通路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核因子E2相关因子2(PI3K/Akt/Nrf2)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4/髓样分化因子88/核转录因子-κB(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Janus激酶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骨保护素/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NF-κB的受体激活因子(OPG/RANKL/RANK)信号通路等,生化指标如cAMP/环磷酸鸟苷(cGMP)比值、Na+-K+-ATP酶活性、Ca2+-Mg2+-ATP酶活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多皮质酮(CORT)、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及其他一些性激素指标,其对于肾阳虚或肾阴虚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现对近10年来肾虚证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挖掘,以期为肾虚证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 中医药基于表观遗传调控肝细胞癌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24, 30(23):281-291.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50391

      摘要 (5) HTML (5) PDF 1.34 M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细胞癌(HCC)是目前全球第6大常见癌症。近年来,HCC的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不断改进和优化,但患者的预后情况仍不十分乐观,究其原因是其发生发展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深入探讨H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和关键调控环节,对进一步提高我国肝癌的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表观遗传因其可逆性和易于调控的特点成为研究热点。根据相关研究表明,HCC在起始、促进和进展阶段涉及多种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化的积累。根据中医药传统理论,中医将肝癌归于“疳积”“胁痛”“鼓胀”“癥瘕积聚”等范畴。中医药在治疗肝癌方面具有低不良反应、多靶点、多机制等特有优势,抑制肿瘤生长,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提高其生存质量。中药及其活性成分通过表观遗传调控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方面发挥抗肿瘤的作用,以发挥HCC治疗优势。表观遗传调控紊乱导致的基因表达异常参与HCC疾病的发生发展各个阶段。中医药基于表观遗传调控HCC的相关研究为数不多,在基础及临床实验上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该文旨在综述表观遗传调控HCC发生发展作用机制并围绕相关机制开展的中医药实验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日后HCC的发生发展机制研究及中医药对HCC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 0+1
      • 1+1
    •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2024, 30(23):292-299.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205

      摘要 (11) HTML (3) PDF 612.90 K (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增多,发病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对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菊科植物黄花蒿)中提取分离得到的活性抗疟成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除抗疟作用外,具有抗寄生虫、抗真菌、抗病毒、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和抗炎等作用,展现出了广泛的药理活性。近5年来,对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新药理作用研究不断深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疗效备受关注,具有抗神经炎症、抗氧化应激、维持血脑屏障稳定、调节神经递质释放、修复神经元损伤、促进神经元再生等药理作用,表明其具有潜在的神经系统保护作用。该文通过对2019-2024年间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神经系统药理活性研究文献进行归纳,系统总结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脑卒中、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免疫病、神经痛及神经系统肿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保护作用,以期为青蒿素类药物新适应证拓展、创新药物研发及临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线索和依据。

    • 基于“亢害承制”理论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2024, 30(23):300-30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04

      摘要 (8) HTML (11) PDF 597.80 K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免疫功能紊乱、滑膜炎症及骨破坏是其关键的病理环节。“亢害承制”理论是对自然界中事物协调发展、五运六气生克制化的高度总结。人与万物同源,“亢害承制”亦体现了人体稳态的内在调节机制,阐明“亢”与“制”的对立统一,强调协调与稳定。在RA的发病过程中,过度的免疫反应破坏了正常的机体平衡,这与“承者失制”密切相关。滑膜炎症及组织增生和骨的破坏是机体免疫自稳功能失调导致的病理结果,均可以被视为“亢者为害”。因此,“亢害承制”理论为理解RA的现代病理机制提供独特的视角。笔者基于“亢害承制”理论,结合RA的发病机制,从中医的角度解析RA的现代医学基础,揭示气血不足、卫强营弱、痰瘀互结等中医病机与自身免疫紊乱、滑膜炎症与增生、骨破坏等现代研究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该文以“扶制抑害”为治疗准则,总结了中药治疗RA“平亢扶制”的作用机制,为RA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 中医呆病淡漠行为评价及药物干预研究进展

      2024, 30(23):308-31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419

      摘要 (8) HTML (3) PDF 616.48 K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医呆病主见“健忘”“神呆”“善忘”,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均可属于中医呆病的范畴。此类进行性的神经系统疾病病因复杂,病程漫长,尚未出现可以逆转病程的治疗药物,因此早期干预对延缓病情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淡漠主要指动机缺乏导致目标导向性行为、认知功能及情感反应的减弱甚至消失。淡漠症状存在于多种呆病早期,是呆病的早期诊断关键症状之一;淡漠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呆病严重程度相关,因此针对淡漠的干预对延缓呆病进程有重要意义。目前,呆病中的淡漠临床前研究还处于早期,尚未规定系统的评价方法,临床诊治也处于探索阶段,淡漠与呆病发展的复杂病理生理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该文综述了近年来中西医对呆病表现中淡漠的认识,呆病相关动物模型的淡漠样行为及临床中淡漠表现,治疗方法研究等成果,总结了呆病中淡漠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探究呆病淡漠行为,进行临床前致病机制研究与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呆病中淡漠的治疗方案奠定基础。

    • 室外空气污染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机制研究进展

      2024, 30(23):318-326.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209

      摘要 (12) HTML (5) PDF 577.94 K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直是全球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室外空气污染物由多种成分组成,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心血管相关疾病是室外空气污染物所致疾病之一。大量研究显示,暴露于空气污染环境中的人群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在内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细颗粒物、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均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短期和长期暴露对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的影响也存在一定差异。该文总结2019年至2024年间相关文献报道,梳理了不同空气污染物致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证据,归纳了空气污染物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细胞外囊泡释放、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内皮功能障碍、自主神经系统失衡及其相互作用等多种途径加速心血管疾病的进程。针对空气污染对心血管疾病的不同机制,分析了目前对其药物干预方面主要进展,并重点总结了多种中药活性成分及中药复方在治疗空气污染相关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为空气污染相关心血管疾病机制和药物干预研究提供参考。

    • 中药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2024, 30(23):327-337.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2121

      摘要 (7) HTML (5) PDF 1.35 M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糖尿病(DM)和心血管疾病(CVD)之间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使得其成为人类临床上要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目前临床将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和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SGLT2)用于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使其具有多样生物活性,在治疗慢性复杂疾病方面发挥独特优势。该综述结合近年来的文献报道,从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炎症等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共有危险因素,血清载脂蛋白C3(APOC3)、钙卫蛋白(S100A8/A9)、生长分化因子-15( GDF-15)、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APOC3、S100A8/A9、GDF-15、NLRP3等相关靶点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胰岛素抵抗、内皮功能障碍及内质网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肠道菌群紊乱等致病过程进行阐述。此外,总结了现有单体活性成分(如黄芩素、葛根素、姜黄素、三七皂苷、丹参酮ⅡA)、中药(如黄芪、人参、苦参、肉桂、山茱萸)、中药复方(如补脏通络方、益气养阴活血方、参芪复方、黄芪散、当归补血汤、六味地黄丸等)对该疾病的治疗进展。中药主要从抗炎、抗氧化应激、改善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保护内皮损伤,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泡沫细胞形成、巨噬细胞极化、心肌肥大和纤维化、改善肠道菌群紊乱等多方面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且涉及胰岛素受体底物/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IRS/PI3K/Akt)、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α/γ(PPARα/γ)、核转录因子-κB(NF-κB)、5’-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缺氧诱导因子-1-促凋亡蛋白(HIF-1-BNI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VEGF/HIF-1α)等多条信号通路。以期为中药治疗糖尿病相关心血管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 0+1
      • 1+1
    • 中药复方配伍科学内涵阐释研究的理论概述

      2024, 30(23):338-344. DOI: 10.13422/j.cnki.syfjx.20241645

      摘要 (15) HTML (7) PDF 552.83 K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医药学在中国有悠久应用历史,并且历来和正在发挥着重要的治病救人作用,中药复方是临床中医主要的施治形式,由于中药复方药味组成和化学成分繁多显著区别于化学药,中药复方有着临床治疗效应差异大、复杂难以合理掌控等障碍,但是,中药复方潜在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作用特点也显现其区别于单一成分化学药的互补治疗优势,所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需求驱动,有关中药复方效应复杂性研究的现代化理论被不断提出:复方是中医整体观治疗作用的主要体现,区别于传统复方理论的抽象化语言,现代化的中药复方理论更倾向于从实验和科学的角度具体形象地阐明复方配伍内涵。该文梳理归纳近年来提出的复方复杂性研究新理论,以期为中药复方发挥更大作用和得到更好的科学认识提供研究参考和思路。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84076882

E-mail:syfjx_2010@188.com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